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 农视网 2023-01-09 17:00:17
从20世纪80年代初期,我国就开始利用网箱在海上养鱼。从最初的木质鱼排到抗风浪的深水网箱,一直在发展一直在改变,科技精准逐渐代替手工粗放。如今继深水网箱之后,在海上又出现大型养殖平台,一座座科技“巨无霸”在海上屹立起来。
2018年,万吨级半潜式的“德海1号”建成投产,成为目前国际上唯一通过17级台风工况检验安全的深海渔场;
2020年,我国首座智能化大型生态海洋牧场综合体平台“耕海1号”落户黄海;
2022年,全球首艘十万吨级智慧渔业大型养殖工船“国信1号”交付运营;
这一座座海上“巨无霸”的出现,为我们提供了更多的海上“粮食”。
然而在山东省莱州湾海域,也有一座海上“巨无霸”,这座海上“巨无霸“却是用围栏围起来的,是目前我国离岸海域圈养水体最大的“钢制管桩养殖围栏”, 这座大型养殖围栏的建设历时一年,造价约3000万元。
它周长400米,一个标准的跑道长度,整个围栏直径127米,水深13米,这座养殖围栏能抗12级台风,9米大浪,面积比一个标准足球场还要大,养鱼容量达到1600—2000吨。而这里养的鱼也很奇特,被称为“梦幻之鱼“,在蓝光下如梦如幻,一斤售价在100多元。
那么这座海上“巨无霸”里面到底有什么奥秘?
01
网箱变围栏 海上巨无霸诞生记
2011年,上海海洋大学毕业的李文升,凭着专业技术特长,直接踏进了水产养殖的行业。而他要养的是一种被称为“蓝色梦幻”的斑石鲷。
斑石鲷,刺身绝品,吃刺身最好的的鱼种之一,之所以养殖它,李文升看中的还有斑石鲷的中小型体型,长势快,价值高,像两三千条斑石鲷,就价值20多万元,要100多元一斤。
李文升最初用传统的深水网箱养殖,用网箱养鱼时,李文升逐渐发现了问题。在李文升的基地,深水网箱最多时达到200多个,而让他最头疼的就是人工。
深水网箱养殖要用很多人工,人工要定期清理网衣,光这项成本占比就有10%-20%。为了降低养殖成本,提升利润空间,李文升有了一个大胆的想法,他要建一个很大很大的网箱,而他要建的网箱到底要多大呢?
这样一个浮绳式网箱,周长300米,网深12米,相比于莱州湾传统网箱,这就大多了,传统网箱周长40米,网箱足足大了七八倍。然而李文升第一次大胆的尝试却以失败告终,因为抵御不了风浪。李文升将失败的消息告诉关长涛教授,而关长涛的思路让李文升大吃一惊。他要做个没有底的围栏,不做网箱。传统网箱都是有底的,没底的围栏在大海中如何养鱼?
为了建设这样的围栏,李文升和关长涛教授反复尝试,入海的每一根钢管都进行了防腐蚀的处理,将508毫米粗的钢管打入海底,为了受力均匀,172根钢桩的位置都需要GPS精准定位,关长涛根据地勘条件,勘测到基岩层,将每根钢管打入海底以下9米多深,让围栏的框架更为稳固。
而和钢桩间连接的网衣并不是普通的网衣材料,PET俗称“涤纶树脂”,就是矿泉水瓶的材料。这种网衣韧性好,抗断能力更强。李文升和团队将过去一整张网衣,环绕固定在围栏上,研发并更换成在每两根钢桩之间,单片网衣固定的方式,这大大提高了抵御强风浪的能力,经过反复多次尝试,这样的围网可以抵御12级风力,而这让李文升实现了他最初用“大”网箱养鱼的想法。
02
大网有奥秘 海上巨无霸成长记
大围网养殖试验成功,这样巨大的围网,成了李文升他们最自豪的杰作,然而接下来,却有一些问题出现了,这座海上“巨无霸“还需完善。
冬季,气温降低,斑石鲷鱼养殖就出现了难题。斑石鲷鱼是热带鱼,要想斑石鲷鱼能平安越冬,李文升就还得想其他办法,而他要做的就是给鱼搬家。
每年10月-11月,工人们就要将斑石鲷从海上围栏转运到陆地上的车间,继续养殖到上市规格。到了来年五六月份,再把斑石鲷鱼苗送往大围栏里,陆海接力,循环往复。除此之外,李文升还有了新家伙,这也让他实现鱼越养越多,人却越用越少,减少人工成本的愿望。
您瞧,这是水下机器人,它深入到水底,通过它了解水下鱼的游动情况、活跃情况,体色变化,吃食情况,连是不是好心情有时候你都能看出来,您瞧,鱼朝您瞪眼了,它要心情不好,看都不看你一眼。
现在,养殖围栏里年产斑石鲷150多吨,如果用周长60厘米的深水网箱,至少需要四五十个人管理,而用养殖围栏平日只需要三四个人管理,这不仅提高了劳动效率,还大幅度降低了人工成本。
稳固安全的大型围栏的养殖环境更接近于野生状态,由于水体大,流速快,斑石鲷的肉质更有弹性,很受消费者的欢迎。现在,李文升他们基地的斑石鲷,分别销往广东、福建和海南等地,养殖毛利润达到约30%。
就在不久前,在李文升团队的帮助下,山东省烟台市四十里湾海域里,又一座大型的围栏建成了,不过,这里不只是养鱼。围栏里养殖的是一种叫许氏平鮋的海鱼,游客们不仅可以在这里垂钓观光,还可以进行餐饮娱乐。
围栏养殖结合休闲渔业,未来要朝着海洋牧场平台小镇发展,让更多的“巨无霸“,挺近新的”粮仓“,为我们带来更多的深海美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