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季花”如何成“四季春”?——对话多元化乡村消费新场景

来源: 农民日报 2025-04-09 09:11:08

嘉宾

钟林生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旅游与社会文化地理研究室主任、研究员

李荣祥 云南省丽江市委农办主任,市农业农村局党组书记、局长

张红磊 山东省临清市唐园镇东南联合村党委书记兼村委会主任、瑶坡网格村党支部书记

薛  勇 浙江舞花者园艺有限公司总经理

主持人

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记者 韩松妍

目前赏花经济的痛点之一是游客“只来一次”,缺乏可持续消费动力。因而,应构建多元化消费场景,实现赏花游从“观赏”向“体验+消费”升级,提高赏花的重游率,增加游客多次消费的可能。

这个春天您去赏花了吗?自古以来,赏花都是春日幸事和人间盛事,正如唐代诗人杨巨源所言,“若待上林花似锦,出门俱是看花人”。即便是到了今天,人们对赏花的热情只增不减,还发展成了一种经济模式——赏花经济。我国赏花经济总体发展规模和水平如何?赏花经济对地方经济增长、农民增收、产业结构调整等方面产生了哪些具体的影响?如何通过进一步拓展赏花游的消费场景,增强城市居民到乡村消费的吸引力?本期对话邀请钟林生、李荣祥、张红磊、薛勇等专家、基层干部、从业者,谈一谈那些和花有关的故事。

月月有花开,四季皆可游

主持人:我国赏花资源的分布情况如何?您怎么理解赏花经济?

钟林生:我国是世界上野生花卉资源和园林植物资源最为丰富的国家之一,拥有大量独特的本土花卉品种,如牡丹、月季、杜鹃等,在世界上具有独特性和重要性。而且我国花文化源远流长,内涵十分丰富,如杜鹃象征思乡,梅、兰、竹、菊寓意清高和淡泊名利等。同时,我们也引进了许多外来花卉品种,形成了丰富多样的赏花资源。

赏花经济是指围绕花卉资源开展的旅游和相关产业经济活动,还涉及种植业、健康产业、文化创意产业等诸多领域,是一种典型的体验式、季节性消费经济,具有明显的阶段性、周期性特征。赏花经济的核心是利用植物自然景观吸引游客,通过延伸产业链实现经济价值的最大化,因而对地方经济增长的贡献显著。对于乡村地区而言,赏花经济不仅增加了旅游收入,还促进了农产品销售、民宿经济和手工艺品市场的繁荣,增加农民就业岗位,一些地区通过发展花卉种植与加工产业,实现农业结构调整,提高土地利用效率。“赏花季”“花朝节”等春季特有的主题旅游活动都受到火热追捧,赏花经济带来的节事活动效应十分明显,人们纷纷走出家门,共赴春天之约,促进了文旅产业加速发展。

李荣祥:云南丽江作为四季如画的旅游胜地,拥有丰富的赏花资源。春季满城樱花相继盛放,石鼓镇梯田油菜花海金黄如毯;夏季老君山九十九龙潭高山杜鹃漫山怒放,三川镇粉荷、白荷在清凉的微风中摇曳;秋季大研古城菊花展将纳西庭院装点得古韵盎然,金安镇的万寿菊吸引着各地摄影爱好者;冬季的黑龙潭内,古建筑、雪山在清澈潭水内的倒影伴有朵朵梅花点缀,丽江已真实实现“月月有花开,四季皆可游”。

张红磊:我们山东临清唐园镇瑶坡村最大的优势就是这上千亩的杏树林,都是祖辈留下来的,其中百年以上树龄的老杏树有2000多棵,每年春分前后,杏林中花开如雪,蔚为壮观。关于发展赏花经济,最开始的想法是通过杏花节吸引关注,为周边群众提供一个观赏、娱乐和休闲的去处,也能提前宣传杏果,为销售做准备。随着规模逐渐增大,我们发现赏花经济不能单纯依靠赏花,花开花落就那几天,比瑶坡村有名气、有底蕴的地点有很多,必须明确瑶坡村的特色是什么,哪类人群会来,来了之后会做什么、需要什么,要想办法让游客增加停留的时间,通过游玩、品尝小吃,一体带动消费。

