驱走愚昧落后贫穷这些“鬼”(上)——四川昭觉脱贫攻坚口述

来源: 新华网 2025-05-16 10:31:31

口述人:子克拉格,彝族,1964年出生,四川金阳人。2012年4月至2017年2月,任昭觉县委书记。2017年2月,任凉山彝族自治州人民政府副州长、昭觉县委书记。现任四川省农业农村厅一级巡视员。

访谈组:黄珊 李志明 毕林丰 吴忧 刘青

日期:2024年10月22——23日、2024年12月23日

地点: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南校区474办公室、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北校区新教学楼409办公室


寒凉多山的“独立王国”

在脱贫攻坚之前,凉山彝族自治州一共17个县市,深度贫困的就有11个,其中最贫困的是昭觉、布拖、金阳、美姑,这4个县都在大凉山深处,在上个世纪80年代就被定为国家级贫困县,是“老牌国贫县”。我是金阳县人,在这4个“老牌国贫县”生活工作了大半辈子。2012年的时候,我到昭觉担任县委书记,干了10年,直到昭觉县摘掉贫困县帽子,我才调离。作为一个土生土长的彝族干部,我对我的民族、我的家人亲友的贫困生活体会很深。

我们凉山的贫困,是多种原因造成的。首先就是自然地理原因,“群峰嵯峨,四时多寒”是古代文人对大凉山的描述。其实,从“凉山”这个名字就能看出来,又寒凉,又多山。大小凉山在青藏高原、云贵高原和四川盆地的过渡地带,四面都是大江大河、高山峡谷。这样的地形,把凉山困在里面,千百年来几乎与世隔绝。很多彝族百姓为了躲避战乱,从云南、贵州迁移过来。于是,这个地方就形成了一个独立的地理单元,跟外界没有了交流学习。从西昌到大凉山,海拔从一千多米逐渐爬升到三千多米,通过植被的变化,你们就能看出凉山的气候落差:同样的松树在西昌还是参天大树,到海拔两千米就差不多变成了灌木,再上到山顶,常年低温,长成了盘地松。

凉山的贫困也有很深的历史原因。在元朝之前,各方势力在这里拉锯争夺,长期战乱。在唐朝时,它一会儿属于大唐,一会儿属于南诏。元朝在这里设置了土司,依靠彝族贵族进行统治。明朝中期以后,朝廷开始实行“改土归流”,取缔土司,任命流官来治理,这本身是符合历史潮流的事情,但“改土归流”在凉山并不成功。

彝族内部也没有形成统一的政权,大大小小的土司就有几十个。随着“改土归流”,土司阶层衰退,彝族内部的另一个贵族阶层黑彝崛起,土司被推翻,或者被赶到凉山边缘地带。彝族社会家支林立,山头四起,冤家械斗不断。

1909年,有一个来凉山的英国探险家,在昭觉和美姑交界的地方被彝族人杀死,引发了外交争端。清政府很被动,这时才觉得应该在这里设置一个县来管辖,昭觉县就是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诞生的。民国时期,也在名义上设立了昭觉县,但不论是清朝的县衙,还是民国的县府,根本无法在昭觉站稳脚跟,县令和县长甚至只能在西昌“遥领”,从来没去过昭觉。凉山腹地和外界很少交流。

穷根

新中国成立后,老百姓站起来了,获得了政治上的自由和平等。彝族地区许多旧社会的传统被打破,比如家支观念、旧风俗习惯等都得到很大程度的改变,但后来由于多种原因,经济没有发展起来。改革开放之后,实行包产到户,解决了吃饭问题,老百姓生产积极性很高。在随后的发展过程中,有些地区出现了非均衡发展的“后遗症”,凉山的问题就属于这类“后遗症”的一个典型代表。相对于沿海和内地发达地区,凉山在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经济发展以及社会治理上的历史欠账比较多。比如,昭觉教育投入严重不足,群众平均受教育年限不到5年,许多彝族群众不懂普通话,文盲、半文盲率非常高,出去打工都找不到地方。教育搞不好,孩子输在了起跑线上,贫困就会往下一代传递。很多孩子不读书,其实都不能叫失学、辍学,而是根本就没有办学条件。有的孩子来报名读书,但学校没有地方让他读书。在脱贫攻坚之前,大凉山腹地还没有一条二级路。基础设施、公共服务以及社会治理等方面发展滞后,这也是凉山贫困的一个重要原因。

