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乡约何以润乡风?

来源: 农民日报客户端 2025-05-28 09:11:04

千年前,“四吕”中的吕大均为践行扶世济民的理想,在家乡陕西蓝田县推行乡约制度;千年后,《吕氏乡约》不仅没有被历史淹没,反而继续发挥着其在美教化、移风俗方面的巨大作用,渗透进每位蓝田人的精神世界和生活日常。

“白鹿村的祠堂里每到晚上就传出庄稼汉们粗浑的背读乡约的声音。”

“从此打架斗殴扯街骂巷的争斗事件不再发生,白鹿村人一个个都变得和颜可掬文质彬彬,连说话的声音都柔和纤细了。”

在陈忠实先生笔下,《白鹿原》中的白鹿村因乡约而“再使风俗淳”。小说虽是虚构,但原型取自陕西省西安市蓝田县,书中所写的乡约即为《吕氏乡约》,为北宋时期居住在今蓝田县的“蓝田四吕”——吕大忠、吕大防、吕大钧、吕大临兄弟所作,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成文乡约。

千年前,“四吕”中的吕大均为践行扶世济民的理想,在家乡推行乡约制度,大儒黄宗羲曾赞许其功:“关中风俗,为之一变”;千年后,乡约不仅没有被历史淹没,反而继续发挥着其在美教化、移风俗方面的巨大作用。

从蓝田县每个村口处供人驻足学习的“乡约墙”,到“枫桥经验”与乡约的双向融合;从“蓝田新婚礼”劲吹文明之风到各村因地制宜继承乡约精神、创新治理模式……古老乡约正在新时代的文明实践中完成着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渗透进每位蓝田人的精神世界和生活日常。

为何一纸乡约会有经久不衰的生命力?在当下,乡约如何发挥在基层治理方面的作用?怎样为推进文明乡风建设注入传统智慧?记者走进乡约发源地蓝田县,探寻乡约的当代回响。

溯源:乡约是什么?

“德业相劝、过失相规、礼俗相交、患难相恤。”

每天早上8点,在《吕氏乡约》的发源地蓝田县三里镇乔村,乔村小学里孩子们齐声诵读《吕氏乡约》的声音,总会准时打破乡村的静谧。

书声琅琅,乡约是记录在典籍中可读可看的文本。

81岁的张效东是蓝田县王维四吕文化研究会会长。在他看来,《吕氏乡约》诞生于陕西省蓝田县,是宋代理学和关学落实在实践层面的必然产物。而它诞生的机缘,源于北宋嘉佑二年(1057年)的一张“龙虎榜”。

这张榜单上可谓“星光熠熠”:苏轼、苏辙、曾巩、张载、程颢,以及“蓝田四吕”之一的吕大均都在同一年上榜。那一年,大儒张载在考试之余在开封相国寺开设讲坛,前来听讲的吕大均深为钦服,于是当即拜张载为师。回乡后,吕大均继承张载的关学主张,将修齐治平的治世理想转化为文字,《吕氏乡约》由此破茧而出。

文以载道,乡约紧随时代变化,在不断演进中依然焕发新生机。

“事实上,《吕氏乡约》大部分条文所阐释的道德标准,放在今天依然不过时。”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农业科学院原党组书记张合成说。3月下旬,在中国农业科学院研究生院的教室里,一堂围绕《吕氏乡约》的专题课程——《<吕氏乡约>:传统美德与礼制典范》正在进行,“一位朋友曾向吕大均直言,乡约作为治世理想,没有从上而下的推行助力,是走不长的。而吕大均却淡然回应,他们的目的是‘乡人相约、勉为小善’,没有宏图大志,仅是从点滴小事做起,聚沙成塔,成风化俗。”张合成讲道。

北宋倾覆后,吕大均的“小善”之举也暂时蒙尘。“但好在,南宋朱熹、明代王阳明等儒学大家都分别对《吕氏乡约》进行了条文的修订与实践上的推行。明代统治者又将乡约纳入基层治理框架,使其从民间的自发之举,逐步成为维系社会秩序的重要纽带,将乡约治理推向高潮。”张合成说。