薛勇:我来讲讲我是怎样开始接触赏花经济的。我是浙江省金华市浦江县杭坪镇乌浆村人,是地地道道小山沟里的农民。我们的村子很小,村里到处是荒地。一开始,我和村里大部分年轻人一样,都选择走出家门去大城市找点事做,只留老人在家。2014年,我回家探望父母时,想着在家门前种点花能让环境漂亮些,就种下了几株牡丹,后面每次回家探亲我都种一些,陆陆续续种了两三亩地的牡丹和芍药。大片鲜花同时开放非常美丽,吸引了一些路过的游客停下赏花。2015年,一位热心的上海游客来赏花时跟我说,这些花在上海能卖钱,并帮我联系了一个鲜花批发商。抱着试一试的态度,我剪了一箱花发到上海,没想到就赚了几千块钱。我当时觉得种花既能美化环境、又能卖钱,我认为这是件可以尝试做一做的好产业。2017年,我开始大量流转土地种花,到了2020年,我就全身心地投入到这项美丽产业中来了。

主持人:我国赏花经济在相关地区的总体发展规模和水平如何?不同地区的赏花经济呈现出哪些特点和差异?

钟林生:植物是重要的旅游资源,同时也是生态系统文化服务供给的重要载体之一。目前,我国城市、乡村在观赏性植物开花时期开展的观光、休闲旅游活动,已经成为价值万亿的大众休闲以及旅游产业。例如,第41届中国洛阳牡丹文化节期间,河南洛阳市共接待游客1016万人次,旅游总收入达78亿元。以湖北武汉樱花节、江西婺源油菜花节等为代表的花卉节庆活动,已成为地方旅游发展的重要品牌活动。赏花经济如火如荼开展的同时,也存在花期短暂、产品同质化及游客攀折花枝、破坏生态环境等问题,同样是未来需要重点关注的现实问题。

李荣祥:以丽江为例,古城区将花卉作为主导产业,2024年带动花卉种植面积达6400亩,年产鲜切花超4000万枝,全产业链产值突破3亿元。玉龙县拉市镇以“赏花+文旅”模式打造乡村振兴示范点,7500亩雪桃花海联动民宿、采摘体验,每年通过接待游客带动农产品销售增长30%。我们的发展呈现三大特点和差异:一是科技先行,以高端鲜切花出口和智能种植为主导,产业链附加值高,国际化程度突出。二是农文旅深度融合,推出非遗体验工坊,游客停留时间延长至2—3天。三是生态优先模式,九子海湿地限定每日游客量,采用轮作种植保护草甸,实现“花海”与“青山”共存。

薛勇:这几年公司发展速度很快,各级领导非常支持我回村发展产业。目前,我们鲜花基地种植了包括芍药、郁金香、康乃馨、洋桔梗、百合等近30个品种,实际种植面积1500亩左右,2024年销售额达到4300万元,今年我们的目标是要达到7000万元。我们还拓展了线上销售渠道,2022—2024年,线上销售占比从20%升至40%,今年计划达到80%。和其他鲜花产区相比,浙江的温差大,鲜花生长周期长,因此我们种出来的花颜色更鲜艳,光泽度更高,品质更优。另外,长三角和珠三角是全国最大的鲜花消费区,我们身处浙江,运输成本低、效率高,也便于我们发展相关产业。

“全链融合”解锁花的多种打开方式

主持人:近年来赏花经济在全国范围内兴起,您认为背后的主要推动因素有哪些?赏花经济对地方经济增长、农民增收、产业结构调整等方面产生了哪些具体的影响?

