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 新华每日电讯 2025-04-29 10:53:53
“我的心爱在天边,天边有一片辽阔的大草原。草原茫茫天地间,洁白的蒙古包散落在河边。我的心爱在高山,高山深处是巍巍的大兴安。林海茫茫云雾间,矫健的雄鹰俯瞰着草原。”这首脍炙人口、传唱全国的《呼伦贝尔大草原》,不仅是一首歌,更是呼伦贝尔丰厚的文化底蕴,映射在人们记忆中的永恒风景。
幅员辽阔的呼伦贝尔,拥有悠久浩大的历史,多元灿烂的文化,生生不息的精神,是北疆文化深沉厚重的脉搏。
“呼伦贝尔大草原”“额尔古纳河右岸”“油画之城”……如今,一张张现代文化IP正在擦亮,一个个精彩文旅故事正在上演。
额尔古纳河东岸的蒙古族发源地
草原上的历史回响始于蒙古族。呼伦贝尔地区是蒙古族的发源地,早在公元8世纪,蒙古族的祖先蒙兀室韦部便生活在额尔古纳河东岸。1206年,成吉思汗在斡难河源头建立大蒙古国,统一了蒙古高原各部,形成了具有共同语言和文化的蒙古族。作为呼伦贝尔草原的主要民族之一,蒙古族在此延续了数百年的游牧传统。
如今,这片草原不仅是历史的见证,更成为蒙古族文化传承与现代发展的重要舞台。位于呼伦贝尔市陈巴尔虎旗境内的莫尔格勒河景区,坐落于被誉为“天下第一曲水”的莫尔格勒河河畔,近年来通过深度挖掘蒙古族文化,成为国家5A级旅游景区。
随着春季草原复苏,不少旅行社推出特色线路,主打深度自然体验。游客可驾驶越野车穿越草原腹地,探访蜿蜒如丝带的莫尔格勒河,参与蒙古族传统射箭、熬奶茶、篝火晚会等活动。此外,景区结合生态保护理念,开展“捡牛粪”等游牧文化体验项目,让游客在亲近自然的同时感受草原生态循环的智慧。
“我们坚持‘生态草原、草原生态’的理念,通过文旅融合,让更多人了解和尊重民族文化。”陈巴尔虎旗文化旅游广电局局长王杰说,将继续围绕“马文化”策划马拉松赛事及大型实景演艺,进一步释放草原魅力。
据统计,2024年景区接待游客超过150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近4000万元。
如今,呼伦贝尔正以文旅融合为抓手,积极推动各族群众交往交流交融。2024年夏季,来自香港创知中学的教育工作者在呼伦贝尔大草原上体验传统蒙古族生活方式,感受多元文化魅力。创知中学校长黄晶榕说:“在这片历史悠久、自然风光壮丽的土地上,我们不仅领略到大自然的鬼斧神工,更深刻地体会到祖国不同地域文化的独特魅力与相互融合的重要性。”
鲜卑民族从嘎仙洞走出
鲜卑族是中国古代北方重要的游牧民族,学界主流研究认为其源自东胡的一支。秦汉时期,东胡被匈奴击溃后,部分部族北迁至大兴安岭地区的鲜卑山(即今大兴安岭北段),逐渐以山名为族称。三国至南北朝时期,鲜卑分裂为慕容部、拓跋部等分支,其中拓跋鲜卑建立的北魏统一北方后推行汉化政策,加速民族融合。
尽管鲜卑作为独立民族已不复存在,但其文化元素在呼伦贝尔得到保护和展示,成为当地历史文化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吸引游客的独特文化资源。
在呼伦贝尔市鄂伦春自治旗,嘎仙洞的岩壁上镌刻着北魏太平真君四年(443年)的祝文石刻,这段201字的魏碑铭文印证了《魏书》记载的鲜卑旧墟石室方位。嘎仙洞作为北魏王朝发祥地的历史地位持续受到学界关注。祝文石刻与《魏书》记载高度吻合,进一步印证其作为鲜卑祖庙的权威性。
如今,这片见证鲜卑民族从森林走向草原的圣地,正通过文旅融合焕发新生机。身着鄂伦春民族传统服饰的讲解员敖宇指着洞内岩壁介绍说:“这个面积约2000平方米的天然洞穴,曾是鲜卑先祖的议事厅,现在平均每天要接待游客近千人次。”
2021年,以嘎仙洞为核心建设的拓跋鲜卑历史文化园晋升为国家4A级景区。今年3月,由呼伦贝尔市文旅局主办的拓跋鲜卑“融合之路”穿越活动在拓跋鲜卑历史文化园正式发车。车队沿鲜卑南迁路线南行,途经呼伦贝尔、呼和浩特、山西大同,最终抵达河南洛阳。
参与者通过沿途参观博物馆、遗址和非遗项目,深度体验鲜卑民族从森林走向中原的壮阔历程。活动不仅推动民族文化交流,更成为推动“北疆文化”品牌建设、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实践。
这种古今对话的文旅模式带来显著经济效益。拓跋鲜卑历史文化园累计接待游客104万人次。在大兴安岭密林深处,人们用现代方式讲述着古老的故事,让沉睡千年的历史成为推动区域发展的文化引擎。
“三少民族”的文化魅力