千年乡约,一脉相承。

2013年,蓝田县开始集中挖掘《吕氏乡约》中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因子,将其作为推进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总纲”,实施乡约传承工程。12年来,从挖掘文本内涵的“1.0”模式,到2018年与陕西师范大学合作订立《蓝田新乡约》,在每个村口处立起“乡约墙”的“2.0”时期,再到2023年,蓝田县凝聚多部门合力,在各个村常态化开设“乡约讲堂”,拓宽乡约的内涵和外延的“3.0”时代,乡约传承工程让曾经的“小善”积为大德,重塑着新时代乡风文明的精神底色。

如今,乡约已凝结为一地人民的精神文化符号。

乔村的文化广场上,“蓝田四吕”的雕像静静伫立着,但他们并不“寂寞”,因为经常会有来自全国各地的干部职工、中小学学生、专家团队来这里考察、研学。乔村也因为《吕氏乡约》,成为名扬海内外的“打卡点”。

“韩国大丘教育大学的张闰洙教授还来到乔村,他说在韩国随处可见乡约的痕迹。甚至韩国的高中的伦理、道德科目中也在学习《吕氏乡约》的四大纲目。清华大学彭林教授10多年前曾前往韩国庆尚南道,发现有个地方也叫作蓝田,并且世世代代按照《吕氏乡约》的要求生活,这让我们既意外又感动,无形之中产生出精神和文化的共鸣。”张效东回忆道。

5月中下旬,小满前后,在蓝田县辋川镇官上村,每季度一次的蓝田县“乡约讲堂”展示活动在这里举办。本村的“十星级文明户”与本镇刚评选为“西安好人”的村医分别上台,讲述着自己怎样用行动诠释乡约精神的故事。台下村民们用方言大声齐诵乡约,声音掠过即将成熟的麦田,翻过终年青翠的秦岭,穿越千年时空。

治理:乡约如何助力化解纠纷?

“犯约之过,一曰德业不相劝,二曰过失不相规,三曰礼俗不相成,四曰患难不相恤。”

“啥叫‘过失相规’?就是乡里乡亲之间,有问题咱相互理解、解决问题,不要激化矛盾。在村里,你和大家关系搞得好,你有难,村民才会过来帮你的忙;你要是啥事、啥矛盾都斤斤计较,那大家咋可能关心你?”乔村警务调解员李谭说。

蓝田县公安局民警与村民拉家常,摸排矛盾纠纷,践行“枫桥+乡约”警务模式。

这几天,“枫桥+乡约”基层治理模式观摩现场会在乔村举行,李谭就如何处理村里纠纷矛盾的问题,正在为蓝田各个村的村干部传经送宝。说起自己村的好风俗,他总是颇为自豪,“在咱这附近,乔村的矛盾肯定是最少的,几乎没有矛盾。”

基层矛盾纠纷可小可大,化解好了握手言和,化解不好甚至会上升为刑事案件,产生较大社会影响。“为了将群众矛盾化解在基层,避免衍生为案件,蓝田县公安局以文姬路派出所作为试点,推出‘枫桥+乡约’基层治理模式。”蓝田县文姬路派出所副所长张强说。

“乡约和新时代‘枫桥经验’两者之间是有共性的,其核心是矛盾不上交。乡约是通过道德感化与群众自治化解群众日常矛盾,因此我们想到可以结合二者优势,主动纾解人民之间的矛盾,防患于未然。”张强说,“为了让乡约的影响力直达村民身边,派出所专门聘请到30位来自辖区各村的村民作为警务调解员,并为他们发放辅警制服,每个月还有专门的补贴,以此来保证警务调解员的工作积极性。”

李谭在成为警务调解员之前,是村里的调委会主任,为村民们调解矛盾已有8年,在村里有一定的威信。在他看来,乡约的字里行间都流淌着乡情,而并非冰冷干枯的条文。全文讲述了村民之间的相处之道,为大家以礼相待、凝心聚力提供了方法论指导,也为警务调解员解决矛盾纠纷提供了思路。

“去年,乔村一位老人本来要去另一户人家串门,结果刚走到那家门口,那家的狗就把这位老人咬了。因为狗主人家只有一位重病在家的老人,所以被咬的老人只能独自打车去县里注射疫苗、看病。被咬的老人一开始有点火大,要求赔偿他所有的花销,还包括精神损失费,加起来两千多元,那狗主人家当然也不乐意,就找到我这儿了。”李谭讲道。