钟林生:随着旅游业态愈加丰富,游客对旅游体验的要求不断提升,消费需求从物质消费转向体验消费。在消费升级与文旅融合的背景下,赏花游作为低成本、高体验感的旅游方式,契合了现代消费者的心理需求。花期的延长能持续带动相关产业消费的增加,同时把赏花游与文化、康养、研学等深度结合,形成了多层次的消费体系。除此之外,地方政府也纷纷利用当地花卉资源打造旅游品牌,以促进乡村经济发展、优化产业结构、提高农民收入,逐渐成为地方经济新引擎。政府鼓励农民以“公司+农户+合作社”模式,发展花卉种植、庭院经济、民宿经营,同时提供花卉加工、手工艺制作、农产品销售等就业机会,提高农民收益,推动传统农业向“农业+旅游+文化+康养”多元融合转型,提升乡村发展韧性。

张红磊:在拉动经济增长方面,今年杏花节期间,单是摊位费等直接收入就比去年增长了260%,村内的餐饮商超收入更是增长了300%。比如,有户老两口租赁了摊位,现场制作本地特色面点零食“酥果”,短短几天时间净赚6000元。赏花经济还提升了特色林果的知名度,价格从之前的每市斤1.5元涨到现在每市斤2.5元左右,经过精包装之后的优质果价格更是达到了每市斤10元,果农收入实现了倍增。赏花经济也推动了产业结构调整,实现了从单一种植到多元经营,以前是种杏树、卖杏果,现在是种杏树、赏花游、鲜果采摘、加工产品、文创开发,我们瑶坡村的赏花经济已经走出了一条特色发展之路。

薛勇:我们村以前没有主导产业,如今鲜花产业成为我们村的支柱产业,还带动了周边十余个村发展赏花经济。每年的郁金香花海、千亩芍药花海成为“网红打卡田”,吸引当地以及周边地区的众多游客前来参观。在农民增收方面,以前村民都是种粮食、蔬菜,收入微薄。现在,村民们每年除了能收到每亩600元的土地流转费,还可以在鲜花基地工作,每天工资收入150元,每年能赚4万—5万元。目前,长期在公司上班的村民有100余人,四月和五月农忙时能到300人左右。村里面的老人年纪越来越大,很难再出去赚钱,让他们都有钱赚,这也是我最引以为豪的事情。

主持人:作为一项具有明显季节性特点的旅游消费,赏花游必须面对的一个问题就是花期短暂,难以形成常态化、持续性的景观。如何合理规划赏花资源,让“一季花”变成“四季春”?

张红磊:针对赏花经济“昙花一现”的难题,我们摸索出“春赏花、夏采摘、秋摸蝉、冬踏雪”的“四季有景、全年生金”发展模式,打造全季旅游。具体来说,我们以杏花为核心,搭配邻近村庄的千亩梨园,将赏花期延长至4月中旬。推出“杏花+X”产品体系,如“杏花+文化”“杏花+研学”等,丰富游客体验。鲜花期推出杏花蜜、娱乐、摄影服务,结果期进行鲜果采摘、杏仁加工,落叶期制作干花工艺品、杏木文创,延伸产业链。

钟林生:实践中,可通过错峰种植,优化花期布局和丰富相关配套设施及产业,引入不同花期的花卉品种,实现多季赏花,打造“四季花海”。与夜经济相结合,搭配光影艺术,提高夜间赏花的魅力,延长游客停留时间。利用现代种植技术,发展温室赏花,特别是在寒冷地区或冬季引入温室大棚技术,种植热带花卉植物,使游客不仅能全年赏花还能异地观花。此外,“春逝”与“落花”本是赏花的遗憾之美,也是自然周期的必然。赏花游发展应适当留白,不刻意追求“四季常开”,让短暂的花期成为值得等待的季节性体验,融入诗词文化、中式禅意美学,提醒游客“惜花惜时”。“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通过落花堆肥、生态科普等方式,让游客理解花谢并非终结,而是新生的开始,赋予赏花经济更深的文化价值和可持续发展力。

主持人:乡村布局发展赏花经济,只是把景区圈起来依靠自然资源吸引游客,往往难以持久发展。要想将赏花游转化为能给村民带来实实在在收益的赏花经济,您认为应如何延长产业链,让赏花经济带动餐饮住宿、文化艺术、都市休闲、运动健康等多业态共生发展?国内外有哪些好的赏花经济的经验和模式可以借鉴?

