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 农民日报客户端 2025-05-24 09:11:03
今年入春以来,受持续高温、降水不足等多重因素影响,我国多地出现旱情,平均气温较常年同期偏高,平均降水量较常年同期偏少。
夏粮产量占全年粮食总产量的1/4,其中小麦产量占夏粮产量的九成以上,对于扛稳粮食安全重任意义重大。面对高温、干旱的气候环境,夏粮主产区的水利部门采取怎样的措施保障灌溉用水,从而确保夏粮丰收?为此,记者深入陕西、河南、安徽三地进行探访,揭开夏粮主产区抗旱保丰背后的“水动力”。
未雨绸缪 水利调度织就抗旱安全网
正午时分,高温炙烤着陕西省渭南市临渭区故市镇板北村的麦田,阵阵热风吹过,麦穗沙沙作响。村民张夏深一脚浅一脚地踩在褐色泥土中,手中的铁锹掀起农渠入水口。他抹了把脸上沁出细密的汗珠,目光紧盯着汩汩流入的渭河水,嘴角不自觉地扬起:“今年开春后就一直没怎么下雨,多亏政府及时调度用水,这已经是第三灌了,小麦长势稳着呢!”
板北村的麦田今年并不缺水,这由于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张夏流转承包的600亩地位于陕西省交口抽渭灌区,属于陕西省12个大型灌区之一,这里的灌溉网络四通八达,有效灌溉面积达到了113万亩,抵挡了干旱带来的缺水威胁。
图为陕西省渭南市临渭区故市镇板北村村民张夏正在用铁锹调整农渠出水口。
陕西省交口抽渭灌溉中心总规划师、灌溉科科长韩延安最近几个月几乎每周都“泡”在田间地头,在各村组了解旱情及农户的灌溉情况。从今年2月3日起,他就带领团队提前收假,启动春灌工作。进入4月后,持续的高温和蔓延的旱情让灌溉任务更加紧迫。“抗旱就是与时间赛跑,如今已经持续春灌将近100天没有停过。”韩延安说,“我们加强了与村镇政府的协作,及时调整供水方案,确保每一滴水都精准送到农田。”截至目前,渠首引水量已达1.4亿立方米,比往年翻了一番。
在河南省获嘉县冯庄镇,一套更加精细的“用水地图”正在黄河灌区上描绘着。冯庄镇农民用水户协会会长杨荣新正忙着整理各村上报的用水需求,他按照灌溉时间安排提前通知农户,确保3万多亩耕地都能按农时浇上水。“以前抢水、争水是常事,现在有了统一调度,时间能精确到小时,纠纷少了,用水效率也提高了。”杨荣新表示,即使在今年这样的干旱光景,冯庄镇农田的灌溉仍有条不紊地进行着。
“全村3000亩地全靠人民胜利渠引来的黄河水,收成基本没受影响。”获嘉县冯庄镇屯街村党支部书记郭希明站在田埂上,望着长势喜人的麦田,语气里透着踏实。
调度黄河流域刘家峡、万家寨、小浪底等骨干水工程加大下泄,保障沿黄河省区抗旱用水需求;调度长江流域三峡水库加大日均出库流量,为湖北沿江地区取水创造条件……面对旱情,水利部及时调度流域骨干水利工程确保抗旱用水需求。
截至5月底,全国春灌面积已接近4亿亩,这场与旱情赛跑的灌溉攻坚战终于进入尾声。从陕西的渭河平原到河南的黄河灌区,纵横交错的水网如同大地的血脉,在烈日下默默滋养着亿万农田,守护着又一个丰收的希望。
硬件升级 灌区改造疏通“水脉络”
走进安徽省六安市叶集区孙岗乡沣西干渠圣天支渠,昔日老旧的土渠已不见踪影,取而代之的是一座钢筋混凝土筑成的坚固水闸。堵塞的土堰被彻底改造,水面向两边拓宽,石砌岸墙既可防止水流冲刷,更让渠道显得整洁美观。
“这是安徽淠史杭灌区续建配套和现代化改造项目之一。之前因是土堰,漏水、用水不均的情况常发生,遇到干旱天气,下游的农户用水无法得到保障。”安徽省六安市叶集区农业农村局局长万汉亿向记者介绍,项目于2024年5月正式试水通行,输水效率显著提升,为灌区用水提供了坚实保障。“现在水流更畅通,末端农田也能‘喝饱水’。”万汉亿说。
据了解,“十四五”规划实施以来,安徽淠史杭灌区开展续建配套与现代化改造,实施了27个单项工程,支渠以上骨干渠道整治改造19条,新建、加固或重建各类渠系建筑物682座,新建或改建量测水站点275个,这些改造不仅全面提升提水灌溉能力,为灌区抗旱保粮工作提供了有力的硬件支撑,还使灌区粮食年产量达到148亿斤,占全国总产量的1%。