特殊的地理和历史原因,造成凉山社会发展程度低,老百姓观念和习惯落后,难以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我曾在凉山州的彝汉杂居区德昌县当过县委副书记,发现德昌县的百姓和昭觉县的不一样。同样是没上过一天学的、同样是贫困户的百姓,德昌汉族百姓和昭觉彝族百姓的观念差距很大。汉族百姓有商品观念,他们会根据市场的需要开展生产,“为卖而种而养”,彝族百姓却始终“以粮为纲”,不愿调整种养结构;汉族百姓再穷也不会穷孩子,孩子到了读书年龄会千方百计送入学校,而彝族百姓需要政府控辍保学。

贫穷和观念落后交织在一起,滋生了凉山许多特殊的社会问题。比如说,偷盗问题,改革开放之初,凉山的偷盗情况比较严重。成昆铁路经过老凉山的几个县,铁路两边是甘洛县、越西县和喜德县。成昆线火车上的小偷也有“偷盗权”分配,进了凉山,“偷盗权”就是彝族小偷的。他们把火车上的东西偷下来,有洗衣机、电冰箱等。彝族小偷之祸一度蔓延出凉山,危害最深的是攀枝花、成都、昆明等周边城市。在成都,彝族小偷聚集在火车南站,有很多年,过往的旅客和南站的居民苦不堪言。昭觉县为了协助成都搞社会治安,还派了一个政法委副书记长年挂职成都,协助成都方面打击昭觉外流盗窃犯罪。后来,随着市场经济发展,通过正规打工也能获得收入,又通过脱贫攻坚,百姓日子慢慢好过了,小偷也就绝迹了。这是在某一个社会发展阶段存在的特殊现象。

凉山的特殊社会问题,还有辍学、毒品和艾滋病等。可以说,昭觉的区域性、整体性贫困问题非常突出,还和特殊的社会问题交织在一起,十分复杂,脱贫难度很大。

文化上的东西说起来比较复杂,但有些东西是必然的。这些特殊社会问题产生的最根本的原因,除了穷,还是穷!

总书记牵挂“悬崖村”

昭觉地处大凉山腹心地,彝语的意思是“山鹰栖息的坝子”。这里山高谷深,平均海拔两千多米,是全国最大的彝族聚居县,98%以上都是彝族。1952年的时候,昭觉成为凉山彝族自治州的州府。到1978年,凉山彝族自治州与当时的西昌地区合并,州府迁到了西昌市。在这二十多年,昭觉一直是凉山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可以说,昭觉是大凉山的典型缩影。来凉山不到昭觉,你都不算到了凉山。

1986年,昭觉就被确定为首批国家级贫困县,国家开始在昭觉县开展扶贫开发工作。但到脱贫攻坚之前,昭觉还是没有从根本上改变贫困的面貌。我是2012年4月任昭觉县委书记的。2014年底,昭觉县识别出贫困村191个,占全县行政村的70.5%。贫困人口数、贫困发生率在全省都是排在前面的。

整体来说,昭觉的贫困群众多居住在“一方水土养不活一方人”的高寒山区,出行难,用电难,上学难,看病难,通信难。百姓广种薄收,靠天吃饭,多数吃的是“酸菜、荞馍、土豆”老三样,处于低层次温饱。当时昭觉农村的房子,很多都是土坯房,低矮破旧,里面黑乎乎的,人要是进去,刚开始会两眼一抹黑,分不清东南西北。百姓吃饭、睡觉、会客都在这一间屋,有的里面还养着鸡鸭牛羊。

就拿现在大家都非常熟悉的“悬崖村”来说,这是我们昭觉县支尔莫乡的阿土列尔村,在美姑河大峡谷里面,坐落在海拔1400米的悬崖边上,垂直落差达800米。2016年以前,进出村寨都得沿着悬崖绝壁爬藤梯,十分危险。当地的乡党委书记被人们戏称为“猴子书记”,因为他天天在那里工作,进进出出都得爬梯子,练就了一身攀援的本事,像猴子一样灵活。要是老人生病,爬不了梯子,村里人就用木头梯子做个简易的担架,把人绑在上面,十几个人一起,像“蚂蚁搬家”一样,把老人抬到山下去看病。万一遇到急病,来不及送到山下,人就可能死掉了。村民好不容易把东西背到山下卖,收货商一旦知道他们是“悬崖村”的人,就会杀价(方言,砍价),因为村民把东西背回去太不容易了。所以,村民经常挨到天快黑的时候,只能把没卖出去的东西低价卖给收货商了。