李荣祥:丽江以科技赋能、文化活化、多业态融合与数字化创新为核心,构建“一产强基、二产增值、三产引流”的协同发展格局,赏花经济已经从“流量型”观光升级为“价值型”全产业链模式。持续依靠高端设施农业提质增效,利用“水肥温湿光一体化系统”发展高端特色鲜切花,带动可发展区域拓宽赏花经济绿色高产值产业链。将丽江少数民族文化与赏花节结合,推出传统歌舞表演、农特市集及青少年研学活动,发挥农旅融合与富民效应,联动民宿、采摘体验、康养疗愈、体育赛事,带动农特产品销售额增长,以土地流转、园区务工与分红增加农民收入,发展食用玫瑰加工、菊花酱研发,形成“花田+民宿+非遗”模式,使居民收入确实“因花增长”。鼓励群众通过直播带货、短视频推广“丽江de花”品牌,推出“跟着鲜花游丽江”智慧线路,结合AR导览与花期预报小程序提升体验,全域赏花经济智慧服务联动。

钟林生:赏花不仅是视觉体验,还是地区文化特质的展现,形成展示城市文化的“独家花语”。赏花经济成功的共同点是打造具有地域特色的赏花品牌,形成类似“洛阳牡丹甲天下”的IP效应。刚才我们也提到,国内的婺源油菜花、武汉樱花、洛阳牡丹花会等都是赏花经济的成功案例,其成功的关键在于资源的精准定位、品牌塑造、配套产业延展以及数字化营销。例如,婺源油菜花节不仅吸引游客前来观赏,还结合摄影大赛、自驾游等,拓展了赏花经济的参与方式。在国外,日本、法国等国家的赏花经济较为成熟。其中,法国普罗旺斯的薰衣草旅游经济以“景观+产业”模式发展,不仅限于赏花,还涵盖了薰衣草精油、香氛、护肤品、手工艺品等高附加值产业,提升了区域品牌价值。

消费场景“花”样上新,促农增收渠道拓宽

主持人:近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提振消费专项行动方案》提出,“创新多元化消费场景”。也有观点认为,缺乏场景营造和业态创新是赏花经济流量变现的痛点。如何通过进一步拓展赏花游的消费场景,增强城市居民到乡村消费的吸引力,让“头回客”变“回头客”?

钟林生:花卉作为旅游亮点,能够有效提振消费,让乡村经济实现从单一的景观依赖型向复合型、多元化模式转变,最终实现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多赢。目前赏花经济的痛点之一是游客“只来一次”,缺乏可持续消费动力。因而,应构建多元化消费场景,实现赏花游从“观赏”向“体验+消费”升级,提高赏花的重游率,增加游客多次消费的可能。让游客能“长期玩儿”“有的买”,让“头回客”变“回头客”。

张红磊:我们的思路是以场景创新破题,让“流量”变“留量”。重点从三方面拓展消费场景。一是深化“文化+”场景,让体验有深度。比如今年春分,我们设置了节气主题场景,开展立蛋、放风筝、品春菜等活动,让参与者在欢乐中感受传统习俗的魅力,为杏花节开幕充分预热。二是拓展“跨界+”场景,让消费有黏性。今年创新推出“赏花+”多元矩阵,包括健康养生线、“赏杏花春色,护碧水长流”主题宣传、“巾帼好品”展销专区、“工业旅游”研学等。三是做强“数字+”场景,让服务有温度。唐园镇打通“美德信用分”,游客和村民参与志愿服务可兑换杏花书签等文创产品或采摘节“杏果代金券”,带动二次消费率提升。

主持人:大力提振消费,要重视农村这个潜在的巨大市场。随着赏花经济的繁荣蓬勃,为激活农村消费潜力、提振农村消费市场提供了新思路。在激活农村经济发展过程中,应如何借此拓宽农民增收渠道,挖掘乡村消费潜力?

