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 农民日报客户端 2025-05-22 17:11:09
一、技术概述
该技术按照“肥随水走、以水促肥、以肥调水、水肥耦合”原则,根据冬小麦需水需肥规律、土壤供水供肥状况等,优化灌溉施肥制度,通过铺设在行间的滴灌带,在时间、数量和方式上对水分和养分进行综合调控及一体化管理,实现精量灌溉和精准施肥,提高水肥利用率。
在生产上以水肥一体化为核心,配套精细整地、科学选种、适期播种、精准化控、病虫害防治等技术,促进小麦单产提升,具有节水节肥、省工省时、增产增地、提质增效等特点,是集节水灌溉和高效施肥于一体的现代农业生产综合水肥管理措施。该技术模式适用于华北黄淮地区具备水电条件的冬小麦种植区,目标产量600~800千克/亩,较常规生产方式可大面积增产10%~15%。
二、整地播种与管道铺设
(一)精细整地
夏玉米收获后及时粉碎秸秆还田,覆盖在地表抑蒸保墒。进入适播期,采用旋耕机旋耕两遍,深度15厘米以上,连年旋耕的地块一般每3年深耕1次,深度28~35厘米,确保打破犁底层。旋耕后及时耙压,做到耕层上虚下实,地面平整无坷垃。
(二)科学选种
选择通过国家或本省审定,适宜在当地种植的节水耐旱、高产稳产、抗病抗逆的冬小麦品种,避免选择抗寒能力弱的春性品种和自留种。小麦种子要经过包衣处理,或者根据种植区域常发病虫害进行药剂拌种。
(三)适期播种
耕层土壤相对含水量不低于70%时,及时趁墒播种,确保一播全苗;墒情不足地块,应提前灌水造墒或播后滴灌出苗水,确保苗全苗齐苗匀。过早播种易形成冬前旺苗,增大冻害风险,应在区域适播期内稍晚播种。
(四)管道铺设
输配水管网包括干管、支管、毛管三级管道,干管宜采用PVC硬管,一般埋在地下,管径90~125毫米,管壁厚2.0~3.0毫米;支管宜采用PE软管,管径40~60毫米,管壁厚1.0~1.5毫米;滴灌毛管宜采用PE软管,管径15~20毫米,管壁厚0.4~0.6毫米,出水口间距20~30厘米,流量1~2升/时,滴灌毛管沿着冬小麦种植平行方向铺设,与支管垂直。有条件的地区,可采用具备浅埋铺设滴灌带功能的北斗导航播种机,一次性完成播种和毛管铺带作业,浅埋时黏土或壤土地埋深2~3厘米,沙土地埋深4~5厘米,防止风吹或积水后滴灌带偏离铺设区域。也可采取人工方法或使用机械将滴灌带铺设在地表,铺设时确保滴灌带出水口向上、平整顺直。铺设间距根据土壤质地进行确定,黏土或壤土地块间距60厘米左右,沙土地块间距40厘米左右。铺设长度一般不超过50米,首尾流量偏差率控制在10%以内。
三、水肥管理
冬小麦水肥管理的关键时期包括苗期、返青期、拔节期、孕穗期、扬花期和灌浆期。基肥一般选择复合肥,追肥选择尿素,叶面喷肥选择磷酸二氢钾及中微量元素肥料。
(一)造墒播种
播前监测土壤墒情,0~20厘米土壤相对含水量低于70%时适量灌水造墒,亩灌水量20~30米³,确保足墒播种和一播全苗。
(二)灌溉管理
入冬前,0~40厘米土壤相对含水量低于60%时,每次亩灌水10~20米³;拔节前,0~40厘米土壤相对含水量低于65%时,每次亩灌水20~25米³;拔节、孕穗、扬花期,0~60厘米土壤相对含水量低于70%时,每次亩灌水25~30米³;灌浆期,0~60厘米土壤相对含水量低于65%时,每次亩灌水20~25米³。越冬水灌溉宜选择在日平均气温在5℃左右、上午10时至下午4时之间进行,做到小水细灌,确保完全渗入土壤、田面无明显积水,避免夜间低温造成冻害。
(三)施肥管理
