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 农民日报客户端 2025-04-10 22:11:01
最美人间四月天,胜日寻芳菜博园。每年的4月20日至5月30日,对于山东潍坊寿光市人民而言,是他们心中另一个意义非凡的“年”。无数的亲朋好友、事业伙伴会来到寿光,除了相聚言欢之外,还有一个共同的目的地——中国(寿光)国际蔬菜科技博览会(以下简称“菜博会”)。
自2000年开始的首届,到即将举办的第26届,这一个县级市的农业展会,始终秉持“科技引领、蔬菜搭台、经贸唱戏、文旅融合”的理念,逐步成长为国家AAAAA级农业专业展会,成为国内首个获得国际展览业协会(UFI)蔬菜科技展会领域会员与展会双认证的单位。展会会期从5天增加到40天,由首届的20万人次增加到近几届的200多万人次,累计吸引超过3400多万人次参会参展,实现贸易额2000多亿元。
门票销售供不应求、一个摊位拍卖动辄十多万、无数游客抱着“朝圣”心态而来……寿光菜博会的“长红密码”何在?寿光市委书记李鹏的解读颇显理性:“始终瞄准蔬菜产业前沿科技这‘一个核心’,精准对接内行看门道、外行看热闹这‘两种需求’,实现展会与产业升级、文旅赋能和城乡发展的‘三个融合’,这是寿光菜博会长盛不衰的核心要义。在这26年的风雨兼程中,寿光人民用汗水与智慧,不仅书写了菜博会的辉煌篇章,也催生出引以为傲的‘寿光模式’,为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贡献出‘寿光力量’。”
瞄准“一个核心”,让国际领先的蔬菜科技在此打擂
于2000年举办的第一届菜博会,展厅面积仅有3500平方米,展示了200多个蔬菜良种和蔬菜种植技术。相对于现在,这些数据较为“寒酸”。但在当时,很多首次见到的新品种、新技术,让种菜十多年的“棚一代”们为之“疯狂”。连续多天,参观人数只增不减,主办方只好把原定5天的会期延长为16天。
时光荏苒,已然蓄势待发的第26届菜博会,主展区总面积达45万平方米,汇集来自国内外的蔬菜品种2600余个,展示推广“AM自然循环微生物土壤修复技术”“量子富硒技术”等前沿技术100余项,引进垂直立体自动换位栽培等种植模式80余项,用智能喷雾机器人、授粉机器人、巡检机器人等打造出“数字农业样板间”……
坚守二十六载,万变不离其宗。“在各类纷繁复杂的农业展会中,寿光菜博会之所以宛如一颗璀璨明星,只因其始终瞄准‘一个核心’——站在国际蔬菜科技水平的最前沿,通过引进示范推广,做给农民看,领着农民干,成为引领设施蔬菜产业发展的风向标,成为推动我国蔬菜产业前行的强劲引擎。”市长赵天宝的回答一语中的。
就在这样的坚守中,寿光设施蔬菜产业实现了从“引进来”到“走出去”的跨越。“在2010年之前,唱主角的是美国孟山都、以色列海泽拉、荷兰瑞克斯旺等国际巨头,2010年以后,无数的本土企业带着新品种、新技术、新装备等登场亮相,逐渐引领展会潮流。”
以蔬菜种业为例,2010年前,寿光菜农每年购买种苗需约6亿元,其中近4亿元被国外公司拿走。如今,寿光自主研发的蔬菜品种达到205个,种苗年繁育能力达18亿株,国产种子市场占有率由2010年时的不足50%提升到现在的70%以上。
寿光市蔬菜高科技示范园管理服务中心党组书记、主任燕黎明自豪地说:“曾经,我们千方百计把国际一流企业引进到菜博会,目的就是‘化为己用’。如今,通过每年菜博会上的展示示范,寿光已有近150家市场主体,带着打包的设施蔬菜园区建造管理运营技术等卖遍全球,已输出到30多个国家和地区。”
对接“两种需求”,让每一个参会游客都能满载而归