在横排头渠首枢纽,记者看到了正在运行的灌区数字孪生系统。“通过这套系统,我们可以精准掌握上下游水量分配情况。”淠史杭灌区管理总局横排头灌区管理处主任李胜边说边演示,大屏幕上闪烁的数据和图像,勾勒出一幅科技抗旱的生动图景。面对旱情,安徽省水务局统筹协调各部门,科学调度水利设施,确保农业灌溉用水需求得到满足。
图为安徽省淠史杭灌区管理总局横排头灌区管理中心工作人员正在演示灌区数字孪生系统。
陕西交口灌区则上演着“边施工边保灌”的攻坚故事。由于交口灌区渠首引水枢纽正在进行改造工程,渭河水只能从临时进水闸流进进水池,经过泵房机组抽送到后池,再由总干渠输送到灌区各处农田。
面对渠首改造给抗旱工作带来的挑战,交口抽渭灌溉中心制定《2025年抗旱工作预案》,确立“以时间换空间、边建设边运行、统筹均衡受益”的抗旱供水策略。
“目前渠首引水量为22立方米每秒,每天灌溉1.7万亩农田,基本能满足灌区抗旱的需求。”陕西省交口抽渭灌溉中心副主任李浩清表示:“虽然施工给抗旱工作带来一定压力,但我们采取错峰灌溉、蓄墒灌溉和长历时连续供水的方式,全力保障灌溉用水。”
重视节水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
近年来,我国节水灌溉事业取得显著成效。水利部农村水利水电司副司长许德志说:“截至2024年底,全国节水灌溉工程面积已达6.38亿亩,其中高效节水灌溉面积突破4亿亩,耕地灌溉亩均用水量从402立方米降至347立方米。”这一系列数字的背后,凝聚着全国各地相关工作者的智慧与汗水。
在陕西省渭南市华阴市华西镇农垦农场,现代化的卷帘式喷灌机正在作业,一道道水柱在空中划出优美的弧线,均匀地洒落在麦田里。“这种喷灌系统将管道深埋地下1米处,喷射半径可达25-40米,特别适合大中型灌区使用。”渭南市港口抽黄工程管理中心总工程师陶续莹介绍,与传统灌溉方式相比,这套系统不仅将亩均用水量从95-100立方米降至35立方米,还大大减少了人工成本和作物踩踏损失。160亩的农场现在仅需一天半就能完成灌溉,水资源利用率显著提高。
图为陕西省渭南市华阴市华西镇农垦农场的卷帘式喷灌机灌溉现场。
数字技术应用赋能节水灌溉。安徽省淠史杭灌区通过实时接入4099个雨情、水情、墒情、工情、视频和气象等各类监测站点数据,利用水情在线监测和卫星遥感影像解译灌区水库、塘坝、渠道蓄水,构建了完整的水源监测体系。
“我们运用数字孪生技术,可以在几分钟内完成全灌区的水量平衡分析,精准判断灌区‘缺不缺水、哪里缺水、缺多少水、怎么补水’。”淠史杭区管理总局局长吕平表示,这种智能化管理方式,将供水计划编制时间从原来的1-2周缩短至几分钟。
近年来,淠史杭总局按照“需求牵引、应用至上、数字赋能、提升能力”的要求,因地制宜开展数字灌区建设。有效支撑灌区水资源优化配置、供水科学调度以及渠道防洪“四预”功能的实现,逐步实现了从传统灌溉管理向现代化管理的转变。
科技创新持续释放增产潜能。中国农业科学院农田灌溉研究所作物高效用水研究中心副主任刘战东介绍:“2021年以来,我们在新疆、河南等地推广的新型灌溉技术已取得显著成效,冬小麦增产18%,夏玉米增产33%。”目前全国已建成167处灌溉试验站,在作物需水规律研究、灌溉制度优化等方面开展了大量工作。
图为河南省新乡市水利部灌溉试验总站试验研究基地。
今后,我国将继续加大农业节水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完善节水增效制度体系,加快推进灌区现代化改造,稳步提升灌溉水利用效率,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提供坚实的水利支撑,为端牢“中国饭碗”注入源源不断的“水动力”。
作者: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记者 李锐 鲍捷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