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 凉州融媒 2025-06-23 11:14:28
在凉州区下双镇日光温室园区,旋耕机的轰鸣声打破田野的宁静,种植户们正在通过标准化操作实施蔬菜秸秆直接还田——机械将废弃秸秆破碎成均匀碎段深埋入土,来自挪威的特定菌种随之播撒,在土壤中快速激活微生物活性,在高温环境下,温室内的病菌、虫卵被大量杀灭,有效减少了土传病害的发生。这套“破碎-降解-灭菌”的技术组合,正是凉州区破解农业污染困局、筑牢农产品安全防线的关键实践。
作为西北地区重要的设施蔬菜生产基地,凉州区通过技术创新破解产业发展瓶颈,构建起从田间到餐桌的质量安全全链条管控体系,为现代农业绿色发展探索出新路径。
面对设施蔬菜规模化种植带来的尾菜治理难题,凉州区以科技创新为突破口,开创性地整合机械化破碎、生物降解与环境调控技术。在日光温室园区,破碎后的蔬菜秸秆通过标准化流程还田,配合特定菌剂加速腐熟,结合高温闷棚工艺,形成系统性解决方案。这一技术体系不仅有效治理农业面源污染,更将废弃物转化为土壤改良资源,实现生态治理与农业生产的良性循环。
技术的突破得益于持续的科研投入。凉州区联合高校科研团队开展专项攻关,通过长期田间试验建立科学治理模式,稳步提高农产品品质。
在推广应用中,凉州区通过核心试验区引领、技术培训辐射、全域覆盖推进的模式,推动科研成果落地转化。标准化生产流程的普及,既降低了农户生产成本,又提升了农产品市场竞争力。如今,这项技术已在全区设施蔬菜基地形成规模化应用,成为破解环保难题与保障质量安全的双重抓手。
数字化监管体系的同步建设,进一步强化了源头管控能力。物联网技术的应用实现土壤质量动态监测,大数据平台实时追踪生产基地环境指标。农产品质量检测中心的常态化抽检机制,确保从土壤改良到产品上市的全过程安全可控。随着绿色认证产品数量持续增加,凉州蔬菜的品牌价值与市场公信力显著提升。
这种从产地环境治理到作物品质提升的全链条安全管控,在凉州区13万亩设施蔬菜基地逐渐形成了良性循环,通过将尾菜治理与质量安全深度融合,凉州区不仅破解了产业发展的环保瓶颈,更建立起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并重的长效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