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 三农头条公众号 2025-07-02 16:40:31
“前一秒还好好的,怎么突然就……” 相信很多人在听闻身边有人猝死时,都会发出这样的感慨。猝死,看似毫无征兆,实则身体早已在漫长的时间里默默忍受,发出过诸多警示。
据《中国心血管健康与疾病报告 2024》显示,我国每年心源性猝死人数超55万,而80%的猝死在发作前1个月出现过明显征兆。这些被忽视的 “生命警报”,正藏在你习以为常的日常里。
心血管系统 “亮红灯”
1. 不明原因胸痛
心脏是人体的 “发动机”,当它出现问题时,胸痛往往是最直接的信号。这种胸痛可能表现为轻微的压迫感,像有一块无形的石头压在胸口;也可能是尖锐的刺痛,一闪而过却让人胆战心惊。需要注意的是,这种疼痛并不总是持续的,有时休息后会有所缓解,这就容易让人掉以轻心。
有报道显示,45岁的李先生,最近一个月在爬楼梯时总会感到胸口一阵压榨性疼痛,休息几分钟后便消失了。他以为是自己缺乏锻炼,并未在意。直到有一天,他在工作时突然胸痛加剧,被紧急送往医院,才发现是严重的冠心病,险些发生猝死。如果李先生能在最初出现胸痛症状时就引起重视,及时就医,或许就能避免这场危机。
2. 心悸心慌
心悸心慌也是常见的信号,即无明显诱因下,感觉心跳加速,或者心跳不规律,出现 “砰砰” 乱跳、停顿、漏跳等异常情况。熬夜、酗酒、情绪波动等都可能让心脏 “乱了节奏”。
有一则实际案列,28岁的小王是个 “熬夜党”,经常凌晨两三点还在刷手机。最近一个月,他时常感觉心跳莫名加快,有时坐着好好的,心脏就突然像小鹿乱撞。他想着自己年轻,身体应该没问题,便没有理会。然而,这种心律失常如果持续发展,尤其是演变成室颤等恶性心律失常时,黄金抢救时间仅有短短4分钟,极有可能导致猝死。
3. 异常疲惫
经过充足睡眠后,仍感到极度疲倦,全身乏力,仿佛身体被抽空,提不起精神。这可能是心脏泵血功能下降,无法为身体各器官提供充足的血液和氧气,导致身体 “电量焦虑”。
50岁的张女士,近段时间总觉得异常疲惫,即使周末睡了两天,周一上班依旧没精神,还伴有胸闷症状。她以为是更年期的正常反应,后来实在难受去医院检查,才发现是心脏功能出现了问题。这种持续性的疲惫感如果得不到重视,任由心脏问题发展,猝死风险也会随之增加。
4. 血压波动
血压突然升高,或者出现难以控制的低血压,都是身体发出的危险信号。血压的不稳定反映出心血管系统调节功能可能出现了紊乱,这背后可能隐藏着心脏血管的病变。比如,长期高血压患者,如果血压突然波动加剧,药物难以控制,就需要警惕心脏血管狭窄、动脉粥样硬化等问题,这些都可能增加猝死的风险。
神经系统 “拉警报”
1. 频繁头晕
经常感到头晕目眩,尤其是在突然站起时,眼前发黑,甚至短暂失去平衡。这可能是脑部供血不足的表现,而心脏问题是导致脑部供血不足的常见原因之一。此外,脑血管本身的病变,如脑动脉粥样硬化、血管狭窄等,也可能导致头晕,这些情况如果不及时处理,都有可能引发猝死。
2. 短暂意识模糊
在日常生活中,突然出现几秒钟的 “断片” 现象,对周围环境失去感知,随后又迅速恢复正常。这种短暂的意识丧失,医学上称为晕厥,同样可能是心源性猝死的前兆。
3. 睡眠障碍
睡眠质量急剧下降,难以入睡、多梦易醒,或者出现失眠症状,同时伴有焦虑、烦躁等情绪。这可能是身体内部潜在疾病的表现,心脏问题也可能通过影响神经系统,进而干扰睡眠。
4. 莫名恐惧感
毫无缘由地感到焦虑不安,甚至出现濒死感,仿佛大难临头。这种异常的情绪体验可能与心脏疾病引起的身体不适有关,虽然难以用言语准确描述,但内心的恐惧却真实而强烈。
全身性表现 “敲警钟”
1. 持续冷汗
在没有进行剧烈运动,也没有处于高温环境下,额头、后背、手心等部位却持续冒出冷汗,且皮肤摸起来湿冷。这是身体在危急时刻释放肾上腺素的应激反应,就像火灾前的烟雾警报,提示身体内部可能正在经历一场 “生化危机”,比如心肌梗死发作前,就可能出现这种冷汗淋漓的症状。
2. 食欲骤减
对食物突然失去兴趣,食量明显减少,即使面对平时喜爱的美食也提不起胃口。这可能是身体多个系统出现问题的表现,心脏功能下降导致胃肠道供血不足,影响消化功能,就可能出现食欲减退。此外,一些全身性疾病,如感染、内分泌紊乱等,也可能导致食欲骤减。如果这种情况持续较长时间,应及时就医排查原因。
3. 运动耐量下降
以往轻松就能完成的日常活动,如爬几层楼梯、步行一段距离,现在却变得气喘吁吁,力不从心。这说明身体的运动耐力明显下降,可能是心脏功能受损,无法满足身体在运动时对氧气和能量的需求。
例如,长期缺乏运动的上班族,突然增加运动量时,可能会出现运动后呼吸困难、心跳异常等症状,这可能是心脏在提醒你,它已经不堪重负,需要调整生活方式并关注心脏健康了。
4. 下肢水肿
尤其是在傍晚时分,脚踝部位出现明显的肿胀,用手指按压后会留下凹陷,且恢复缓慢。下肢水肿可能是心脏功能不全的表现,心脏无法有效地将血液泵回全身,导致血液在下肢静脉淤积,引起水肿。
此外,肾脏疾病、下肢静脉曲张等也可能导致下肢水肿。因此,一旦发现下肢水肿,应及时就医,明确病因,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
当身体出现上述这些信号时,千万不要忽视,更不要心存侥幸。及时调整生活方式,并尽快前往医院进行全面检查,排查潜在疾病,将猝死风险扼杀在萌芽状态。记住,身体的每一个细微变化,都可能是健康的重要警示,读懂这些信号,就是在为自己的生命保驾护航。
编辑:王润楠
责编:王润楠
执行主编:徐菁
监审:杨巍
参考:中华网、搜狐网、光明网、澎湃新闻、医问医答、99健康网、有来医生等
部分素材来源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