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正在直播
  • 不误农时 万象“耕”新——2025春耕进行时
  • 专题:肥料在中国
  • 1
  • 2
  • 1
  • 2
新华时评|遏制“台独”分裂图谋 推进祖国统一大业——写在《反分裂国家法》实施20周年之际
新华社北京3月14日电 题:遏制“台独”分裂图谋 推进祖国统一大业——写在《反分裂国家法》实施20周年之际新华社记者《反分裂国家法》实施20周年座谈会14日在京隆重举行。作为推进祖国和平统一的重要法律,《反分裂国家法》集中体现了国家意志和两岸同胞共同利益,实施20年以来在捍卫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打击“台独”分裂、遏制外来干涉等方面取得显著成效。在当前台海形势下,这次座谈会的召开释放了清晰明确的信号,对于引领两岸同胞看清大势、团结前行具有重要作用。20年前,在岛内“台独”分裂活动日益猖獗、严重威胁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的形势下,十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高票通过《反分裂国家法》,将党中央关于反对“台独”分裂、促进国家统一的大政方针以法律形式固定下来,是两岸关系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大事。20年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祖国大陆全面实施《反分裂国家法》,牢牢把握两岸关系主导权和主动权,打击“台独”分裂和遏制外来干涉能力持续增强,深化两岸交流合作融合发展迈出更大步伐,为推进祖国统一进程积蓄了更大动能。作为一部旗帜鲜明反对和遏制“台独”分裂的法律,《反分裂国家法》依法强化两岸同属一个中国,强调解决台湾问题是中国内政,清晰划出以非和平方式制止“台独”分裂势力分裂国家的法律红线,对“台独”势力形成强大威慑。20年来,“台独”势力不论怎么耍计谋、变花样,都不敢踩踏“法理台独”“制宪建国”的红线。特别是近年来,祖国大陆进一步完善“以法惩独”的制度体系,出台惩治“台独”顽固分子司法文件,公布“台独”顽固分子清单,持续丰富打击“台独”法律工具箱,形成对“台独”分裂势力利剑高悬的强大震慑态势。《反分裂国家法》也是一部维护台海地区和平稳定、为两岸同胞谋福祉的法律,为祖国和平统一大业和两岸关系和平发展规划了广阔空间和前景。这部法律对贯彻“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方针作出了具体规定,并强调“国家依法保护台湾同胞的权利和利益”。以之为法律基础,祖国大陆践行“两岸一家亲”理念,始终尊重、关爱、造福台湾同胞,持续完善增进台湾同胞福祉的制度和政策,不断推动两岸经济文化交流合作,促进两岸同胞加深相互理解、增进互信认同。“台独”分裂是台海和平稳定的最大威胁,是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最大障碍。一段时间以来,民进党当局、“台独”分裂势力大肆宣扬“台独”分裂谬论,蓄意升高两岸对立对抗,妄图“以武谋独”“倚外谋独”,严重危害台海和平稳定和台湾同胞安全福祉,把台湾推向兵凶战危险境。世界上只有一个中国,台湾和大陆同属一个中国,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不容分割。祖国大陆在台湾问题上的基本立场从未改变,愿以最大诚意、尽最大努力争取和平统一的前景,但绝不为任何形式的“台独”分裂活动留下任何空间。民进党当局、“台独”分裂势力必须清醒认识到,《反分裂国家法》不是“稻草人”,不是摆设。如果“台独”分裂势力挑衅逼迫,甚至挑战底线、突破红线,我们将不得不采取断然措施。十四亿多中国人民有坚定的意志、充分的信心、足够的能力,挫败任何形式的“台独”分裂图谋。时代潮流,浩浩汤汤,“台独”作为两岸关系的毒瘤和绊脚石,终将在祖国统一的滚滚大潮中灰飞烟灭。台湾前途在于国家统一,台湾同胞福祉系于民族复兴。站在《反分裂国家法》实施20周年的时间节点上,希望广大台湾同胞擦亮眼睛,察大势、担大义、顾大局、走大道,站在历史正确的一边,与大陆同胞一道坚定不移反对“台独”分裂和外部势力干涉,守护中华民族共同家园,推动两岸关系向前发展,推进祖国统一大业。
人民网评:新农人呈现“万象耕新”好风貌
