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 重庆市科学技术协会 2025-07-01 10:12:06
现在的年轻人可能对味精已经有点陌生了,但这可是80、90后记忆中家里必备的调味料之一,只需要做菜时放一点点,就能让菜鲜得连盘底都想舔干净。
为什么现在家庭厨房里味精不常见了呢?因为不知从何时开始,“味精有害论”开始盛行,“吃味精会致癌”“吃味精会导致脱发”“老外从来不用味精”等等言论,吓得不少妈妈连夜扔掉家里的味精。
所以,味精真的有害吗?
01 起底味精的前世今生
说到五味,如果你的反应是“酸甜苦辣咸”,那你就大错特错了,正确的五味其实是“酸甜苦咸鲜”。
鲜味,自古以来都是非常昂贵的味道,为什么说昂贵呢?因为鲜味主要是各种氨基酸的综合体现,但这东西在自然食材里含量都不多,所以获取成本非常高。古人常用火腿、鸭肉、老母鸡吊高汤,就是为了获得鲜味。
直到1908年,日本人从海带中提取出谷氨酸,开始大批量生产“味之素”,第一代味精出现了。
但味之素当时售价奇贵无比,中国老百姓根本消费不起,于是我国科学家吴蕴初表示:“日本用海带造味素,我们就用小麦造味精。”终于在1921年,吴蕴初成功发明用谷物低成本生产谷氨酸的方法,打破日本在味精生产方面的垄断,让味精成功进入了千家万户,成为老百姓随时都可以享受的舌尖上的鲜味。
02 味精,真的有害吗?
关于“味精有害论”的各种说法,主要集中在“致癌”和“脱发”的问题上。
味精在高温加热后,会变成焦谷氨酸钠,因此有人会说,撸串时食物被烤焦都会产生致癌物质苯并芘(bǐ),这“焦”了的谷氨酸钠一定也致癌!
但此焦非彼焦,焦谷氨酸钠并无任何致癌性,即便吃进身体也会被正常代谢分解,全球权威的癌症研究组织IARC也没有把味精列入致癌物名单,因此在“致癌”这点上,完全是不必要的担心。
至于“脱发”这点,味精就更冤枉了。现代人日常饮食容易高油高盐,还往往伴随着饮食不规律、加班熬夜、工作压力大、肥胖等问题,这些综合因素都会产生脱发问题,即便不吃味精,也不耽误脱发这件事。
而且世界卫生组织(WHO)和联合国粮农组织(FAO)也曾多次评估味精的安全性,将其评为最安全等级,其安全摄入量高达200g/天。过量摄入的主要风险是钠超标,而非味精本身。
03 味精安全了,那鸡精呢?
前面提到过,古人吊高汤时常用到老母鸡等食材,以获取鸡肉里的氨基酸,因此“鸡”这个字天然就跟“鲜”有联系。
但是鸡精却是妥妥的标题党——就像老婆饼里没老婆,鸡精里的鸡也约等于没有!
当前市面上各类鸡精的配方为:味精 + 食盐 + 鸡肉+食品添加剂。
其中味精是主攻手,食盐打辅助,鸡肉是气氛组,整个产物其实跟味精并没有本质区别。但这种抱母鸡大腿的做法,让人产生“鸡精=老母鸡精华”的错觉,于是鸡精成功代替味精上位。
与鸡精同样套路的,还有近年来兴起的“松茸鲜”。
松茸鲜打着“天然健康”的旗号横空出世,自带菌菇贵族人设,在配料上确实也有些“小心机”。
以部分头部品牌的松茸鲜产品配料表为例,先把主料味精和添加剂核苷酸踢出群聊,然后用玉米酱粉、玉米发酵粉来打底,再用香菇、松茸这类菌菇成分来撑场,还玩起了“甜味替身术”——用罗汉果糖、海藻糖替代白砂糖,让控糖党看了都直呼内行。
这一套组合拳下来,是不是觉得松茸鲜挺健康的?
先别急!虽然配料中没有味精,但菌菇里自带的鲜味成分(比如鸟苷酸)和盐一碰头,分分钟变身谷氨酸钠——没错,就是味精本精!只不过不同菌菇的鲜味成分会组团出道,鲜味层次比味精更丰富。但本质上,它还是另一种形态的味精。
04 如何健康使用调料品?
其实与其纠结味精、鸡精、松茸鲜,不如多关注“隐形杀手”钠!
如果钠摄入超标,它就会在今天偷偷升高你的血压,明天骚扰你的胃黏膜,后天顺手给你的心脏和肾脏发加班通知。
《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22)》早就敲黑板,成年人每天盐的摄入量别超过1个啤酒瓶盖(5g盐≈2000mg钠),但现实是中国人钠的摄入量远超推荐的2~3倍。
所以从控制钠摄入量这点来看,使用味精反而是相对健康的选择。也怪不得有人说吃鸡精会更容易口渴,吃那么多盐当然会口干舌燥了。
除此之外,想吃得美味又健康,还可以试试下面三招。
第一招:多使用“天然味精”
番茄、干香菇、海带、虾皮、干贝等食材都含有丰富的氨基酸,是厨房里的“天然味精”,将泡发的干香菇切碎后配菜煮汤,或是虾皮打成粉后拌凉菜,都可以让菜品又鲜又有味。
第二招:调味不叠加
除了味精、鸡精、松茸鲜外,厨房里的酱油、蚝油、豆瓣酱等也都含钠,在烹饪时尽可能避免与食用盐重复使用。
比如烹饪时用味精+酱油代替食盐,或者炒青菜只用蒜蓉+蚝油提鲜,其他调料退场,这样都可以既保证美味,又减少钠摄入。
图源:Pixabay
第三招:香料齐上场
中餐烹饪中的各种香辛料,其实专治“少盐就寡淡”。
像葱姜蒜、八角香叶去腥增香,炖肉时加一把,盐少放也很好吃;辣椒花椒爆炒炝锅,麻辣刺激下,咸味需求自动减半;凉拌菜挤柠檬汁,酸味激活咸感,减盐30%照样开胃。
人们对鲜味的追逐,本身就是一部浓缩的科技史与文明史,只要了解背后的故事,就能让自己做出最正确的选择。
所以,用科学的眼光来看待味精及其衍生的调味品就好,遵循科学的营养饮食思路,才能让我们享受美味又健康的生活。
供稿单位:重庆科技馆
作者:李月,中国注册营养师
审核专家:李春藜
声明:除原创内容及特别说明之外,部分图片来源网络,非商业用途,仅作为科普传播素材,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