集中分布在呼伦贝尔区域的鄂伦春族、鄂温克族和达斡尔族被称为“三少民族”,他们曾居住在兴安岭山林中,过着原始游猎生活。新中国成立初期,这些民族人口平均寿命不足50岁。
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各级党委政府大力解决“三少民族”的生活困难,改善他们的生活条件,使“三少民族”人口规模不断壮大。
鄂伦春族在现代化进程中坚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通过文旅融合、新媒体传播等方式推动非遗传承与经济协同发展。
2025年春节前夕,在鄂伦春自治旗多布库尔猎民村里,汉族、鄂伦春族、达斡尔族等各族群众围坐包饺子的场景温暖人心。这个最初由鄂伦春族猎民下山定居形成的村落,已发展成为民族团结的典范。驻村工作队员吴健美带领村民改造13间民族特色民宿,每年为集体经济增收超10万元。2024年9月,吴健美荣获“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个人”称号。
在鄂伦春自治旗阿里河镇,60多岁的内蒙古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鄂伦春族狍角帽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吴玲芝坐在工作室里,戴着眼镜,修补一顶狍角帽。狍角帽的传统做法是用狍子头去掉骨肉后鞣制而成,它能帮助鄂伦春猎手抵御寒冷,曾是打猎必需品。鄂伦春族放下猎枪后,狍角帽逐渐淡出他们的视野。如今,狍角帽作为民族文化符号,以文创产品等形式重回他们的生活当中。
今年3月,鄂伦春自治旗召开北疆文化研究座谈会,聚焦非遗传承,提出开发文化旅游产品、借助新媒体传播等创新路径。猎民代表、传承人及学者共同探讨如何将桦树皮制作等传统技艺融入现代生活,推动非遗传承发展。
生活在呼伦贝尔根河市的敖鲁古雅鄂温克族,是中国唯一以饲养驯鹿为生的民族,于2003年从森林中走出,实现整体搬迁,定居在敖鲁古雅鄂温克民族乡,开启新生活。他们通过文旅融合,将“使鹿文化”创新发展,正以开放姿态书写新的“森林童话”。
根河市以大兴安岭原始森林为核心,打造集驯鹿文化、自然氧吧、特色饮食于一体的深度体验项目。游客可徒步森林小道,近距离接触驯鹿,并品尝蓝莓、松子等特色美食。当地景区还推出四季主题游:春季观候鸟迁徙,夏季采野生浆果,秋季赏红叶摄影,冬季体验驯鹿雪橇和冰钓。
此外,2024年冬季根河推出的冰雪文旅系列活动持续火爆,包括驯鹿拉雪橇、雪地摩托等,其中“森林童话婚礼”通过鄂温克传统婚俗与冰雪景观结合,吸引全国20余对新人参与。2024年,根河市共接待游客251.94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36.96亿元。
敖鲁古雅鄂温克民族乡居民张乃林自豪地说:“现在女儿在念研究生,儿子在上高中。随着游客越来越多,我开的特产店生意也越来越好。”
达斡尔族的历史是一部边疆守卫与文化交融的史诗,而现代化进程中的产业发展、民族体育传承则展现了其守正创新的发展特质。
莫力达瓦达斡尔族自治旗被誉为“曲棍球之乡”,这里不仅保留了传统的“波依阔”(曲棍球)运动,还通过现代化的方式让这一民族体育项目焕发新生机。
近年来,当地建设了国际标准化曲棍球训练场地,设立了30余所曲棍球后备人才学校,将曲棍球纳入中小学体育课程。在莫旗的曲棍球基点校中,每年有三四百名适龄青少年接受专业训练,不少人后来进入国家队,在国际赛场上大显身手。
充满俄罗斯族风情的“油画之城”
恩和俄罗斯族民族乡是我国唯一以俄罗斯族命名的乡镇,隔额尔古纳河与俄罗斯相望。这里的俄罗斯族保留了俄罗斯风格的木刻楞建筑和饮食习惯。
如今,恩和小镇已成为呼伦贝尔市的重点旅游区,游客可以在这里体验独特的俄式建筑、品尝正宗的俄罗斯美食,感受不同文化交融的魅力。
2017年,恩和俄罗斯族民族乡开始打造油画小镇写生基地,并注册“恩和油画小镇”商标。基地包含展厅、画室及服务设施,为艺术创作和文化交流提供了专业平台。
自建成以来,这里吸引了1500余名国内外知名艺术家、4000余名美院师生前来写生创作,累计创作油画600余幅。这些作品以恩和的自然风光和人文风情为主题,展现了边疆地区的生态之美和民族团结精神。
“油画小镇”的建设不仅提升了恩和的文旅品牌效应,也带动了当地经济发展。2024年恩和乡村旅游接待人数达61.5万人,旅游综合收入9225万元。恩和俄罗斯族家庭游从最初的4户发展到134户,每户平均每年增收约4万元。