情理法融合,李谭在解决问题方面自有一套章法。

“从乡情上讲,乡里乡亲的,别为了这个伤和气,乡情比金钱重要;从道理上,狗咬人,这也不是主人愿意看到的,不能啥帽子都往狗主人头上戴;再从法的角度说,狗也没办狗证,真闹大了咱可不占理。”在李谭劝说下,双方各退一步,各自都没有再借题发挥。

乡约,不仅在以情动人、纾解矛盾,也在以文化人,共建文明。在乡约的长期浸润下,人们的文明素养得以提升。

初夏的乔村,微风掠过花海,被书写在红砖墙上的乡约条文与花枝摇曳的节奏平仄相合,文化的韵味就这样轻叩村民心上。

乔村党支部书记景春强介绍,2023年,乔村被列为西安市“千万工程”重点村,借此契机,乔村基础设施建设大幅提升,村容村貌显著改善,不仅新增了《蓝田新乡约》的宣传条文和标语,还在古树上悬挂了乡约钟。

“村民们看到就能想到,这就是一种无形中的学习,也是受教育的过程。”李谭说。

随叫随到,把村民的事当作自己的事。像李谭一样,长期“泡”在村里的警务调解员,在文姬路派出所辖区一共有30位,他们已成为调和群众矛盾的“润滑剂”,“有矛盾找调解员”渐成当地群众共识。自2021年文姬路派出所聘任警务调解员之后,30名调解员已自行化解了300余起矛盾纠纷。

有没有警务调解员化解不了的矛盾?当然有。“针对复杂矛盾纠纷,派出所民警经过会商研判后,进行矛盾分流。需要土地、司法或者其他行政部门解决的纠纷,将协同其他部门进行处理,用以杜绝‘民转刑’和‘刑转命’等大案的发生。”张强说。

自2019年施行“枫桥+乡约”之后,文姬路派出所辖区因矛盾纠纷引起的刑事治安案件逐年下降,2024年,重大刑事案件零发生。“最终我们想达到社会和谐、乡村和美、百姓和顺、天下无讼的美好愿景。”张强信心满怀。

易俗:乡约怎样“邂逅”新婚礼?

“德,谓见善必行,闻过必改。能治其身,能齐其家。”

将念诵《吕氏乡约》作为婚礼开场,初听似乎感觉不搭,但却切切实实上演在蓝田县许多对新人的幸福时刻。

诵乡约作为“蓝田新婚礼”中的固定环节,已成为流行于蓝田的新婚俗。“蓝田人对乡约是有情感的,提到它没有不自豪的,这就是一种文化自信。我们借孩子们的清脆童声念诵乡约,很快,现场便安静了下来,以便进入正式婚礼环节。”设置“诵乡约”环节的李卫斌说。

蓝田新婚礼志愿者协会会长李卫斌在婚礼现场诵读乡约。

作为从业多年的婚礼司仪,又是“蓝田新婚礼”志愿服务协会会长,他见证过上百场的幸福婚礼。那么,为什么要推行“蓝田新婚礼”,“新”在哪里?新婚礼志愿服务协会又是个什么样的社会组织?

“首先,新婚礼‘新’在理念。”李卫斌解释。“在新婚礼推行前,对于不文明婚俗,大多人都见怪不怪。比如给公公、婆婆扮丑、低俗婚闹等现象,很多人觉得婚礼上闹一闹没啥,但如果被扮丑的是你的父母,你还会乐意吗?”李卫斌说。

“要看到婚闹的本质就是图热闹。因此,移风易俗,就不能只取缔旧婚闹,还要增设新的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环节。其实,很多人在婚礼现场说的话,第二天都忘记了,只要能记住一两个环节就很不错了。所以我们设置了诵乡约、感党恩、传思想、立家训和送文化环节,把现场气氛烘托得温馨浪漫,很受群众欢迎。”“蓝田新婚礼”推行后,李卫斌这个司仪当得越来越顺心。

朱强,蓝田县三里镇青羊庄村人。提到6年前的婚礼现场,他对很多细节仍然记忆犹新。“比如我和媳妇亲自给父母戴婚戒,他们二老都特别感动。”朱强回忆。

新人结婚为啥要给父母戴戒指?实则是为弥补父母结婚时没有戒指的遗憾。“之后再请父母发言,讲述他们一路风雨相伴的婚姻故事。父母收获感动,也为小家庭婚姻幸福、家庭和睦开了好头。”李卫斌解释。

