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 农民日报电子报 2023-08-18 10:36:37
农民日报讯(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记者 朱海洋)8月15日是首个全国生态日,主场活动在浙江省湖州市举行。当天,包括碳达峰碳中和重大宣示三周年、工业绿色低碳发展、能源绿色低碳转型等多领域生态文明重要成果发布,同期还举办了生态文明建设经验交流会、绿色低碳创新大会。
2020年9月2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第75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上作出我国将力争于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的重大宣示。据了解,3年来,“双碳”政策体系构建完成并持续落实,能源绿色低碳转型稳步推进,产业结构持续优化升级,重点领域绿色低碳发展成效显著,生态系统碳汇稳步提升,绿色低碳政策体系更加完善,“双碳”工作基础能力显著增强。
工业绿色低碳发展是推进新型工业化的内在要求和重要抓手。在工业领域,我国认真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坚定不移贯彻新发展理念,主要取得了5个方面成就:产业结构高端化加速推进,能源资源的利用效率持续提升,绿色供给能力显著增强,数字化、绿色化融合水平不断提高,绿色制造和服务体系建设加快推进。
当天,《中国生态保护红线蓝皮书(2023年)》发布,系统总结了我国全面完成生态保护红线划定的历程、方法、成果和典型案例,提出了加强生态保护红线监管、完善生态保护红线制度的思路和建议,并向全世界展示了生态文明建设的中国实践。目前,全国划定生态保护红线面积合计约319万平方公里,其中,陆域生态保护红线面积占陆域国土面积比例超过30%。
生态状况调查评估是一项针对我国生态国情的基础性调查,21世纪以来,已连续开展了3次。当天,第4次调查评估成果发布,指出在2015至2020年间,全国生态状况总体稳中向好。生态系统格局整体稳定、生态系统质量持续改善、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不断增强、区域生态保护修复成效显著、生物多样性保护水平逐步提高。
在林草生态建设方面,记者了解到,过去10年,我国为全球贡献约1/4的新增绿化面积,居世界首位;草地面积39.68亿亩、居世界第一;草原综合植被盖度达到50.32%,草原定位实现了从生产为主向生态为主的转变;湿地总面积8.45亿亩,居全球第四。经过40多年的不懈努力,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防沙治沙取得巨大成就,实现了荒漠化和沙化土地“双缩减”,重点区域还实现从“沙进人退”到“绿进沙退”的历史性转变。
当天,百名院士发出全国生态日倡议:拓展环境学科内涵,发展“环境+”学科新范式,提升学科社会服务能力;创新科研组织模式,加快形成全过程创新链,推进绿色低碳科技自立自强;支撑全球发展倡议,发起保护地球共同行动,共建清洁美丽世界。同时,浙江省人民政府也发出了包括坚定不移践行绿色发展理念、推动经济绿色发展、倡导绿色低碳生活等在内的8条倡议。
此外,在当日下午举行的绿色低碳创新大会上,生态文明科普中心揭牌,绿色低碳创新发展基金宣告成立。除了主论坛之外,该大会还将举办1场国际绿色低碳技术展与9场绿色低碳创新分论坛以及一系列学术科技与产业活动,旨在推进理论研讨、政企对接、产业合作与项目落地,促进政府、智库、科技界和企业界深入交流。
努力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各地各有关部门深入贯彻落实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精神
为子孙后代留下山清水秀的生态空间
新时代中国调研行·长江篇|贵州:拉动“转绿链条”实现生态惠民
深耕再生资源利用 擦亮城市生态“底色”
央行报告:结构性工具持续支持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
修宏方:让乡村地名成为惠农利农重要载体
全国生态日贵州主场活动举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