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5-23 14:14:21 点击量:405
风吹麦浪,碾馔香。对很多人来说,碾馔是一种根植于内心深处,关于家乡的记忆。
小满时节,小得盈满,刚刚好。这是中国二十四节气中的一个。在这个时候,农民们开始忙着田间的作物管理和收获。此时正值小麦成熟的时候,小满这个名字也是由此而来——它意味着着陆地上的谷物,已经快要充实着籽粒了。
在炙热的阳光下,中原大地田野里弥漫着成熟的麦香,温热的风儿吹过,麦浪翻滚,伴着阵阵麦香,一种独具风味和时令特色的美食也登场了,这就是碾馔。碾馔直接用新鲜的青麦粒加工而成,一地小麦由青变黄,正是割新麦吃碾馔的最佳时节。
顺治十七年所刻《治鲜集》第三卷《风俗纪》中, 已经对碾馔工艺有详细记载 , 清代孔尚任撰 《节序同风录》中写道 :“新麦微炒碾为条曰碾馔”,并录入《四库存目丛书》,由此可见,碾馔制作至少源于清代之初。
到了麦田,专挑拣那些籽粒饱满的麦穗割下,待割下一大捆麦子之后,就扛回家,把麦穗放在笼屉里蒸熟,在簸箕里搓扬得只剩下一颗颗小珍珠似的黄中带绿的籽粒,然后上磨挤成细长的条儿后,就可以盛在碗里拌上调料食用了......
石磨不大,直径像大脸盆,磨眼像小茶杯口,把麦籽儿小心地倒进去,推动磨杆,不一会儿,上下两片转动的磨石缝里,就颤颤悠悠地挤出了细长的小毛毛虫似的绿色碾馔啦!这种劳动的快乐,是没有亲自体验过的人感受不到的!
其实,碾馔最开始并不是用来“尝新”,而是救穷的吃法。麦子转黄时节,有个成语叫青黄不接,意思是说,旧粮吃完,新麦未熟,食不果腹。人们等不及新麦成熟就割下一些青麦,做顿碾馔,聊以充饥,然后磨镰上阵,大干一场。从救穷到尝鲜,碾馔的华丽转身正是这蒸蒸日上的好日子。
一年中能够制作碾馔的日子屈指可数,也就是麦熟前的几天。现在它已和早春的野菜、仲春的榆钱、晚春的槐花一样,成为一种限定版的美味,在活力渲染的初夏时节,散发着缕缕香气。(撰稿:李艳苗 审核:常珂)
民革凉州区委员会携手武威中山育英学校联合开展“同心圆梦 关爱...
2023年“中国旅游日”甘肃分会场主题日暨全省文化旅游消费促进活...
甘肃省“家风润陇原”家庭教育公益巡讲活动走进凉州区
“国际茶日”,广东英德发起“百企百城,世界共享”活动
“国际茶日”第十三届桂林恭城油茶文化节开幕
2023年“国际茶日”贵州主会场系列活动开幕
“西湖论茶”第五届中国茶业国际高峰论坛 暨2023年“国际茶日”...
非遗进校园 文化共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