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秦大地奏响产业富民强音——陕西省聚力推进帮扶产业提档升级

来源: 农民日报电子报 2023-06-09 16:46:42

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记者 胡明宝 见习记者 雷昱

日前,汉中市南郑区果农郭式彦正在给猕猴桃套袋。

五月的三秦大地生机勃发,现代农业的热潮奔涌不息。陕北果园里青涩的小苹果已挂上枝头,关中高标准农田里麦浪滚滚,陕南秦岭深处的茶园早已香飘满山……被数千年农耕文明浸润的三秦大地,正成为现代特色农业的一片沃土,为乡村振兴奏响产业强音。

近年来,陕西省坚持将产业振兴作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重中之重,按照特色化、链条化、标准化、品牌化、绿色化发展理念,突出抓好特色、融合、联带、支撑四个环节,大力推进帮扶产业健康发展,确保脱贫群众稳定增收,脱贫地区全面发展。2022年,全省脱贫人口人均纯收入达14277元、较上年增长14.2%。

做足特色 壮大产业

走进延安市南部洛川县,50万亩苹果园装点起天然生态的“洛川塬”,盛夏时节,各个果园已进入幼果膨大期,又一年丰收在即。

历经70多年探索的洛川苹果如今已成为享誉全国的亮丽名片。2022年,洛川县苹果总产量111.3万吨,产业综合产值达到130亿元;果农年收入10万元以上的占88.3%。洛川县也由此实现了“一县一业、一业脱贫、一业富民”,成为陕西省产业富民的典范。

近年来,陕西省不断推进优势特色产业发展,每个县明确1—2个主导产业,引导产业向最符合条件的县集中布局、集群发展,推动项目、资金、政策等向脱贫地区和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倾斜。

据陕西省乡村振兴局相关负责人介绍,2022年,中央和省级各类农业补助资金下达56个脱贫县区66.77亿元、11个国家级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10.2亿元、15个省级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17.28亿元,支持脱贫地区产业发展。

现如今,洛川苹果、眉县猕猴桃、大荔冬枣、富平奶山羊、安康富硒茶、汉中仙毫等一大批区域公用品牌影响力日益增长;全国知名区域品牌221个、地理标志产品保护开发121个,区域特色产业蓬勃发展。

陕西苹果产量占世界七分之一、猕猴桃产量占世界四分之一、奶山羊产品销量居全国第一……随着全链条推进特色产业发展,聚焦9大现代农业全产业链建设,集中力量补链、延链、强链,更多“陕牌”特色农产品走出乡村、走向市场,走出陕西、远销世界。

做深融合 激发活力

农产品不仅需要“种得好”,还要“卖得俏”。近年来,陕西省不断壮大农产品加工流通业,大力支持农产品加工示范园区、产业化示范联合体建设,推进三产融合发展。

在石泉县预制菜产业园,时令蔬菜、魔芋、蚕桑、黄花菜等本地特色农产品通过精深加工,变成了一道道预制菜,销往全国各地。据了解,该园区年收购、销售农副产品超过20亿元。

不仅如此,通过大力支持农产品流通企业、电商、批发市场与区域特色产业精准对接,有效拓宽了陕西特色农产品的销售渠道。去年,陕西省共组织大型产销对接活动177场次,带动特色农产品销售188亿元。

现代农业不仅可以“卖产品”,还可以“卖风景”。汉中市南郑区汉缘茶业专业合作社依托优美的茶园风光,打造茶旅融合观光景点,集茶文化体验、养生垂钓、山地运动、观光旅游于一体,带动了当地茶产业和旅游服务业发展,实现年产值1000余万元。社员通过劳务用工、产业发展、品牌红利、市场销售、旅游服务收入,户均增收1300元。

汉中市略阳县徐家坪镇依托传统农业大镇优势,坚持以桑园、樱桃园、枇杷园、薯香园、梯田生态园、核桃园“六园”为支撑,推进“种植、采摘、加工、体验、消费”为一体的农旅融合发展,先后将天麻智能玻璃大棚、蚕桑基地等优势特色产业同研学、观光、体验紧密融合,目前已开发中药材种植、上坪蚕桑等精品研学路线;鼓励农民开办农家乐、农家宾馆、蔬果采摘园,打造“遇见徐家坪”系列农文旅特色产品,不断提高农业产业附加值,持续巩固村集体经济发展。

做实联带 稳定增收

什么时候该施肥?如何进行肥料配比?如何通过提高土壤有机质提升果品质量?对洛川顶端苹果专业合作社的种植大户陈宏义来说,过去几十年的种植都是按经验积累摸索着来,产出的苹果也随行就市,赚个辛苦钱。如今,在顶端果业的全程托管下,科学种植带来了收益的大幅提升。

