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 河北日报 2025-04-23 11:06:02
随着气温回升,目前,邯郸市530万亩小麦进入拔节生长期。该市抢抓农时,农业农村部门根据苗情制定小麦拔节期管理技术措施,指导各地结合实际开展智慧田管,运用科学田间管理与先进农业技术,促进苗情转化升级,夯实夏粮稳产增收基础。
智慧田管节本增效
“以前种地靠经验,现在有新装备,心里更有底了。地里的小麦已经开始浇灌。”4月5日,邱县古城营镇杨省庄村种粮大户董俊义说。
董俊义说的新装备是县里在高标准农田推广安装的农作物管理科技设备。在他种植的麦田东头有个小型气象站,气象站连接着地下探测器与四周的摄像头。摄像头能结合小麦长势与气象数据进行分析,并将结果推送至手机,提醒农户喷药防病。地下探测器能根据当前与未来天气,预判小麦墒情,提示农户是否需要浇灌。
根据摄像头回传的影像分析,董俊义流转的900多亩农田里,约100亩小麦叶面发黄,提示需浇水、追肥。他点开手机喷灌软件,选择对应地块按键,地里的喷灌头伸出开始作业。“有了科技好帮手,就等于给小麦管理上了保险,方便还省心。”董俊义对今年小麦丰收充满信心。
在永年区西苏乡前六星村,河北可利尔种业有限公司的麦田生机勃勃,工作人员正对小麦开展滴灌作业。“当前小麦处于拔节关键期,我们采用滴灌结合水肥一体化施肥技术,能大幅节省人工与化肥成本,三五天就能完成1000多亩小麦灌溉,还提高了水肥利用效率。”该公司副总经理焦红波介绍。
小麦返青以来,邯郸市农业农村部门组成工作组开展农业技术包联指导服务,县(市、区)实行县包乡、乡包村的层层包联机制,各级农技人员深入生产一线,查苗情、查墒情、查病虫害,通过多种方式宣传小麦春管技术,推广智能灌溉系统、无人机植保设备、土壤墒情监测仪等农业科技设备。截至目前,该市农田镇压锄划210万亩,浇水追肥501万亩,化学除草418万亩,防治病虫害327万亩。
科技小院提供田间诊断
连日来,科技小院的技术人员活跃在邯郸田间地头,运用先进设备和技术,实时监测分析土壤肥力、小麦生长及病虫害情况,为农户制定个性化田间管理方案。
曲周县第四疃镇是“绿色吨半粮”产能建设重点示范区。在小麦生长关键阶段,一场针对小麦长势的全方位监测在田间展开。
科技小院学生组成监测团队,手持游标卡尺等工具,在第四疃镇付庄、王庄、张庄、刘庄、杏园等村的田间,仔细测量每株小麦长势,力求给出精准田间诊断。为获取全面数据,3月12日,多光谱无人机在第四疃镇付庄、王庄等村庄的田间升起。其搭载的高分辨率多光谱相机迅速采集数据,地面接收设备显示屏上生成红、绿、黄三色交织的植被指数图。“绿色区域表明小麦长势旺盛,光合效率高。黄色区域代表小麦生长稍慢,可能养分不足。红色区域提示麦苗发育滞后,需重点关注。”中国农业大学王庄科技小院研究生岑伦聿介绍。
养分诊断是确保小麦健康生长的关键。第四疃镇“绿色吨半粮”千亩核心方监测小组在田间选取12个采样点,将采集的土壤样本密封后带回实验室,利用设备测定分析土壤电导率。
科技小院还在曲周县开展“百村万户”科技兴农文明实践宣讲服务活动,包括政策解读、农业生产技术咨询等,打通科技兴农“最后一公里”。
农技专家指导农户科学管理
4月8日,在魏县前大磨乡爱耕种植专业合作社2400亩高产麦田里,水肥一体化喷灌龙头正在旋转喷水,滋润麦苗拔节生长。“今年苗情好,这是立春后第二次浇水,一周就能全部喷灌完。”合作社负责人李西林介绍。
小麦拔节期是小麦营养生长与生殖生长并进阶段,水肥科学管理至关重要。
邯郸市农业农村局农业技术推广站站长段美生提醒农户,返青后已浇一次水但目前墒情不足的地块,需浇第二水;未浇过水的地块,进入拔节期应立即浇水追肥,同时每亩地追施15公斤左右尿素,保障小麦拔节和孕穗期营养与水分需求。
为确保农户准确掌握科学的水肥管理方法,邯郸市各级农业农村部门举办了多次现场观摩会和技术培训班,组织大量农技专家深入乡村,通过培训、发放技术资料、在田间地头现场指导等方式,向农户详细介绍小麦拔节期的水肥管理要点,深入浅出地讲解不同苗情、墒情下的浇水和施肥时机、用量等知识,并通过现场演示,让农户直观了解如何正确操作水肥一体化设备。
针对病虫害防治,邯郸建立病虫害监测预警体系,在各县(市、区)设立监测点,实时掌握病虫害发生发展动态,及时将信息传递给农户。农技专家根据病虫害种类和发生程度,为农户推荐农药和施药方法,指导农户科学用药,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
同时,邯郸强化灾害防范和农资保障,农业农村部门加强与气象、应急等部门沟通,密切关注天气变化,落实好倒春寒、大风、冰雹、干热风等灾害性天气防范措施,最大限度降低灾害损失。强化农资保障,在全市开展农资打假专项治理春季行动,完善包联农资企业制度,督促农资经营单位建立完善台账和购销协议,做好种子、化肥、农药等农资供应。(记者 白增安 牛冰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