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 农视网 2025-04-27 11:57:26
在健康养生赛道上,鱼油堪称“顶流选手”。从北欧渔民的祖传秘方到现代人的日常补剂,这种从深海鱼类中提取的“液体黄金”究竟是心血管守护者,还是商家制造的焦虑陷阱?今天小编为你揭开鱼油的真相。
鱼油是什么?
首先需要区分和“鱼油”只有一字之差的“鱼肝油”,鱼肝油是从鱼的肝脏中提取的油脂,主要活性成分是维生素 A 和维生素 D ,而鱼油是从多脂鱼类(如鲑鱼、沙丁鱼、鲭鱼)中提取的油脂,主要活性成分是Omega-3不饱和脂肪酸,包括EPA(二十碳五烯酸)和DHA(二十二碳六烯酸)。这些成分人体无法自行合成,需通过饮食或补充剂获取。
值得注意的是,鱼类自身并不合成Omega-3,而是通过食用微藻或浮游生物积累;其次,大型食肉鱼(如金枪鱼、剑鱼)可能因食物链富集重金属,需谨慎选择。
鱼油有哪些功效?
1. 心血管健康(此处有争议,后文有解释)
- 降低血脂:EPA和DHA可显著降低甘油三酯,对高血脂患者有益。
- 抗血栓:抑制血小板聚集,减少动脉粥样硬化风险。
2. 抗炎与免疫调节
- EPA和DHA可抑制炎症因子,辅助缓解类风湿性关节炎、肠炎等慢性炎症。
3. 认知与发育
- DHA是大脑和视网膜的重要成分,孕期补充可促进胎儿神经发育。
- 对老年人认知衰退的预防作用尚存争议,仅部分研究支持其对轻度认知障碍者的延缓效果。
4. 其它潜在作用
- 视力保护:DHA维持视网膜功能,可能延缓黄斑变性。
- 糖尿病辅助:改善胰岛素敏感性,但需遵医嘱。
鱼油的争议与风险
1.前列腺癌风险:部分研究表明高浓度Omega-3可能与前列腺癌风险相关,但因果关系未明确。
2.过量副作用:可能导致出血倾向、胃肠不适或血糖波动。
3.环境污染隐患:劣质鱼油可能含重金属(如汞)或塑化剂,需选择可靠品牌。
4.还有一个比较大的争议是“吃鱼油可以降血脂”,其实这种说法不够严谨。
重点!
“血脂”不是指单一指标,一般的血脂四项包含总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低密度脂蛋白和甘油三酯。鱼油中的Omega-3脂肪酸并不能降低胆固醇和低密度脂蛋白,只能对付甘油三酯。
有一些研究表明,摄入DHA和EPA对心血管健康有益。然而,不同鱼油产品中的DHA和EPA含量差异较大,因此建议在医生或营养师的指导下服用,并相应减少它油脂的摄入。在日常生活中,建议优先选择食用鱼类来补充营养,但需注意避免油炸烹饪方式。
如何科学选择鱼油?
市面上鱼油品质良莠不齐,并非所有鱼油都能带来健康益处,下面是挑选鱼油的黄金标准。
1. 选择纯度与浓度高的鱼油
根据国际标准,0mega-3含量超过85%的鱼油才属于高纯度鱼油。所以要想有效果,纯度越高越好,最好达到95%以上。要注意避免选择仅标注“鱼油”但未明确成分比例的产品。
2. 选择吸收好的鱼油
市场上的鱼油大多分为3种:TG型(甘油三酯)、EE型(乙酯)和rTG型(再酯化甘油三酯)。
TG是Omega-3脂肪酸在鱼体内的天然存在形式,更接近天然形态,因此在安全性和生物利用度方面具有优势。但是其纯度较低,可能需要摄入更多的量才能达到预期的Omega-3补充效果。
EE型鱼油需要通过酯化反应和分子蒸馏技术(或超临界萃取/层析技术)处理,这种生产工艺相对复杂,成本也较高。这种工艺让Omega-3脂肪酸纯度显著提高,通常超过70%,但也因为这种酯化反应其吸收利用率也相对较低。
rTG技术是一种全新的载体技术,它利用再酯化技术,将EE(乙酯型)Omega-3脂肪酸转变回原始的TG(甘油三酯)形态。rTG型鱼油既具有TG型鱼油的高吸收率优势,又具有EE型鱼油的高纯度特点。其Omega-3纯度通常也很高,同时吸收率也显著提升。
2. 选择有认证与安全性的鱼油
IFOS,是全球公认的含金量最高的第三方鱼油检测和认证机构,它是对每一批次的产品进行检测,会检测EPA、DHA、Omega-3含量和标签是否一致。
最重要的是,还会检测鱼油的有害物质,大家特别关心的放射性物质,还有重金属、鱼油的氧化酸败程度,都会严格检测。
一些注意事项
特殊人群建议:
- 心血管高风险者:选择高纯度EPA制剂(如处方药Vascepa)。
- 孕妇/儿童:优选藻油DHA,避免潜在污染风险。
- 出血性疾病患者:禁用鱼油,以免加重出血。
服用建议
- 剂量:普通人群每日EPA+DHA总量不超过2000mg,高血脂患者需遵医嘱调整。
- 时间:随餐服用以提高吸收率,避免空腹引发胃肠不适。
- 搭配:与维生素E同服可减少氧化,增强稳定性。
鱼油并非“万能神药”,其效果因人而异。对于健康人群,优先通过饮食(每周2次深海鱼)补充Omega-3;特殊需求者应在医生指导下选择高纯度、安全可靠的产品。理性看待保健品,科学养生才是关键。
编辑:王润楠
责编:王润楠
执行主编:徐菁
监审:宋锦峰
参考:三农头条综合科学辟谣、营养师顾中一、时光研究所NMN、低碳生酮饮食等
部分素材来源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