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 贵州日报 2022-03-04 09:46:33
3月3日,全国人大代表、省级非遗产赤水竹编传承人杨昌芹跟随贵州省代表团乘机赴京,参加即将召开的十三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
到达北京后,杨昌芹随即通过电话向家人报平安,还分享了得到的纪念版冰墩墩。“北京市城市景观布置多了许多奥运元素。”从机场到酒店的路上,杨昌芹满心欢喜,用手机记录沿途的景观与家人分享。
今年32岁的杨昌芹,是贵州省赤水市一位有着竹编创业梦的苗族女青年。凭着对竹编工艺的热爱,2007年,杨昌芹从印江到赤水市学习竹编工艺,并扎根赤水,师从贵州省竹编工艺美术大师陈文兰,学习 平面竹编技艺。随着时间的推移,杨昌芹技艺日臻成熟,她的竹编作品先后数十次获得省内外工艺品大奖。
作为贵州省非物质文化遗产赤水竹编的传承人,杨昌芹致力于加强非遗传承与产业融合,为推动乡村振兴不懈努力。
素有“中国竹子之乡”美誉的赤水,现有竹林面积132.8万亩,种植竹子是当地农民增收渠道之一。杨昌芹守正创新,让赤水竹编披上了“现代化外衣”,推出竹编水杯、茶具、瓷器、钱包和首饰等产品,远销海内外。一根普通的慈竹,在编艺人手上经刮青、破竹、起篾、染色、煮篾、拉丝、编制等20多道工序,把竹片处理成晶莹透明、细如头发、比纸片还薄的竹丝,再编织成各种竹编工艺品后,价值可升至几百元甚至上万元。
“2018年开始,平均每年卖出去的竹编大概有8万件以上,去年就卖了800多万元。”杨昌芹说,从2012年至今,接受竹编技艺培训的人群,涵盖周边的留守妇女、易地扶贫搬迁户、残疾人、学生等,年培训人数达万人。最近,她还结合“双减”政策,与当地学校合作,将竹编带进中小学课堂,在丰富孩子们课余生活的同时,让非遗技艺有了更好的传承。(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杨柳)
余留芬委员:为推进乡村振兴建言献策
乡村振兴今年怎么干?云南的专家们来了场“头脑风暴”
财政部:加大脱贫地区农副产品采购力度 从需求侧助力乡村产业振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