经朱强推荐,蓝田县三官庙镇的葛雄飞去年5月也办了场“蓝田新婚礼”,不论是“对诗”环节中,司仪出句“沧海月明珠有泪”,台下观众抢答“蓝田日暖玉生烟”的火热场景,还是他和妻子手持“以爱兴家以德治家”的家训牌匾同父母合影的时刻,都让他铭记在心、久久难忘。

刚过去的“520”,蓝田县民政局门口排起了长队,忙不迭的不仅有民政局工作人员,像李卫斌一样的蓝田新婚礼志愿者协会的志愿者们也都齐刷刷出动,或是为新人介绍新婚礼流程,或是进行抵制高额彩礼、红事简办的宣传。

这支忙碌而热情的队伍,组成人员都是蓝田县婚庆机构的司仪和相关从业人员。2023年1月,蓝田县委文明办牵头成立新婚礼志愿服务协会。如今,这支常年奔走在乡村一线的志愿队伍,已经成为引导群众践行新婚礼、推动移风易俗、传播正能量和好声音的“轻骑兵”。

而关于这支“轻骑兵”志愿队的成立初衷,蓝田县委文明办综合科副科长李秀秀回忆,当地群众大多外出务工,留守人员多,理论宣讲组织难、受众少,“农村什么时候人气最旺?有人结婚的时候。”将群众精挑细选的“好日子”、农民聚集婚礼的“好时机”,作为文明实践的“好机会”,可以有效推动文明观念深入人心。

“事实上,成立新婚礼志愿服务协会,同样是乡约精神带来的启示。对于简办婚事、文明婚俗,政府只能说是倡导,而不能使用行政命令,因此必须发挥群众自治的力量,循序渐进。让最能接触到群众,最容易搜集到人民群众想法建议的一批人,去做文明婚俗的‘代言人’,达成政府、婚庆机构、个人、社会四方受益的良好局面,更有助于乡风文明的落地。”李秀秀说。

相亲业务是新婚礼志愿者协会正在探索的新方向。“一是考虑到乡村青年有婚恋需求,二是也可以将新婚礼和文明宣传前置,系好移风易俗的第一粒‘纽扣’。”蓝田县民政局婚姻登记处主任赵妮说。

李卫斌正在将相亲平台从线下拓展到云端。“蓝田及西安周边的青年们注意了,我是做公益相亲的李会长。”标志性的短视频开场白,每日一更的高频率,让李卫斌短视频平台的讨论区总能吸引一大波家长评论留言,设在蓝田县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广场的线下相亲角也因此小“火”了一把。而每次看着来来往往、走走停停翻看年轻人简历的父母,李卫斌总会深受触动,“可怜天下父母心。好的婚姻的确能让人们更幸福,希望通过我们志愿者协会的一点力量,帮助年轻人们找到幸福、收获美好。”

立新:乡约如何得以创新性发展?

“凡有患难,虽非同约,其所知者,亦当救恤,事重则率同约者共行之。”

患难当救恤。作为基层治理智慧,乡约精神已深深融入蓝田县乡村治理的肌理,衍生出多种好用、管用、群众信服的基层自治制度。

在蓝田县小寨镇董岭村,这一理念正在董岭村“暖嫂”的一言一行中传扬。

何为“暖嫂”?董岭村党支部书记李田利介绍,“暖嫂”的组成都是平常工作在周边或者在村里的妇女。虽说平常工作不复杂,无非是进家门、拉家常、帮家务,但在关键时刻却能发挥大用处。前两天,孤身一人在家的村里老人因为劈柴而误伤到脑部,顿时血流满面,幸亏“暖嫂”董欢欢开车将老人及时送去医院,才免去一场事故。“我很喜欢‘暖嫂’的‘暖’字,代表村民之间心连着心的情感。”董欢欢说。

“《吕氏乡约》并非尽是挂在墙上、写在故纸堆里的条文,要在坚持传承乡约精神的基础上,在实践中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不论是千年前的《吕氏乡约》,或是现在用的‘一约四会’夯实基层治理,最根本的目的就是实现基层的稳定、和谐,这是其中的共性。怎么能保持长久稳定,这需要全面系统推进乡村振兴,得让村里有产业,村民有事忙,再充分发挥村民自治作用,才能让村风正、民风淳。”小寨镇党委书记何胡谈道。

