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正在直播
  • 稳粮仓 促增收——2025三夏进行时
  • 专题:肥料在中国
  • 1
  • 2
  • 1
  • 2
新华时评丨中方四点主张是缓解中东紧张局势的良方
新华社巴格达6月21日电题:中方四点主张是缓解中东紧张局势的良方新华社记者李军近日,以色列和伊朗的军事冲突造成中东地区紧张局势骤然加剧,地区安全形势滑向更加危险的边缘。19日下午,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同俄罗斯总统普京通电话时,就中东当前事态提出四点主张,为破解中东危局提供基于理性和国际共识、务实可行的中国方案。在世界进入新的动荡变革期的背景下,这一立场彰显了负责任大国担当,为国际社会促和止战指明了方向。推动停火止战是当务之急,滥用武力只会导致冲突升级。此次以色列与伊朗的冲突若继续升级,不仅将导致双方遭受更大损失,还可能引发地区连锁反应,甚至威胁全球能源安全与地缘政治稳定。中方强调“武力不是解决国际争端的正确方式”,直指问题核心。冲突当事方尤其是以色列应当尽快停火,防止局势轮番升级,坚决避免战争外溢。国际社会必须清醒认识到,唯有停火止战,才能为和平创造可能。日前,埃及、沙特、土耳其等21个阿拉伯和伊斯兰国家外长就以色列与伊朗冲突发表联合声明,呼吁按照睦邻友好原则及通过和平方式解决争端,充分反映了中东地区人民停火止战的强烈呼声。在联合国安理会20日举行的紧急公开会上,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呼吁以色列和伊朗立即停火,回到严肃的谈判中来。保障平民安全是重中之重,人道主义不容践踏。冲突中最无辜的受害者永远是平民。中方明确指出,“无论任何时候,军事冲突中保护平民的红线都不能突破”,这一立场体现了国际社会的普遍共识和基本道德准则。然而,近年来的现实令人痛心——从加沙到也门,无数妇女、儿童和老人成为战争牺牲品,医院、学校、难民营屡遭袭击,人道主义灾难触目惊心。国际法明确规定,冲突各方必须区分军事目标与民用设施,禁止无差别攻击。冲突中任由平民成为攻击目标,是对道德底线的践踏。此外,确保人道主义救援通道的畅通,为第三国公民的安全撤离提供便利,也是冲突各方刻不容缓的法律与道义责任。国际社会必须加大监督力度,确保人道主义通道畅通。开启对话谈判是根本出路,政治解决方能长治久安。中东问题的复杂性决定了军事手段无法带来持久和平。无论是伊朗核问题,还是巴以问题,最终都只能通过政治途径解决。中方强调“要坚定政治解决伊朗核问题大方向不动摇”,正是基于对这一规律的深刻把握。当前形势下,企图以军事威胁甚至战争手段“解决”伊核问题,这种做法只会火上浇油,令地区更加动荡。上世纪90年代,《奥斯陆协议》曾给巴以和平带来希望;2015年伊朗核问题全面协议的达成,也曾让世界看到曙光。历史经验一再表明,只有外交谈判才能实现真正的和平,只有政治解决才能让和平持续。然而,由于某些国家的单边主义行径,这些成果屡遭破坏。有关各方应汲取教训,尽快回到谈判桌前,而非煽风点火、加剧对立。国际社会促和努力不可或缺,大国尤应担起责任。中东不稳,天下难安。以色列和伊朗冲突的升级不仅威胁地区安全,也对全球安全造成严重冲击。在这一关键时刻,中方呼吁“国际社会特别是对冲突当事方有特殊影响的大国要为推动局势降温作出努力”。某些国家长期奉行双重标准,甚至为自身利益在中东制造混乱,导致局势恶化。联合国安理会作为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的首要机构,应当发挥更大作用。国际社会应进一步凝聚合力,推动停火、监督人道主义援助、促进对话,而非放任冲突蔓延。古特雷斯说,国际社会应共同采取负责任的行动,把中东地区和全世界从危险边缘拉回来。事在人为,行则将至。当前,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东局势的恶化再次警示世人:强权政治和军事干预只会带来更多灾难,唯有秉持公平正义、坚持多边合作,才能实现长治久安。中国的四点主张,既是对当前危机的应对之策,也是对全球治理的深远思考。国际社会应共同努力,推动冲突各方重返政治解决的正确轨道。唯有如此,中东人民才能迎来真正的和平曙光,世界也才能避免滑向更大动荡与分裂的深渊。
人民网评:网络建言集众智,共绘“十五五”蓝图
