《人民日报》关注宜城小龙虾产业 稻渔综合种养为湖北一田多用增产增收做示范

宜城发布 2023-04-07 10:19:54

  点蓝色字关注“宜城发布”

  4月4日

人民日报经济版倒头条

以《湖北稻渔综合种养年产值达1000多亿元

一田多用 增产增收》为题

推介了宜城的稻虾共作

上午9点,风和日丽。湖北省宜城市郑集镇潘河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阮演斌站在清澈如镜的稻虾田的田埂上,将水质检测仪浸入水中,3秒后,稻田中的氮磷钾盐含量如数呈现。

“这批虾苗刚下田没多久,为了保证它们的成长环境安全,要定期检测水质。”阮演斌说,今年消费回暖,村里在努力抢抓早期大虾市场,3月初就投资20万元,扩建了180亩稻虾共作基地并对虾池进行翻耕,3月中旬60万尾虾苗就在稻虾共作基地“安营扎寨”。

宜城是“鄂西大虾”的重要产地,早在上世纪80年代,宜城就有了小龙虾产业。随着近年来小龙虾消费逐渐火热,宜城开始探索稻虾共作模式。

“我们首先在稻田四周挖好虾沟,在虾沟里开通一个进出水的渠道,再加固田埂,在稻田四周用厚塑料做好防逃设施。”阮演斌指着一米多宽的环形虾沟给记者说,等捕捞完第一批虾之后,农户就打开虾沟里的暗渠将水放出去,准备下秧苗,秧苗长到一定高度,再把水加起来,放虾进去,准备养育第二批小龙虾。

如今,宜城虾稻共作的水田一亩纯收入可达3600多元,比单种水稻翻了5倍,并带动了1.3万多人就业。

稻虾共作只是湖北稻渔综合种养模式之一,湖北水系众多,水田面积就有3819.88万亩。在稻虾共作模式的成功引导下,2019年,湖北省政府办公厅印发《湖北省“虾稻共作稻渔种养”产业发展规划(2019—2022年)》,逐步探索出了“一水两用、一田双收、稳粮增效、粮渔双赢、生态环保”的稻渔综合种养模式。

“我们不仅仅发展稻虾养殖,还因地制宜在平原和丘陵地带的水田发展稻鱼、稻鳖、稻鳅、稻鳝等综合种养模式,农民亩均增收800元以上。”湖北省农业农村厅渔业渔政处副处长魏蕾介绍,湖北稻渔综合种养从2005年起步期的十几万亩,到2022年已达802万亩。截至目前,湖北省水稻田的20%以上发展了稻渔综合种养,年产值从不足3亿元提高到1000多亿元,水产品产量从几千吨增长到100多万吨。

发展稻渔综合种养,不仅提升了水田综合产值,提高了农民耕种的积极性,还能让水生动物在同一个生态系统中发挥共生互利的生态效应。“稻田里的水生生物主要以水草和微生物为食,能净化水质,增加水中溶氧量,还能在活动过程中松土保肥。同时,为了确保水稻和渔产品的品质,农户必须尽量少用化肥和农药,这样就实现了农渔双赢的局面。”魏蕾说。

4月20日,宜城的第一批虾就要上市,阮演斌也做好了进一步的打算:“我们将引进小龙虾、稻米等深加工企业,就地提升小龙虾等农产品附加值,发展农旅产业,让农家美味、田园风景、特色产品更好带动乡村振兴。”

《 人民日报 》2023年04月04日第10版

编辑 肖邡硕

审核 李锋 冯波

本媒体平台发布的原创内容均为宜城市融媒体中心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任何平台和个人不得转载使用。侵权者,本中心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登陆评论 我要评论
相关推荐
热点新闻
热点视频
专题推荐
关于我们
三农头条
天下三农尽在手中
中国农业电影电视中心官方App
由中国农业电影电视中心全力打造三农领域新闻资讯互动平台
农视网微信公众号
微信号:nongtv
微信认证:中国农业电影电视中心
农视网是中国农业电影电视中心新媒体平台,三农信息及时传达,农影智造,专业有用
农视网官方微博
中国农业电影电视中心官方微博
中国农业电影电视中心官方微博,农影智造,专业有用
中国三农发布
抖音号:3nongtv
中央农办秘书局 农业农村部新闻办公室指导
中央农办秘书局 农业农村部新闻办公室指导、新闻宣传官方平台(权威 及时 聚焦)发布信息资讯、报道新闻要务 解读政策举措、回应热点关切 联播各地动态、宣传经验做法
中国三农发布
快手ID:1624436642
中央农办秘书局 农业农村部新闻办公室指导
中央农办秘书局 农业农村部新闻办公室指导、新闻宣传官方平台(权威 及时 聚焦)发布信息资讯、报道新闻要务 解读政策举措、回应热点关切 联播各地动态、宣传经验做法
中国三农发布微信公众号
微信认证:中国三农发布
中国农业电影电视中心官方App
中央农办秘书局 农业农村部新闻办公室指导、新闻宣传官方平台(权威 及时 聚焦)发布信息资讯、报道新闻要务 解读政策举措、回应热点关切 联播各地动态、宣传经验做法
友情链接 地图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