目前,呼伦贝尔已建成16个油画写生基地,培育了64家画廊画材经营企业和100余家艺术培训机构。呼伦贝尔“油画之城”品牌效益持续攀升,成为“呼伦贝尔大草原”市域公用品牌的重要文化名片。呼伦贝尔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闫立志表示,他们将通过挖掘自然文化资源、搭建国际交流平台、完善产业链条等方式,持续优化文艺创作环境,不断丰富“油画之城”建设内涵。
草原深处的“金长城”
金长城,又称金界壕,始建于1123年前后,是金朝为抵御北方游牧民族南侵而修筑的军事防御工程。因北方边境地势平旷、无险可守,金朝采用“掘壕筑墙”策略,外挖壕沟以阻挡骑兵,内筑土墙增强防御,逐步构筑起以壕堑、边堡、戍堡为核心的线性防御体系。金长城初期有效抵御了骑兵的突袭,但其选址多位于草原缓坡地带,易被风沙掩埋,后期防御能力逐渐下降。
金长城是当时东北部地区文化交融的见证,是中华民族智慧与力量、科学与技术交流融合的产物。金长城在研究中国古代北方民族关系史、中国古代北方疆域史、女真人社会发展史、金源文化起源与发展等诸多历史问题方面有重要史料价值。
经过900余年岁月洗礼,这段长城虽已只剩土基,但依然见证着这片土地的沧桑历史。呼伦贝尔正积极保护这一珍贵文化遗产,使其成为展示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重要窗口。
金长城遗址有450公里在呼伦贝尔境内。2024年,呼伦贝尔市全力推进长城普查,10月确定普查标准后,迅速组织专家以边教学边普查的方式开展工作。从额尔古纳市、陈巴尔虎旗、新巴尔虎右旗、满洲里市等落雪比较早的地方开始,到扎兰屯市、阿荣旗、莫力达瓦达斡尔族自治旗等岭南地区结束。
由于长城点位长,分布广,大多都建在草原深处、庄稼地头、山丘之上,车辆不易抵达。普查队员每到一个乡镇(苏木),先向当地干部了解长城现状和地形地貌,借助当地群众的力量,乘坐摩托车、马匹等交通工具到达普查点位,开展普查工作,运用专业设备对不可移动文物进行三维数据采集和影像记录。
截至2024年11月26日,呼伦贝尔已完成所有实地复查工作,共复查遗址点1153处,新发现具有重要价值的不可移动文物167处,包括古遗址、古墓葬、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等多种类型。
大兴安岭密林中的“东北抗联故事”
在呼伦贝尔市阿荣旗那吉镇,有一尊掩映在苍松翠柏间的铜像,前面摆满鲜花,纪念的是为国捐躯的东北抗联西北远征军指挥部指挥冯治纲。铜像所处的抗联英雄园内,英雄纪念碑、呼伦贝尔东北抗联纪念馆、冯治纲和高禹民铜像等,记录着一个个东北抗联在大兴安岭密林中的抗战英雄故事。
1939年至1942年间,东北抗日联军第三路军在冯治纲、高禹民、王明贵、陈雷和王钧等将领带领下三进呼伦贝尔,在这片土地上与日本侵略者进行了殊死战斗,他们穿梭在大兴安岭密林中,带领当地各族群众浴血奋战、共同抗日,多次粉碎敌人的围剿,有力支援了全国的抗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留下了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迹。当时,阿荣旗各族人民群众积极支援抗联部队,为他们送粮、送水、送情报,建立了众多联络点和堡垒户。
2005年,阿荣旗在原东山烈士陵园的基础上修建占地40多万平方米的抗联英雄园。园内建有16座以抗联英雄战斗事迹为主题的雕塑和英雄亭、民族亭等六座亭阁。2009年9月2日,呼伦贝尔东北抗联纪念馆正式开馆。
走进呼伦贝尔东北抗联纪念馆,仿佛又回到那个革命烈火燃烧的年代。“从东北抗联身上,能清晰地看到中国共产党人的民族大义、责任担当和为国为民的初心。作为党员要不忘初心,坚定信念。”老党员李杰说。
“纪念馆自开放以来,每年接待区内外参观者10万多人。”阿荣旗博物馆馆长周连娟介绍说,“作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我们将更好地传承弘扬先烈不畏强暴、不怕牺牲的革命精神。”
前来东北抗联纪念馆参观的明德小学学生牟靖晗说:“我们为英雄献上一朵朵白花,表达对他们的崇敬,先烈们不朽的英名,与山河同存,与日月同辉,作为小学生的我们要努力学习,为共产主义事业作出贡献。”(记者 刘伟 张云龙 赵泽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