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 新华社 2025-05-22 10:17:20
新华社西宁5月22日电(记者周盛盛、李宁)每次开播,“西宁野生动物园”的直播间总是不缺流量。与众不同的是,它的主角是一只雪豹,睡觉或进食、发呆或嬉戏,它的每一个动作都萌态十足,与“雪山之王”的称号形成强烈反差。
“‘凌小蛰’清澈的眼睛里仿佛藏着整个宇宙。”有网友这样评论。
“‘凌小蛰’怎么样了?”“‘凌小蛰’最新消息”“‘凌小蛰’拍CT”……最近一段时间以来,“凌小蛰”时常登上社交媒体热搜榜,成为网友的“云养”雪豹。
西宁野生动物园工作人员在短视频平台分享的“凌小蛰”视频引发网友广泛关注。新华社发
“凌小蛰”在青海省玉树藏族自治州治多县索加乡被发现时,它身形瘦小,几乎丧失了运动能力。
“3月5日下午送过来的时候,它全身只有眼珠子能转、嘴巴能张,体温急剧下降。”青海野生动物救护繁育中心副主任齐新章说,如果当时没有连夜送到西宁接受治疗,小家伙不一定能撑过第二天。
经过初步检查,这只雪豹幼崽仅6个月大,体长74厘米、体重9.7千克,远低于同龄正常水平。救护中心工作人员推测,它可能从高处跌落,受伤后发生伤口感染,再加上长期进食困难,处于濒死状态。
紧接着,救护中心联合中国农业大学动物医学院专家团队,为这只雪豹幼崽制定了抢救与治疗方案,开展紧急救助。
经过紧张有序的治疗,这只小雪豹的身体有所好转。3月8日,“凌小蛰”第一次抬起了头,望向外面的世界。
“那一刻,我们悬着的心终于慢慢放了下来。”青海野生动物救护繁育中心工作人员赵海龙说,这只雪豹幼崽被救助时正值惊蛰节气,所以它有了一个可爱的名字:“凌小蛰”。
这是5月20日监控镜头拍摄的“凌小蛰”画面。新华社发
2017年起,救护中心救助的雪豹都用“凌”字命名。齐新章说:“凌的本意是冰雪,凌又有跨过、越过的意思,被救护的雪豹都遇到了生命中的一道坎,希望它们能跨过去。”
在网络上,齐新章的另一个身份是博主“圆掌”。仅在微博平台,“圆掌”账号的粉丝量就超过248万,“圆掌”账号的内容基本都是雪豹:背景是雪豹等野生动物,头像是雪豹的脚掌,发帖内容也大多以雪豹“凌小蛰”等野生动物为主。
长期以来,齐新章坚持用“圆掌”的身份开展珍稀野生动物的宣传和科普,并成为生态环保与野生动物保护领域的网红人物。
3月14日,按照惯例,齐新章将“凌小蛰”康复的视频发到了社交平台。让他意外的是,第一条视频的浏览量就突破了一千万次,随着“‘凌小蛰’康复日记”系列视频发布数量的增加,不同社交平台上关于“凌小蛰”的话题和讨论量也快速增加。
“截至目前,全网关于凌小蛰的系列视频,总浏览量已经突破百亿次。‘凌小蛰’也成为当之无愧的动物界新晋‘顶流’。”齐新章说。
经过两个多月的救护,“凌小蛰”已经具备基本的站立、行走和跳跃能力,并逐渐适应隔离康复室的生活,体重也达到了16.6千克。
“‘凌小蛰’之所以能引发这么多网友的关注,既有必然性,也有偶然性。”齐新章认为,“凌小蛰”的走红、破圈,背后是西宁市多年来对于雪豹救护繁育的成果;而凌小蛰被救助时的弱小、无助,引发了广大网友的怜爱。“凌小蛰”和网友形成的“云陪伴”关系,体现出社会公众对于野生动物保护工作的关注度正不断提高。
“即便面对绝境,‘凌小蛰’眼中的宇宙未曾坍塌,反而变得更加澄澈深邃。人们用行动点亮了一道光,支撑着它在痛苦中坚守,等待破茧重生的时刻。”有一位网友留言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