用北斗为播种导航、借助无人机施肥打药、通过土壤墒情传感器精确测算肥料需求……随着气温转暖,各地陆续进入春耕,越来越多新农人运用现代技术和科技装备,呈现“万象耕新”好风貌。 农业现代化关乎粮食安全,应用推广农业高新技术需要掌握新知的新农人。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加快先进适用农机装备研发应用和农业科技成果大面积推广”,部署“壮大乡村人才队伍”。可喜的是,一些年轻人正带着新技术、新装备、新理念投身希望的田野,为“三农”注入科技新活力、增收新动力。 新技术,让春耕事半功倍。借助北斗智能终端,播种机可实现每千米误差在厘米级的精准播种,并且种子、化肥、滴灌带可同时埋入土壤,每天能播种上百亩。运用土壤墒情传感器,能精确测算土壤肥料需求,实现科学合理施肥,减少农资浪费。纯电动拖拉机充一次电能工作四五个小时,比柴油拖拉机省钱环保,移动补能车5分钟即可完成电池更换,保证农忙作业不停歇……农业新技术与新装备,被越来越多新农人“玩转”,繁忙的春耕更有“科技范”,提高效率不误农时,规模化作业降低成本。 新理念,让耕作变得很“潮”。新农人中不乏“90后”“00后”,他们不再“面朝黄土,背朝天”,而是乐于学习、掌握、应用农业新知,甚至自己就是农科、机械专业毕业的大学生。有人当起“带头人”,积极推广新技术新装备,带动更多农户从“会种地”到“慧种地”。有人当起“田保姆”,创建农事服务中心,运用现代农机,为农户提供机耕、机插、机防、机收等全方位服务。在年轻的新农人看来,农业“黑科技”是新鲜的、有趣的、炫酷的,智慧农业蕴含广阔前景。 新业态,让乡村天地更宽广。农创客积极融入互联网,直播绿色农业,打造“爆款”短视频,让更多人了解当地优质特色农产品。积累品牌效应,结合深加工,提高附加值,再通过电商物流,形成从田间地头到消费者餐桌的“直通车”。通过网络传播,乡村山清水秀的环境、清新芬芳的氛围,令不少人神往。在有关部门的支持下,农创客整合乡村旅游资源,带动更多农民增收,助力乡村全面振兴。 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以科技创新引领先进生产要素集聚,因地制宜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实现有关目标,关键在人。年轻的新农人展现出朝气、创新、干劲,为“三农”发展加添新活力。地方有关部门应当进一步加大农业人才培养和引才力度,营造农业创新创业的良好环境,助力新农人、农创客在梦想的沃土扎根,茁壮成长。 (责编:舒雅、付龙)
人民网评:“打包整合”知识产权服务
近日,国家知识产权公共服务平台正式上线。这是国家知识产权局提升知识产权公共服务数字化、智能化和便利化水平的又一重大举措,是为了更好地激发全社会的创新活力“破土成林”,为知识产权保护的“原野”生生不息提供助力。 在刚刚闭幕的2025年全国两会上,不少走在创新前列的民营企业家代表委员,在采访中都提到了“知识产权”这个关键词。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要“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和运用”,充分体现了国家对知识产权工作的高度重视。 知识产权是保护创新成果的重要保障。很多新产品研发时期往往具有不稳定的特性,创新型企业更需要及时了解知识产权的信息,预判侵权与否和下一步的创新方向。对他们来说,国家知识产权公共服务平台不仅将现有各类知识产权公共服务系统“打包整合”,打破了创新人才们查找信息“东一块西一块”的散乱局面,更增加了检测重点产业、共享专利权评价报告及侵权线索等功能,给众多“创新主体”保驾护航,让更多创新人才可以专注于专利突破。 国家知识产权公共服务平台的上线也给公众提供了更多便利。多数公众面对知识产权事务常望而却步,复杂的流程和晦涩的法规让人摸不着头脑,这也是导致知识产权意识难以在大众中生根发芽的原因之一。平台升级改造后,怀揣着拥有专利梦想的个人,也可以在“一站式”的服务下快速解决问题。社会公众可通过公共服务门户获取各类知识产权业务办理入口,进行基础数据查询。这样便捷的方式像“快车道”一样,不仅节省了时间成本,更有利于在公众心中埋下知识产权保护的“种子”。 除此以外,平台还集合了执法支撑和综合监管等功能,更是实现了专利代理师资格考试、专利代理机构审批、专利和商标代理监管等电子化业务办理流程。这样电子化的流程既减少了人工的干预,一定程度上保障了公平公开的原则,同时也有助于建立立体化的“监管天网”,让监管的“精准性”和“透明性”大幅度提升。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未来,在平台和各方的努力下,知识产权建设将为创新成果筑牢坚实的保护屏障。 (责编:舒雅、付龙)
  • 1
  • 2
直播
更多
  • 1
  • 2
  • 1
  • 2
友情链接 地图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