参照各省制定的冬小麦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指导意见,细化各区域施肥方案,总施肥量建议为氮(N)15~20千克/亩,磷(P2O5)10~12千克/亩,钾(K2O)0~8千克/亩。氮肥基追比例为4∶6,其中40%的氮肥基施,60%的氮肥在拔节、孕穗、扬花和灌浆后期随水追施,追施比例依次为40%、30%、20%、10%。磷肥全部基施。钾肥基追比例为5∶5,其中50%的钾肥基施,50%的钾肥在拔节、孕穗后期随水追施,追施比例分别为50%、50%。
(四)无人机喷肥
有条件的地区,可在孕穗中期、后期,因地制宜采用无人机叶面适量喷施磷酸二氢钾及硫、锌、硼、锰等中微量元素,增强冬小麦抗逆性,提高抵御干热风的能力,促进养分平衡,防止早衰,增加粒重,提高品质。喷肥时要控制好肥液浓度,磷酸二氢钾为0.2%~0.5%,每次间隔7~10天,共喷施2~3次。
四、化学调控
冬小麦化控重点在返青至拔节期,针对播期较早、冬前出现旺长的麦田,可在起身期叶面适量喷施多效唑、烯效唑等,抑制地上部分生长。化控应选择在晴好无风天气的上午10时至下午4时、日平均温度在5℃以上进行,化控时可采用人工或无人机飞防作业,做到药量准确、喷洒均匀、不重喷不漏喷。
五、其他配套措施
(一)病虫害防治
坚持群防群治和统防统治相结合,华北麦区以茎基腐病、纹枯病、白粉病和蚜虫防治为主,兼顾锈病、赤霉病、叶螨和吸浆虫等;黄淮麦区以条锈病、茎基腐病、赤霉病、纹枯病、蚜虫防治为重点,兼顾白粉病、叶锈病、根腐病、叶螨等。返青至起身期重点预防纹枯病、茎基腐病、麦蚜、麦蜘蛛,抽穗扬花期重点预防赤霉病,该期如遇连阴雨、结露或雾霾等天气,应提前喷药预防,喷药后6小时内遇雨应及时补喷,确保防治效果。
(二)化学除草
草害重点防治野燕麦、多花黑麦草、节节麦、看麦娘、雀麦、播娘蒿等,冬前化学除草宜在冬小麦3叶1心后、杂草2~4叶期,选择晴天无雨的上午10时至下午4时、日平均温度在6℃以上时进行。化学除草宜选用炔草酯、唑啉草酯、甲基二磺隆、啶磺草胺、灭草松等药剂,可选用性能良好的喷雾器械,确保喷雾均匀、不重喷不漏喷。
(三)机械收获
冬小麦应选择蜡熟中后期适时收获,采用大型联合收割机一次完成收割和脱粒,收获总损失应不大于3%,漏割率应小于1%,做到颗粒归仓。
(四)秸秆还田
冬小麦收获时,采用联合收割机一次性完成小麦收获和秸秆粉碎还田。小麦割茬高度一般15厘米左右,高留茬应不低于25厘米,秸秆切断及粉碎率在90%以上,并均匀抛撒于地表。秸秆粉碎还田可实现培肥地力和覆盖保墒。
六、应用案例
河南省获嘉县位于中原农谷西区,是国家商品粮基地县。2019年以来,获嘉县紧紧围绕粮食生产,加强与科研单位深度合作,经过近5年的实践探索,创新集成了低成本的滴灌水肥一体化技术模式,通过在冬小麦上示范推广,取得了显著的节水节肥、增产增收效果。据调查,与常规畦灌施肥相比,采用滴灌水肥一体化技术的5万亩冬小麦全生育期实现亩节肥4~5千克(折纯),亩节水50~70米³,亩增产50~75千克,增产达10%以上。常规畦灌追肥一人一天只能完成5~6亩,平均每亩成本20元,应用滴灌水肥一体化技术一人一天可管理150亩以上,亩成本仅2元左右。有效解决了浇地周期长、雇工不好找、施肥不科学、生产效益低等问题。目前,在获嘉县的带动下,周边地区越来越多的冬小麦种植户开始自发使用滴灌水肥一体化技术。
作者:河南省土壤肥料站刘戈、黄达、谭梅,山东省农业技术推广中心于舜章,河北省农业技术推广总站康振宇、张泽伟,河南省获嘉县农业事务中心韩秀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