实在没想到,这个村子竟然引起了习近平总书记的关注。2017年3月,在参加十二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四川代表团审议时,总书记专门提到了“悬崖村”。他说:“去年媒体报道了凉山州的‘悬崖村’,看到村民和孩子们常年在悬崖上面爬藤条,安全得不到保证,看了以后心情还是很沉重的,也很揪心。下一步要继续把彝区脱贫攻坚作为重中之重,有的需要下一番绣花的功夫,这都是‘硬骨头’啊。”总书记说得很动情,后来原声播放出来,凉山老百姓看了都热泪盈眶。

那几年,总书记每年春节前夕都要去一个集中连片贫困地区考察,看望慰问贫困群众。我们感觉,以总书记的为民情怀,他很有可能要来凉山,亲自给我们鼓劲,亲自指挥我们打赢精准脱贫攻坚大决战。我们十分期盼总书记的到来,也非常希望在他来之前,让昭觉县的贫困面貌有所改变,所以县里各方面的工作都在全速推进,大家都希望向总书记拿出一份尽量好的成绩单。2017年,我们昭觉县获得了四川省委、省政府脱贫攻坚成效考核的第一个“好”,并在后来又连续获得了3个“好”。当然,我们得到了“好”,也并不能说我们是全省最好,而是因为其他很多地方已经提前脱贫了,只剩下我们在奋力追赶。

总书记来凉山

一天,我接到消息,总书记要在农历春节前夕来凉山,并且要来我们昭觉。我在内心里欢呼雀跃,总算把总书记给盼来了!于是,我们立即紧锣密鼓地展开了迎接的准备工作。春节前夕,正是凉山最冷的时候,昭觉海拔高,气候恶劣,冬天总是雾蒙蒙的,那几天还一直在下大雪。我时时关注着天气预报,天气还没有放晴的迹象。总书记的考察路线要翻过海拔3200多米的谷克德垭口,那儿坡陡弯急,每年春节前后路面都会结冰打滑,要进行交通管制。出于安全考虑,当时还制定了一个备选方案,找了个离西昌较近的低海拔的点,迎接总书记检查。这个备选方案汇报上去,得到的回复是,总书记要按原计划进行,风雨无阻!

2018年2月10日晚上,雪仍然下个不停,我们在谷克德垭口撒了工业盐,加快路面冰层融化。即使尽最大努力做了很多工作,但心里依然还有很多担忧。除了谷克德垭口海拔高、路程远、弯道多之外,我还担心从国道进考察点的那一段路,当时还是土路,坡陡弯急,通行十分不便。总之,我那时心情很复杂,既盼着总书记来,又担心交通安全,还担心总书记不来了。当时选了两家贫困户,都是土坯房,属于D级危房(根据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危险房屋鉴定标准》(JGJ125——2016),房屋安全等级依次划分为A、B、C、D四级。其中D级是指承重结构承载力已不能满足正常使用要求,房屋整体存在倒塌险情,构成整幢危房)。凉山地区地震多发,哪怕发生一次震级不高的地震,土坯房都有倒塌的可能。选点时我们向上面提出,要不要换成两户房子稍微安全一些的村民家,但得到的答复是:总书记坚持要到最贫困的村民家里去,要看真贫。我们听了非常感动,也感觉压力很大。

2月11日上午,总书记来到三河村。这是党和国家最高领导人第一次亲临昭觉视察工作,看望彝族人民,是昭觉县历史上最重要的时刻,我心里特别激动。那天,天公作美,连续数天的雪终于停了。总书记快到三河村的时候,太阳就出来了。中央电视台后来做过一个《心系凉山习近平总书记凉山扶贫纪实》的纪录片,你们可以看到,在纪录片开头,天气还是雾蒙蒙的,路边挂满雾凇。到后面的镜头,就天气晴朗,阳光灿烂了。

我们彝族人在许多重要的场合都要使用格言作为开场白,表达礼节,增强仪式感。这些流传千年的格言,彝语叫作“尔比尔吉”。根据那两天的天气情况,我准备了两句彝语的格言,一句是下雪时说的,大致意思是:“冰雪的气息是寒冷刺骨的,父母的气息是温暖如春的!”还准备了一句晴天时说的格言。由于总书记到村口时,太阳出来了,我就选择了天晴时说的这句:“您把阳光带来了!您来昭觉让我们很温暖,欢迎您!”

