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 农视网 2025-03-05 17:07:11
今天(3月5日),十四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开幕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李强总理在会上作政府工作报告,“三农”工作再次成为“重头戏”。从乡村全面振兴到新型城镇化,从粮食安全到防止返贫致贫,从农民增收到农村改革,一系列务实举措勾勒出建设农业强国的清晰路径,也传递出“让农民过上更好日子”的坚定决心。
粮食安全是“国之大者”。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将“持续增强粮食等重要农产品稳产保供能力”置于首位,提出稳定粮食播种面积,主攻单产和品质提升等硬举措。面对大家关心的种粮问题,报告旗帜鲜明保护种粮农民和粮食主产区积极性:一方面提出“综合施策推动粮食等重要农产品价格保持在合理水平”,为农民收益兜底,让“种粮不吃亏”;另一方面启动中央统筹下的粮食产销区省际横向利益补偿,加大对产粮大县支持,强调各地区都要扛稳保障国家粮食安全责任,共同把饭碗端得更牢。
在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衔接的关键节点,报告以“监测帮扶+产业造血”双轨并行筑牢防返贫堤坝。易地搬迁后续扶持聚焦“稳得住、能致富”,以工代赈、消费帮扶等政策精准滴灌;而脱贫资产长效管理机制的建立,标志着帮扶资源从“输血”向“造血”的质变。更深远的是,统筹建立农村防止返贫致贫机制和低收入人口、欠发达地区分层分类帮扶制度,为欠发达地区注入持久发展动能。
让农民钱袋子鼓起来,是乡村振兴的核心目标。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兴业、强县、富民”三位一体发展路径,强调联农带农,延链增效,将乡村产业从“小而散”转向“特而强”,拓宽农民增收渠道,让农民跟上现代化发展步伐。
乡村振兴既要“富口袋”,更要“活机制”。报告提出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第二轮土地承包再延长30年试点扩围,让农民吃下“定心丸”;同时推动集体林权、农垦、供销社、农业水价等改革,让土地、技术、人才及各类乡村资源活起来,乡村振兴的“新农人”“新技术”“新模式”图景渐次清晰。
报告里,新型城镇化战略跳出“摊大饼”式发展,转向“以人为本”的品质提升。常住地基本公共服务全覆盖、农业转移人口住房保障等政策,剑指城乡二元结构的深层壁垒。在区域协调层面,西部补短板、东部锻长板、边疆强特色的差异化战略,与京津冀、长三角、成渝双城经济圈的“增长极”共振,构建起“全国一盘棋”的发展生态。报告要求补齐县城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短板,让农村“水电路气网”更畅通。这份政策清单里藏着的民生温度,让老百姓的获得感具化为家门口的文化广场、餐桌上的优质粮、搬迁户的笑脸、新市民的归属感。
2025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以系统治理观筑牢大国粮仓,以制度创新链激活乡村动能,既有“严守18亿亩耕地红线”的刚性约束,也有“完善强农惠农富农制度”的柔性激励;既有粮食生产“主攻单产和品质提升”的科技硬支撑,也有“文明乡风建设”的文化软实力。让我们撸起袖子加油干,把政策红利转化为田间地头的实景和农民们的笑颜,让中国式现代化的“三农”篇章更加厚重温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