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 河池市宜州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指挥部 2025-05-16 10:10:02
近年来,河池市宜州区深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依托森林资源优势,大力发展林下种植、林下养殖、林下旅游等林下业态,通过“三大政策”引导、“三大基地”培育、“三大结合”提升等举措,提升林业生产水平与综合效益,是实现“两山”双向转变,林地持续增收,助力乡村振兴。
一、“三大政策”引导,谋划发展方向
一是优化产业布局。宜州区积极探索以森林旅游、林下养殖、林下种植等林下资源开发利用为主的多种经营建设模式,结合乡村振兴战略和当地实际,优化产业布局。通过政策引导,确保林下经济与当地自然资源、生态环境相协调,避免过度开发,实现可持续发展。二是资金支持与税收优惠。为了鼓励企业和农户参与林下经济,宜州区政府出台了一系列资金支持和税收优惠政策。通过财政补贴、贷款贴息等方式,减轻企业和农户的资金压力,激发他们参与林下经济的积极性。同时,对从事林下经济的企业和农户给予税收减免,进一步降低经营成本。三是技术培训与市场对接。宜州区政府定期组织技术培训,邀请专家为农户讲解林下种植、养殖的技术要点,提升他们的专业技能。同时,政府还积极搭建市场对接平台,帮助农户与市场建立联系,确保林下经济产品能够顺利进入市场,实现产销对接。加大科技扶持力度,推进科技协作,逐步形成产学研一体化的林下产业经济开发机制。2024年,宜州区共发展林下经济的林地面积117.75万亩,实现林下经济产值累计34.07亿元。
二、“三大基地”培育,激发发展动力
一是打造林药种植基地。以《广西壮族自治区林下经济发展“十四五”规划》为抓手,侧重扶持有经济实力和资源优势的大户、合作社、企业等经营主体,引导培育创建林下经济示范基地,形成了“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的产业化经营模式,构建利益链接机制。重点打造了龙头董里草珊瑚种植示范区,基地采用“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的合作模式,探索出产业发展、企业获利、群众增收三赢。二是打造林下养殖基地。因地制宜,在祥贝乡、三岔镇发展林下养鸡1500余亩,年出栏肉鸡10余万只;石别镇、北山乡镇发展林下养猪2000多亩,年出栏土猪1000多头;龙头乡、安马乡发展林下养牛,为农民增收约8000元。通过培育打造一批规模大、效益好、带动力强,让农民看得见摸得着的林下经济示范基地,不仅提高了养殖产品的品质,还减少了养殖对环境的污染,实现了生态与经济的双重效益。三是打造林旅融合基地。依托丰富的“刘三姐”文旅资源,打造了休闲旅游、文化观光于一体的现代特色林业示范区,如自治区拉浪林场森林生态康养基地,基地规划建设面积约5000亩,设有游客服务中心、森林养生公寓、汽车旅游营地等功能区,核心区景观包括八角观景楼、浪心湖景区、烟雨桥等。截至目前,宜州区共发展安马乡、祥贝乡等乡镇林下种植、养殖基地9个,发展林下养鸡1500余亩,年出栏肉鸡10余万只,林下经济专业合作社发展到10个,林下生态休闲旅游基地2处。
三、“三大结合”联动,提升产业特色
一是“林下+种养”相结合。充分发挥林下土地资源和环境优势,大力发展林畜、林禽、林菜等林地立体复合经营,实行林下种养业资源共享、循环相生、协调发展,提高林地产出率。在坡度较缓、土壤肥沃的区域优先发展林下种植,如中草药、香料等;在林地较为稀疏、光照充足的区域发展林下养殖,如土鸡、土猪等,通过分区布局和管理,实现资源的高效利用,提高土地利用率,增加单位面积的经济产出。二是“林下+旅游”相结合。依托丰富的“刘三姐”文旅资源,全面延展“刘三姐”文化,探索建设以设施、生态、观光休闲、研学等为特征的现代农(林)业综合体发展模式,推进林下经济与旅游、教育、文化、体育、健康养老等产业深度融合,积极开拓农家乐、森林人家、休闲养生等富有宜州特色的经营模式。目前,洛西、刘三姐等乡镇发展森林生态旅游,年旅游收入超过3000万元;依托中州油茶基地良好的生态环境开发“茶旅”特色经济,推进“油茶+科普文化”拓展,打造油茶文化广场、油茶文化展示馆、油茶传统文化长廊等展示区,推进“油茶+森林康养、森林旅游”拓展,打造油茶山歌文化长廊、油茶观光体验园、珍贵树种科普园、观景台、山水景观瞭望台等景点,构建以生态为基础、旅游为统领、康养为特色的休闲林业发展新格局。三是“林下+电商”相结合。探索建立区域性电商平台,专门销售林下经济产品,如中草药、香料、林下土鸡、土猪、山茶油等。通过区域性电商平台,集中展示和销售本地特色林下产品,提升产品的市场曝光率。鼓励企业和农户入驻淘宝、京东、拼多多等主流电商平台,开设官方旗舰店或专卖店,通过主流电商平台的流量优势,扩大林下经济产品的销售范围。同时,利用微信、抖音、快手等社交平台,发展社交电商和直播带货模式,鼓励农户通过短视频平台展示林下种植与养殖的过程,增强消费者的信任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