我和三河村党支部书记某色比日、驻村第一书记张凌一起接到总书记后,一行人沿着弯弯曲曲的石板路往村里走。总书记边走边问,走走停停,像和我们拉家常一样。总书记很关心帮扶措施的落实情况,问得很细,他懂老百姓,对贫困户的生产生活情况非常熟悉。

总书记走访的第一家是吉好也求家。有一个细节,让我印象非常深刻。当时我想让彝族孩子表达一下感恩的心情,也想让孩子们汇报一下他们的普通话能力,就告诉总书记,这家的二女儿叫吉好有果,很会唱歌。总书记俯下身子,轻声问她:“要不要给大家唱一首?”吉好有果落落大方地说:“好!”她唱的是《国旗国旗真美丽》,声音优美稚嫩,总书记和大家都安静地听着。吉好有果唱完后,总书记竖起大拇指,连连夸孩子:“唱得真好!普通话很标准!”这个细节对我触动很大,总书记真的非常亲切和蔼,对一个小孩,他也会照顾到对方的情绪和感受,一般人可能会说:“小姑娘,给我们唱一首吧。”但是,总书记是用征求意见的方式来问,小姑娘就有了选择的余地。准备离开吉好也求家时,总书记主动提出和他们家合影,并叮嘱身后的工作人员,一定要赶在春节前装帧好送来。过了没多久,吉好也求家就收到了照片,装帧得很漂亮,看到的人都觉得很温暖。

从吉好也求家出来,在继续入户调研的路上,总书记说,三河村的植被非常好,比他去过的很多地方都要好,那些地方乡村旅游搞得红红火火,我们可以向他们学习,等基础条件改善后,把乡村旅游同步发展起来。

总书记走访的第二家贫困户是吉木子洛老阿妈家。吉木子洛老阿妈非常不幸,儿子出车祸去世了。老阿妈带着孙子孙女一起生活,整日以泪洗面。在党委、政府的帮助下,她们家里生活慢慢好起来了。总书记来看望她们,还在她家开了座谈会。大家围着火塘坐着,挨得很近,都快膝盖碰着膝盖了,就像一家人的样子,其乐融融。

总书记当时讲了一段话,我现在还记得。他说:“中国是搞社会主义的,社会主义就是要让人民过上幸福美好的生活。我们人民的美好生活,一个民族、一个家庭、一个人都不能少。”说完,他又指着百姓们对在场的干部说:“要真正让他们这些人过得好,真正让他们说好!”

座谈会上,总书记和大家交流谈心。住院、医保、打工、产业,大家畅所欲言。彝族大学生洛古有格汇报了自己返乡创业、致富的经历,总书记表扬说:“你很不容易,读了大学,在外面有很好的工作,现在又回来带领乡亲们发展致富,很勇敢,很有魄力,继续努力。”

座谈会中饶有兴味的问题集中在“鬼”身上,这是一个困扰了彝族人民几千年的问题。贫困户吉伍尔莫告诉总书记,以前他家里人生了病,总觉得是有“鬼”在作祟,不去看医生。后来,在帮扶干部的帮助下,慢慢养成了健康的生活习惯,家里人生病就少了,还在村里的卫生评比中得了流动红旗。总书记听了之后,打了个比方:“过去的确是有‘鬼’的,愚昧、落后、贫穷就是‘鬼’。这些问题解决了,有文化、讲卫生,过上好日子,‘鬼’就自然被驱走了。”接着,他讲了很长一段话,在移风易俗、易地搬迁、教育、医疗、产业、旅游等方面都叮嘱得很细。时间过得很快,座谈会转眼就开了40分钟。

总书记在昭觉考察的第二个点是解放乡火普村。它离三河村有20公里,海拔2700米。“火普”在彝语中就是“山峰之巅”的意思。这是一个搬迁移民新村,是脱了贫的,能看到脱贫攻坚战带来的初步效果。11时30分,总书记的车队来到吉地尔子家下面的公路上。乡党委书记杨德华、火普村支书吉色次哈、驻村第一书记马天等人在村口迎接。总书记来到脱贫户吉地尔子家菜地旁,与吉地尔子家人一一握手问好。马天汇报了基础设施建设和大棚产业发展情况后,总书记连连说:“这里海拔高,基础设施建设起来了,大棚种反季节蔬菜,很好,很好。”

