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 农民日报客户端 2025-05-12 23:11:03
5月12日,应急管理部、中国地震局举行“人人讲安全、个个会应急”安全知识发布会。
应急管理部地震地质司二级巡视员高玉峰在会上透露,目前正在积极推动各地逐步科学规划设计和建设改造应急避难场所。主要以社区生活圈为基本安全单元,布设不同级别和类型的应急避难场所,并确定合理的服务半径,比如紧急避难场所的服务半径为一公里以内,大家步行10-15分钟就可到达;短期避难场所的服务半径在2.5公里以内,步行30-40分钟就可到达;长期避难场所的服务半径就更长一些。
在设计应急避难场所时,每个应急避难场所至少设置2条不同方向与外界相通的通道,同时考虑残疾人、老年人、幼儿、孕妇等特殊群体的需要,进行无障碍设计。同时,建设改造应急避难场所时,在场所内外及周边区域会设置明显的应急避难场所主标志、指向标志还有出入口标志等指引,做到标志醒目、指示明晰、方便民众辨识。
近年来,应急管理部与相关部门联合印发了《关于加强应急避难场所建设的指导意见》《应急避难场所专项规划编制指南》等4项新的政策制度文件,推动发布了《应急避难场所分级及分类》《乡村应急避难场所设计规范》等7项新的国家及行业标准,为应急避难场所规划、设计、建设、管护、使用和评估等全生命周期工作,提供了明确的工作规范和操作指南。
“现在各地正在逐步改造完善与合理布局建设避难场所,这里也提醒大家,平时可留心观察工作、生活区域的应急避难场所,对场所分布和疏散路线做到心中有数,积极参加社区和单位等组织的应急避难演练,掌握相关技能。”高玉峰说。
作者: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记者 王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