“感觉到我的建议也很重要,真好”“支持支持,集思广益”……在“我为‘十五五’规划献一策”相关内容下,不少网友留言、点赞。为期1个月的“十五五”规划编制工作开展网络征求意见活动刚刚落幕,有关意见建议将汇总整理后提供给中央决策参考。建真言,献良策,亿万人民的智慧,正迸发生生不息的力量。 机制创新,让顶层设计与问计于民相结合。从“十四五”规划编制工作首次通过互联网向全社会广泛征求意见和建议,到党的二十大第一次将党的全国代表大会相关工作面向全党全社会公开征求意见,再到此次“十五五”规划编制工作开展网络征求意见,网络问政已成为中国式民主的亮丽名片,更加多样化、机制化、常态化的民意吸纳渠道日益成熟。犹记得5年前,内蒙古网民“云帆”建议的“互助性养老”,最终被党中央采纳写入“十四五”规划文件。来自四面八方的金点子,通过网络从基层直达中央,让“民有所呼”转化为“政有所为”,生动验证了全过程人民民主是最广泛、最真实、最管用的民主。 技术赋能,点点手指就能贡献民意民智。互联网技术打破了时空壁垒,拓展了民主参与的广度与深度。在人民网端口,此次网络征求意见活动推出48小时后,“健康中国”“社会治理”“社会保障”等话题备受群众关注。而且,还引入了AI智能引擎,可以实现语音输入、智能转写,大大降低了建言门槛,让老年人等群体也能更加便捷发声。数字技术使民主实践广泛延伸到你我身边,各界真知灼见持续汇聚,构建起“人人可建言、时时能互动”的立体网络,“群众金点子”就能更顺畅地转化为“发展金钥匙”。 同心同向,让国家蓝图凝聚最大共识。“好的方针政策都应该来自人民、顺应人民的意愿、符合人民的所思所想。”加强调研论证,广泛凝聚共识,归根结底是为了充分吸收干部群众在实践中创造的新鲜经验,把造福人民作为根本价值取向。此次问计于民,涵盖党的建设、经济发展、乡村全面振兴、健康中国等27个领域,议题之广,直指民生关切。新就业群体呼吁“加强科普教育类自媒体内容监管”,基层工作者期盼“构建数字化群众路线新机制”,科技领域企业主建议“建设国家级AI开放创新平台,促产业智能化转型”……这些建议无不承载着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也必将为科学制定“十五五”规划提供最坚实的民意基础。 “十五五”时期在我国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中承前启后、意义重大。当千万条“指尖建议”最终融入国家发展的宏伟蓝图,又一个倾听民声、尊重民意、顺应民心的发展规划必将凝聚起推动中国式现代化的磅礴伟力。 相关阅读: 人民网评:为经济社会发展画出最大同心圆 人民网评:亿万人民共绘“十五五”蓝图 (责编:尹深、曲源)
新华时评丨救护车转运收费不能是笔糊涂账
新华社南昌6月20日电题:救护车转运收费不能是笔糊涂账新华社记者刘佳敏近日,江西一名重症患儿被救护车转运至上海就医,800公里收费2.8万元却无明细、无发票,调查发现存在收费不合理等问题,引发社会关注。这一事件折射出救护车转运服务收费不够透明、不够规范等问题。有的救护车在出发前并未告知具体费用,待服务结束后才列出一长串名目,如“里程费”“设备使用费”“夜间附加费”等;有些同样的服务在不同地区、不同机构之间价格差异巨大,甚至相差数倍……这些收费不透明、价格不公开甚至“一口价”的情况,让患者和家属难以判断收费合理性,损害了患者和家属的知情权和选择权,对其正当权益造成不利影响。不规范、不透明的收费还容易滋生灰色地带。记者调查发现,一些机构或人员通过拆分项目、虚构服务等方式,将急救服务扭曲为暴利工具;还有些医疗机构利用患者及家属的信息弱势,以“医生推荐”之名行“隐形分成”之实,甚至有些资质不健全的“黑救护车”也企图分一杯羹。这些糊涂账的背后,是标准的缺失。有些地方缺乏明确、操作性强的价格指导办法,导致一些机构在定价时随意性较大,甚至出现“坐地起价”的情况。监管体系不完善、力度不足也是重要原因。部分地区对救护车运营资质审核不严,对收费行为的监督检查流于形式,导致一些不合规的收费行为屡屡发生。同时,由于缺乏有效的投诉和追责机制,患者遭遇不合理收费时常常面临维权难的困境。治理医疗转运收费乱象需打出“组合拳”。首先,要提高医院对重症病人转运的覆盖能力,应组建更多由专业人员组成的运送团队;其次,需明确标准“划红线”,各地要结合国家医保局价格项目立项指南的要求,根据实际情况细化相关收费标准,做到操作性强、价格合理,并向社会公开。此外,监管要“亮出牙齿”,相关部门定期对救护车运营机构的收费行为进行抽查,对违规行为严查严办,并通过公开曝光、从业限制等措施加以震慑。同时,畅通患者投诉和维权渠道,推动问题能够及时得到反馈和解决。医疗转运是在生命线上赛跑,事关人民群众切身利益。收费透明、标准清晰、监管有力,才能经得起公众检验,对得起生命重托。
  • 1
  • 2
直播
更多
  • 1
  • 2
  • 1
  • 2
友情链接 地图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