吉地尔子家住进了新房子,厨房挂满了腊肉,灶台上的锅里煮着荞饼、土豆、香肠,餐桌上还摆着煮好的腊肉和猪蹄做的冻肉。看着他们家红红火火的日子,总书记微笑着对吉地尔子说:“那么多肉啊!”吉地尔子回答:“都是过彝族年刚杀的猪。”总书记又问到橱柜和餐桌,杨德华汇报说是省委、省政府配发的,并介绍说,以前村民是烧柴做饭,现在电器化了,又干净又方便。之前是蹲着吃饭,现在改过来了,坐在餐桌前吃饭。总书记说:“嗯,改变了习惯,很好。”总书记还问了很多脱贫政策的落实情况,大家都如实回答了。

总书记走进卧室,拉开布衣柜的拉链,看到里面装着洗得干干净净的衣服,点了点头。我们那时采取的措施是,组织帮扶干部和社会力量给贫困户捐赠生产工具、生活用具,再通过以奖代补的形式,鼓励他们置办家电家具,带着他们逐渐改变生活方式。他们家里的衣柜是简易的布衣柜,有条拉链,一拉就开。总书记反对搞形象、垒大户,我们就根据实际情况,倡导暂时没有条件买好衣柜的就买这种简易的布衣柜。

随后,他又走进室内卫生间查看,我很想劝阻,但来不及,也不敢。过去,我们彝族老百姓的房子普遍都比较低矮,没有功能分区,很多人家只做了一个隔断用来关牛羊,人和牛羊都生活在这一间屋子里,屋子里味道很大。现在村民脱了贫,搬进新房子,有了专门的卫生间。总书记看着里面拾掇得挺干净,还安装了热水器、洗澡的喷头,点了点头,询问厕所是否用水冲、是否有化粪池,得到肯定的答复后,他又问我:“大家现在愿不愿意洗澡啦?”我说,现在有条件了,愿意洗。

总书记在涉及农民生产、生活的方方面面都问得很细。聊着聊着就过了午饭时间,总书记还要花两个多小时赶回西昌去调研。走出吉地尔子家时,外面聚集了很多闻讯赶来送别的干部群众。新闻上播了这些镜头,很感人。百姓纷纷挥手,用彝语高呼:“习总书记卡莎莎(彝语,意为:感谢习总书记)!”“习总书记库史木撒(彝语,意为:习总书记过年快乐)!”“习总书记子莫格尼(彝语,意为:习总书记吉祥如意)!”

就在总书记和我们握手告别时,大家唱起了彝族《留客歌》,簇拥着总书记往前走。总书记感动着彝族人民,彝族人民也感动着总书记,他依依不舍,踏上越野车的脚踏板,又走了下来,向大家挥手致意:“祝大家幸福安康!早日脱贫奔小康!”

在我的心里,总书记是一个很威严的党和国家领导人。刚见到他时,我有些紧张。虽然做了很多功课,背了很多数据,但仍然担心工作没做好,汇报得更不好。走了几步以后,他就像聊天谈心一样,问我昭觉的海拔啊、地形啊,这些都是我非常熟悉的本地情况,对答如流,心情就没那么紧张了。走到村里,他指着一间土房子说:“老百姓都是住土坯房吗?”我说:“是的,贫困户和非贫困户都是住土坯房。”总书记一边走,一边聊,说话轻言细语,非常亲切,我的心情很快就放松了。

对于老百姓生活的实际情况,总书记问得很细,而我们县里准备的一大堆数据,他一句也没问。他最关心的就是关于老百姓生产生活的政策有没有落到实处,像水、电、年货,甚至百姓“愿不愿意洗澡”这样的问题,他都会关心到。经过近距离的接触,我感觉他平易近人、和蔼可亲。在开座谈会的时候,他直接坐在贫困户家火塘边一个低矮的板凳上,和贫困户、村干部们围坐在一起,挨得很近。总书记很朴素,穿着普通军大衣,脚蹬一双登山鞋,和老乡们在一起毫无“违和感”。而我当时穿的是崭新的彝族服装,还有一双锃亮的皮鞋,这个反差,倒让我觉得不好意思起来。