培育一个产业,带富一方百姓,凝聚一份人心。

每年夏天,小寨镇代桥村300余亩向日葵花次第向阳而开,与连绵起伏的秦岭山脉相呼应,勾勒出青绿山水间的靓丽景观,吸引了来自西安和周边地区的很多游客。

这一切源于代桥村党支部书记代刚2020年返乡后的创业实践。油葵产业的发展为村集体和村民带来了不少收益。收入增加后,村民的精神面貌更好了,代桥村村“两委”在村里的说服力更强了,村里的大事小情处理起来也更为高效有力。

“老人去世第三年,我们这里叫‘三周年’。按以前的风俗,‘三周年’是很重大的节点,基本上都会大过,孝子孝孙要一路吹吹打打,去坟头好多次。办宴也是基本上一次得20多桌,再加上晚上一顿就是40桌,不仅给村民生活带来极大负担,还造成很大浪费。自2023年起,在村‘两委’的引导下,‘三周年’纪念仪式开始简办,中午这顿餐省去,祭奠仪式上也仅需要主要亲戚去坟上祭奠一下,以表哀思。”代刚说。以此为契机,代桥村的红白事简办还在持续进行着。

乡约在润泽基层治理的同时,作为珍贵的在地文化资源,其蕴含的儒家思想智慧,也在当地人们的挖掘与利用中,日益显现出强大的文化吸引力,彰显出更为多元的文化功能。

5月初,在白鹿原影视城内的芸阁书院,来自西安市的小学生们正在分班分组进行着一场运粮比赛,每一组即是一个小团队,在研学导师的指导下,孩子们自己制定班约、组约,亲身感受乡约中守望相助、团结协作的意蕴内涵。

乡约传承志愿者牛锐(右)在芸阁书院给研学学生讲述乡约文化。

“芸阁二字是‘四吕’中老大吕大临的字,清末大儒牛兆濂先生以芸阁二字为自己的书院命名,表达自己继承关学遗风的志向,而牛兆濂也是《白鹿原》小说中凭借一张嘴喝退二十万清兵的朱先生的原型。”芸阁书院负责人刘鑫介绍。

“从2022年后,书院以《吕氏乡约》为蓝本设计开发研学课程,孩子们通过诵读乡约、书写家规家训,传承乡约精神。每年都会有省内外两三万名学生来研学。”刘鑫说。

道不远人。受乡约文化影响,白鹿原影视城另推出《乡约立威》剧目,蓝田县新编出秦腔历史剧《天下第一约》,乡约文化培训走进蓝田县337个行政村,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广场专门开辟出乡约馆供人们参访……正如陈忠实先生在《白鹿原》创作手记中所写,“《乡约》里的条文,不仅编织成白嘉轩的心理结构形态,也是活在白鹿原这块土地上的人心理支撑的框架。”

作者: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记者 毛晓雅 杨钰莹

登录评论 我要评论
关于我们
三农头条
天下三农尽在手中
中国农业电影电视中心官方App
由中国农业电影电视中心全力打造三农领域新闻资讯互动平台
农视网微信公众号
微信号:nongtv
微信认证:中国农业电影电视中心
农视网是中国农业电影电视中心新媒体平台,三农信息及时传达,农影智造,专业有用
农视网官方微博
中国农业电影电视中心官方微博
中国农业电影电视中心官方微博,农影智造,专业有用
中国三农发布
抖音号:3nongtv
中央农办秘书局 农业农村部新闻办公室指导
中央农办秘书局 农业农村部新闻办公室指导、新闻宣传官方平台(权威 及时 聚焦)发布信息资讯、报道新闻要务 解读政策举措、回应热点关切 联播各地动态、宣传经验做法
中国三农发布
快手ID:1624436642
中央农办秘书局 农业农村部新闻办公室指导
中央农办秘书局 农业农村部新闻办公室指导、新闻宣传官方平台(权威 及时 聚焦)发布信息资讯、报道新闻要务 解读政策举措、回应热点关切 联播各地动态、宣传经验做法
中国三农发布微信公众号
微信认证:中国三农发布
中国农业电影电视中心官方App
中央农办秘书局 农业农村部新闻办公室指导、新闻宣传官方平台(权威 及时 聚焦)发布信息资讯、报道新闻要务 解读政策举措、回应热点关切 联播各地动态、宣传经验做法
友情链接 地图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