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 新华网 2025-07-17 10:41:10
新华网北京7月17日电(《中国矿业报》记者张立、记者刘军)在云南红河州南部,山峦如凝固的绿浪,湿热空气中蒸腾着草木的气息。地表之下,一种看不见的宝藏——中重稀土,正静静吸附在红土的微粒之上。
稀土并非人类创造的奇迹,而是地球演化留给文明的密码。当腐殖酸分解岩石,当雨水携离子渗入黏土,大地以慢工细活的“自然冶金术”,将稀土沉淀为人类与自然协同演化的纽带。
王学求团队正在野外进行勘探。
王学求团队从2008年启动覆盖全国的地球化学基准网计划,随着理论、技术与决心的交织,终于打造出我国稀土“红河模式”。新华网记者 刘军 摄
稀土是大地脉动的结晶,也是文明之光的燃料——从机器人马拉松赛的灵巧铁足,到深海采矿船探寻的沉积矿层……当人类以谦卑之心解读地球密码,以科技之力效法自然智慧,稀土便不仅仅是“工业维生素”,而成为人与自然协同进化、共赴未知文明星辰大海的亲密伙伴。
稀缺之光:深藏地下的战略命脉
“国家实施中重稀土出口管控,因为它们在地球上异常稀缺。” 自然资源部地球化学探测首席科学家王学求研究员站在红河州一处勘探点,指向脚下红土。他解释,稀土包含17种元素,中重稀土含量可能仅为轻稀土的10%甚至1%,且赋存状态迥异,寻找难度大。
王学求团队正在野外进行取样检测。
王学求团队从2008年启动覆盖全国的地球化学基准网计划,随着理论、技术与决心的交织,终于打造出我国稀土“红河模式”。新华网记者 刘军 摄
“轻稀土以矿物形式嵌于岩石,肉眼可见;中重稀土却是离子态,像茶香吸附于叶脉般隐匿于黏土颗粒。”王学求说,这种“隐形”特性让勘探如大海捞针。中国已发现的170个离子吸附型稀土矿中,仅15个属中重稀土矿,且全部分布于江西、广东等华南地区。红河,这个地质背景迥异之地,为何能成为新希望?
科技寻踪:从“化学地球”到微纳捕手
近日,王学求团队正在野外进行取样检测。
王学求团队从2008年启动覆盖全国的地球化学基准网计划,随着理论、技术与决心的交织,终于打造出我国稀土“红河模式”。新华网记者 刘军 摄
解开谜题,始于一张图。2008年,王学求团队启动覆盖全国的地球化学基准网计划。科研人员如同绘制“大地元素周期表”,采集岩石样品12999件、汇水域沉积物6800件,首次绘制出全球唯一的16种稀土元素全国分布图。数据分析揭示出26处稀土异常区,而红河最南端一片“超常富集区”尤为耀眼——其轻重稀土比值达3.2,与江西足洞特大型中重稀土矿(3.3)惊人接近。
近日,王学求团队在勘探过程中对样本进行检测。
王学求团队从2008年启动覆盖全国的地球化学基准网计划,随着理论、技术与决心的交织,终于打造出我国稀土“红河模式”。新华网记者 刘军 摄
锁定目标后,更精密的“战术”随即展开。2016年,“化学地球”国际大科学计划在此落地。2019年,团队以1:20万比例尺对中老缅越边境10000多平方公里“深切割”山区展开地毯式搜索。“最艰难时,每天徒步37000步,穿越雨林沟壑。”王学求回忆,雨季滑坡阻断土路,采样组需背负样品筛与样品袋,在无信号区以红布为应急标识,与蛇虫相伴而行。
技术瓶颈接踵而至。传统粗颗粒采样对离子态稀土束手无策。团队创新研发微纳米级细粒采样技术——将样品筛至黏土级微粒,使吸附其上的稀土元素无处遁形。更关键的是,他们突破性建立了全部16种稀土元素(除放射性元素钷以外)的高精度分析标准样体系。“过去仅两三种稀土有标样,含量低至0.00001%的检测曾是行业难题。”王学求强调,中国稀土全链条领先的秘诀,在于无数实验室人员对溶解、富集工艺的极致优化。
破茧成矿:红河模式的绿色崛起
王学求团队正在野外进行勘探。
王学求团队从2008年启动覆盖全国的地球化学基准网计划,随着理论、技术与决心的交织,终于打造出我国稀土“红河模式”。新华网记者 刘军 摄
理论、技术与决心的交织,终于在2021年迎来突破。团队在修路开挖的新鲜剖面上,首次发现达工业品位的稀土矿露头,并随后利用改良的“赣南钻”手动取样技术,首次钻获工业品位稀土矿。后续钻探揭示矿藏富集于地下4-20米——红土区的腐殖酸与次氯酸分解岩石释放稀土元素,轻稀土铈被氧化成四价矿物滞留表层,而重稀土元素随雨水下渗,最终被深部黏土捕获。
2022年,勘探进入攻坚期。按规范每平方公里需施工30个钻孔,目前已完成4平方公里。“仅这个小山包的潜在价值已达数百亿元。”王学求透露。更值得期待的是绿色开采模式:无需破坏山体,利用绿色提取液浸出,采取措施防止跑冒滴漏,实现无污染可恢复开采,确保“青山如故”。
山河作证:地质精神的时代刻度
从全国基准网的宏观扫描,到红河谷地的微观擒获,三代地质人接力长达十五年。王学求办公室陈列着来自世界各地岩石标本,库房更堆满勘探带回的“记忆”:南非兰德的金矿石、新疆的蓝片岩、白云鄂博的稀土矿石、缅甸的树化玉……“它们是大地史诗的页码。”
在红河村寨,项目驻地负责人周建博士难忘一幕:暮色中采样遇阻,当地茶农执手电赶来照明。“地质工作离不开乡土支持。在西藏,牧民被蛇咬伤会直奔勘探队求助——我们常年备着的蛇药,已成生命纽带。”王学求说。当机器人马拉松赛上灵巧的稀土电机驱动铁足飞奔,当“化学地球”计划已向多国移交合作成果,红河山峦间的跋涉与求索,正将地球深藏的馈赠,转化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进步的阶梯。
后记:
据自然资源部数据,我国中重稀土储量仅占稀土总资源量的约30%,而红河矿体平均品位达0.14%,超工业标准(0.035%)两倍以上。随着绿色开采技术落地,这片曾用37000步每日丈量的土地,即将开启从地质图谱到产业蓝图的跨越——大地沉默的化学密码,终被赋予人类未来梦想的无限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