菜农与菜博会的“双向奔赴”,是每届菜博会的最大看点。古城街道前疃村就是寿光最早一批种植设施番茄的村庄,也是每年都到菜博会取经并获益的村庄。“从品种的一路换代,到装备的一路升级,每次参会都有很大收获。如今,村庄们在高大智能的‘第七代’大棚里种出的青口蜜、金皇后等口感番茄,价格高还供不应求,平均每户菜农年收入超20万元。”村党支部书记殷凤海介绍。
每年奔赴菜博会找寻新品种、学习新技术、引进新装备,已成为众多设施蔬菜从业者的“铁律”。聊城市茌平区耿店村,村党支部书记耿遵珠带着农民到菜博会学习后,决定从寿光聘请技术员,改良大棚蔬菜种植方式,很快成为了远近闻名的“鲁西小寿光”;西藏日喀则市白朗县政府团队在参观菜博会后,把设施蔬菜园区带回来青藏高原,靠着推广的“沙培”种植新模式,该县以1.28%的可耕地产出了占农牧业总量41%的效益……
科技与商机,能够让菜农等专业游客不虚此行,而热闹和有趣,同样能让慕名而来的游客大呼过瘾。每年更新换代的各类蔬菜造型,管道种植的奇妙规整、鱼菜共生的生态和谐、太空栽培的神秘科技感,以及各类瓜果蔬菜的采摘体验乐趣等,让游客在游玩中增长了蔬菜知识,体验到了现代农业的魅力。
每两三年带家人来一次菜博会,已成为潍坊市民沈海升一家的必备旅游项目,他的所见所闻很有代表性:“从前些年的巨型南瓜、空中地瓜、西红柿树等,到近几年实景种出的热带植物、沙漠植物等,以及‘夜游菜博会的声光电体验’和‘元宇宙VR农业互动体验’等,每次来菜博会都能见到寿光蔬菜玩出的新花样。”
“内行看门道、外行看热闹,这是来到菜博会游客的基本需求。”寿光市副市长朱永红说,“为精准对接‘两种需求’,寿光始终坚持创新引领、与时俱进,精心设计各个展馆和展区,不断引进各类展商,追逐前沿科技、对接新兴事物,丰富体验业态,做到让每一个参会游客都能满载而归。”
推进“三个融合”,让展会与城乡发展共振共享共赢
全国农业看山东,山东农业看潍坊,寿光蔬菜是潍坊农业产业的典型代表,是山东省最先建设的千亿级农业产业集群之一。如今,蔬菜已然成为了寿光最响亮的名片,成为了全国人民“蔬菜缺、蔬菜贵”时的“第一联想”,在这背后,作为展示窗口并发挥示范引领作用的菜博会发挥着关键作用。
燕黎明坦言:“菜博会不仅是一个简单的农业展会,还是寿光的‘年’,是寿光展示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最佳舞台。因此,寿光充分利用每年40天的菜博会会期,推动展会举办与产业升级、文旅赋能和城乡发展实现‘三个融合’,为寿光城乡融合发展注入动力和活力。”
——与产业升级相融合。寿光菜博会已成为国内规模最大、档次最高、影响最广的国际性蔬菜产业品牌展会,也为寿光蔬菜产业发展锻造了引擎,指引了方向。如今,寿光早已被誉为“国际蔬菜产业硅谷”,实现了从“一粒种子”到“一盘好菜”的全链条融合,构建起结构合理、链条完整的千亿级优势特色产业集群。
——与文旅赋能相融合。大多数来参观菜博会的游客,到主展区参观仅是开胃菜,寿光早就以主展区为核心,串联起各农业示范园区、农业旅游基地、美食打卡餐厅等,打造出综合型、全天候的现代农业精品旅游线路。今年用蔬菜造型重点推出的“农圣”贾思勰、“盐圣”夙沙氏、“文圣”仓颉三圣场景,也彰显出寿光悠久的历史文化底蕴。
——与城乡发展相融合。寿光利用展会期间人流、物流、信息流集中爆发的优势,每年策划推出系列“会中会”“展中展”活动,推动行业信息交流,扩大国际国内合作。今年将举办设施蔬菜园区发展大会、农圣贾思勰文旅推介会、“潍坊好品”展、第三届“贾思勰农业奖”颁奖典礼、“寿光模式”与乡村振兴研讨会等20余项专题活动,形成以菜博会为龙头,多产业展会并举的办会格局。
作者:张春萍 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记者 吕兵兵 蒋欣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