总书记非常善于倾听和询问。比如说,他问:“老百姓身上还有没有虱子?”普通话和四川方言说“虱子”的发音差别很大,我愣了一下,很快又反应过来。我告诉总书记,现在几乎绝迹了,但在边远乡村的一些散居老人身上可能还有。虽然如实回答了总书记的提问,但我当时仍然没有反应过来,他为什么问这个问题?后来,我才想到他问这个问题的深意,通过这个细节,总书记就能判断老百姓有没有衣服换洗、讲不讲卫生。总书记很了解老百姓,也知道什么情况下会生虱子,他是很用心的。国家提出的“两不愁三保障”目标中的“不愁穿”,是有很多指标的,但是,总书记提的这个问题,比数据更准确地反映真实情况。我们准备的数据,他随时可以看到,而且数据多一点少一点也没有多大的实际意义,但通过有没有虱子这个问题,他一下子就能知道老百姓的实际生活状况。

在陪同总书记考察的过程中,我一直都被感动着。和他待在一起的时间越久,就越发感觉到他让人倍感温暖。他和我这个县委书记在一起,就讲我能听懂的话。和乡村书记在一起,就讲乡村书记能听得懂的话。他和普通百姓在一起,就用老百姓的话和他们交流。甚至像社会主义、共产党的本质等理论问题,他都能用几句话给老百姓说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让大家感受到,什么是党的初心使命。

总书记到凉山,看到了老百姓最真实的情况,也看到了凉山的干部在脱贫攻坚一线的干劲和拼劲,表扬了我们。他说:“你们做得很好,我看了以后很感动,也很欣慰。”我说:“请您放心,我们一定不会辜负您的期望。”他说:“我相信你们一定不会辜负党和人民的期望。”总书记没有把功劳和成绩归在自己身上,而是归在党和人民的身上,让我深受教育。

总书记坚持要来看最贫困的地方,不顾道路交通安全风险,来到我们三河村,到有倒塌风险的土坯房里,看望贫困群众,召开座谈会,停留了一个多小时。说到这里,让我想到了总书记另外一件也曾感动过我的事。总书记2013年考察过的甘肃东乡族自治县布楞沟村,我后来也曾到这个村子参观学习过,总书记走过的那条路,路况一点也不比凉山的好,路的外侧也是陡峭的山坡,没有护栏,是相当危险的。为了贫困群众,总书记把自身安全置之度外,不知去过多少危险的地方!

总书记离开昭觉后,我们成立了“总书记来到我们村”主题宣讲团,在全县、全州宣讲。宣讲团每到一个地方宣讲,都是人山人海、万人空巷。这种场景已经很多年没有出现过了,平时开会老百姓都很少自觉来听,要干部反复动员召集。这次他们是主动来听的,往往是上面的人讲得哽咽,下面听的人泪流满面,场面很感人。

登录评论 我要评论
关于我们
三农头条
天下三农尽在手中
中国农业电影电视中心官方App
由中国农业电影电视中心全力打造三农领域新闻资讯互动平台
农视网微信公众号
微信号:nongtv
微信认证:中国农业电影电视中心
农视网是中国农业电影电视中心新媒体平台,三农信息及时传达,农影智造,专业有用
农视网官方微博
中国农业电影电视中心官方微博
中国农业电影电视中心官方微博,农影智造,专业有用
中国三农发布
抖音号:3nongtv
中央农办秘书局 农业农村部新闻办公室指导
中央农办秘书局 农业农村部新闻办公室指导、新闻宣传官方平台(权威 及时 聚焦)发布信息资讯、报道新闻要务 解读政策举措、回应热点关切 联播各地动态、宣传经验做法
中国三农发布
快手ID:1624436642
中央农办秘书局 农业农村部新闻办公室指导
中央农办秘书局 农业农村部新闻办公室指导、新闻宣传官方平台(权威 及时 聚焦)发布信息资讯、报道新闻要务 解读政策举措、回应热点关切 联播各地动态、宣传经验做法
中国三农发布微信公众号
微信认证:中国三农发布
中国农业电影电视中心官方App
中央农办秘书局 农业农村部新闻办公室指导、新闻宣传官方平台(权威 及时 聚焦)发布信息资讯、报道新闻要务 解读政策举措、回应热点关切 联播各地动态、宣传经验做法
友情链接 地图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