薛勇:前两年确实很难,鲜花种植周期长,前两年没有收入,导致一些村民甚至不愿意继续流转土地给我,包括我的父母都极力反对。我花了很长时间说服他们,通过市场调研,向他们展示鲜花市场的潜力。经过三四年,大家看到鲜花真的能卖出去,收入可观,就开始主动加入。现在,每年来鲜花基地赏花的游客很多,我们都是敞开大门欢迎,从来不收取费用,未来我们也有计划邀请专业团队开发运营农文旅融合项目。我还是会继续专注鲜花种植,提升花田精细化管理水平,增加农业设施化投入,提高生产效率和花卉品质,同时还要大力提升“舞花者”品牌知名度。

李荣祥:近年来,丽江市借助赏花经济拓宽农民增收渠道、挖掘乡村消费潜力,从产业融合、利益联结、品牌营销等多维度发力,构建“赏花+”经济生态链,激活农村经济发展。具体来说,发展“赏花+农业”复合经营,推广“花卉+蔬菜”“花卉+水果”轮作、间作模式,提高单位土地产出效益。例如,拉市镇在桃花节期间结合雪桃种植,开发果品采摘、加工体验项目,实现“赏花季”与“采摘季”无缝衔接,延长消费周期。通过土地流转、集体经营权入股等方式整合碎片化耕地,实现资源变资产。例如,古城区贵峰社区流转土地1012亩发展花卉产业,村民年均分红超2万元,并通过劳务服务公司获得稳定就业。推广“党支部+旅游公司+合作社+农户”模式,农民通过资源入股,参与赏花经济收益分配。打造地域特色品牌,持续推进“丽花”等区域公用品牌建设,通过社交媒体推广“丽江花海”。未来,丽江将进一步强化科技赋能(如智慧农业、数字营销)和区域协同(如滇西北旅游环线联动),持续激活乡村经济活力,实现“农民富、乡村美、消费兴”的良性循环。

主持人:伴随着春日鲜花的盛放,各地的赏花经济也逐步升温。近年来,各地通过深挖内涵与拓展外延,持续整合生态、文化、旅游、商业等资源,实现了从美学价值到经济价值的跃迁。未来,解锁赏花经济带来的“新花样”,各地既要因地制宜,挖掘特色花卉资源,打造差异化品牌,又要强化产业融合,推动“赏花+”多业态发展,提升综合消费体验,还要持续深挖乡村消费潜力,完善基础设施建设,丰富消费场景与产品供给,讲好乡村的“花样故事”,为美丽乡村建设注入新动能。感谢四位嘉宾做客《对话》栏目,带来精彩观点!各位读者有哪些宝藏赏花地?欢迎在“重农评”公众号评论区分享经验。

登录评论 我要评论
关于我们
三农头条
天下三农尽在手中
中国农业电影电视中心官方App
由中国农业电影电视中心全力打造三农领域新闻资讯互动平台
农视网微信公众号
微信号:nongtv
微信认证:中国农业电影电视中心
农视网是中国农业电影电视中心新媒体平台,三农信息及时传达,农影智造,专业有用
农视网官方微博
中国农业电影电视中心官方微博
中国农业电影电视中心官方微博,农影智造,专业有用
中国三农发布
抖音号:3nongtv
中央农办秘书局 农业农村部新闻办公室指导
中央农办秘书局 农业农村部新闻办公室指导、新闻宣传官方平台(权威 及时 聚焦)发布信息资讯、报道新闻要务 解读政策举措、回应热点关切 联播各地动态、宣传经验做法
中国三农发布
快手ID:1624436642
中央农办秘书局 农业农村部新闻办公室指导
中央农办秘书局 农业农村部新闻办公室指导、新闻宣传官方平台(权威 及时 聚焦)发布信息资讯、报道新闻要务 解读政策举措、回应热点关切 联播各地动态、宣传经验做法
中国三农发布微信公众号
微信认证:中国三农发布
中国农业电影电视中心官方App
中央农办秘书局 农业农村部新闻办公室指导、新闻宣传官方平台(权威 及时 聚焦)发布信息资讯、报道新闻要务 解读政策举措、回应热点关切 联播各地动态、宣传经验做法
友情链接 地图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