据陈宏义介绍,他的果园从2019年开始托管,之前16亩苹果园产出商品果只有4.3万斤,商品率77.1%,纯收入6.6万元。经过四年托管,2022年商品果达到了7万斤,商品率提高到91.2%,纯收入达到了22万元。

近年来,陕西省不断强化新型经营主体培育,依托龙头企业开展产业化示范和成果转化推广,推行“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等模式,引导经营主体与农户开展“订单式”“股份式”“托管式”等利益联结模式,让206.5万户农户融入现代农业产业链。全省脱贫地区培育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1278家、农民专业合作社4.1万家,带动19.89万户脱贫户实现年人均增收1000元以上。

围绕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陕西省深入推进农村“三变”改革,完成农村产权入场交易4935宗,成交金额10.2亿元。加快实施农村集体经济“清零消薄”行动,全省“空壳村”全部清零,年收益5万元以下的“薄弱村”占比下降至30%。

在搬迁安置社区,陕西省整合产业发展资金重点投向承担易地搬迁任务的县区,累计安排中央和省级农业专项资金125.9亿元,为安置点配套建成帮扶车间等各类产业项目3716个,持续发展壮大后续产业。据悉,陕西省帮扶车间(社区工厂)带动6.22万人在家门口实现务工就业,其中脱贫人口1.9万人。

做强支撑 融合发展

五月初,商洛市柞水县小岭镇金米村迎来收获的季节。云雾笼罩的青山脚下,一座座木耳大棚整齐排列,村民戴着手套在大棚内采摘木耳,拉开了又一季“春耳”丰收的序幕。柞水木耳产业在经历了自然发展、增收脱贫和提档升级三个阶段后,已带动当地69个村4051户1.4万余人参与木耳产业种植,户均增收1.5万元以上。

近年来,陕西省围绕发展壮大县域经济,实施“一县一业”计划,统筹推进城镇、产业、创新、投融资平台建设,统筹抓好特色经济、联农带农经济、集体经济、民营经济融合发展。在重点帮扶县,落实16个方面倾斜支持政策,向国家和省级重点帮扶县投入中央和省级衔接资金49亿元,占下达到县资金总量的48.07%。

位于汉中市南郑区西南部的黄官镇,依托黄酒、藤编、腌菜、手工艺品制作等传统工艺优势,通过政府引导建设厂房,将非遗文化、创业企业、手工产业集中起来,加快打造全市非遗文化产业园,推动传统工艺振兴。目前,该镇有4家合作社和1个企业从事藤编、棕编、扇编、竹编、草编“五编”特色产业,从业人员达2187人,辐射带动当地及周边4个镇1275名群众增收,其中脱贫人口和监测对象384人。

近年来,陕西省围绕县域主导产业,建成特色帮扶产业园150个,创建国家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15个、现代农业产业园9个、农业高新技术示范区1个。55个国家级产业化龙头企业引领,累计服务带动206.5万户农户。

在做强长效产业的同时,“小庭院”也成了“增收田”,全省鼓励农民发展“五小经济”等特色产业。号称“西府三绝”的宝鸡市凤翔区是全省首批省级历史文化名城、中国民间工艺美术之乡,该县将泥塑、木版年画、土织布、刺绣等非遗产品打造成新型庭院经济,通过“合作社+农户”模式,推动庭院经济组织化、产业化发展,从业群众人均年收入最高可达5万元。在六营村,有近300户群众以“前铺后院”形式发展手工挂面,户均实现年收入16万元。

登录评论 我要评论
相关推荐
关于我们
三农头条
天下三农尽在手中
中国农业电影电视中心官方App
由中国农业电影电视中心全力打造三农领域新闻资讯互动平台
农视网微信公众号
微信号:nongtv
微信认证:中国农业电影电视中心
农视网是中国农业电影电视中心新媒体平台,三农信息及时传达,农影智造,专业有用
农视网官方微博
中国农业电影电视中心官方微博
中国农业电影电视中心官方微博,农影智造,专业有用
中国三农发布
抖音号:3nongtv
中央农办秘书局 农业农村部新闻办公室指导
中央农办秘书局 农业农村部新闻办公室指导、新闻宣传官方平台(权威 及时 聚焦)发布信息资讯、报道新闻要务 解读政策举措、回应热点关切 联播各地动态、宣传经验做法
中国三农发布
快手ID:1624436642
中央农办秘书局 农业农村部新闻办公室指导
中央农办秘书局 农业农村部新闻办公室指导、新闻宣传官方平台(权威 及时 聚焦)发布信息资讯、报道新闻要务 解读政策举措、回应热点关切 联播各地动态、宣传经验做法
中国三农发布微信公众号
微信认证:中国三农发布
中国农业电影电视中心官方App
中央农办秘书局 农业农村部新闻办公室指导、新闻宣传官方平台(权威 及时 聚焦)发布信息资讯、报道新闻要务 解读政策举措、回应热点关切 联播各地动态、宣传经验做法
友情链接 地图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