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河潮涌 润泽黄南 天津对口支援青海省黄南州十五载贡献“天津智慧”
来源:
天津日报
2025-07-03 09:06:02
“来青为什么”“在青干什么”“离青留什么”“回津带什么”……自2010年我市对口支援青海省黄南州以来,这是每一位援青干部反复思量的“四问”。 对口支援青海省黄南州是党中央赋予天津的光荣使命。15年来,一批又一批海河儿女扎根黄南州,真心投入、倾情帮扶、全力以赴,从资金支持到人才支撑、从项目援建到医教援助,注重在科技赋能上下功夫,形成了产业和弦、民生和美、三交和融、人才和声、医教和衷的“五和共为”新经验,用实际行动为促进黄南州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贡献“天津智慧”,展现“天津作为”。 鱼渔兼授 发挥“天津所能” 立足“黄南所需”、本着“天津所能”,天津援青干部积极发挥人才、技术、资金优势,鱼渔兼授,推动当地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增长潜力,变“输血”为“造血”,提高自我发展能力。 今年初,天津援青指挥部落实青海省委省政府工作要求,共对接12家绿色算力企业,投资32.5亿元,在当地开辟经济发展新赛道,助力当地绿色算力“加数”前进。好事成双,前不久,在天津有关部门的支持下,黄南州农牧区产权流转交易市场项目也成功落地,搭建起津青两地在“三农”“三资”领域加强合作的大平台,填补了青海省农村产权交易领域空白。 依托天津的技术优势,天津援青指挥部协调我市多部门,建设绿色有机农畜产品研究院、同仁市高原鲜食玉米种植示范基地、牦牛种质基地,开发高原特色农畜产品,实现规模化、集约化经营,促进农牧民增产增收;助力28家黄南州企业纳入全国帮扶产品目录,如今,帮扶产品增至104个;探索“农户+基地+合作社+公司+电商”运作模式,开展定向采购,组织黄南州企业赴北京市、天津市等参加展销活动。 产业兴则百业兴。结合黄南州的资源禀赋,天津援青指挥部协调有关部门,持续加强区域合作、优化产业布局,因地制宜壮大特色优势产业,擦亮“天津援青”品牌。 引才汇智 精准“传帮带培” 在对口支援的征程上,人才是第一资源。我市始终将引才育才作为重要支撑,推进智力援青增数量、提质量。 数字显示,截至目前,我市累计援派5批392名援青干部人才,其中党政干部102人、专业技术人才290人。记者了解到,广大援青干部通过项目人才同步引进、“组团式”教育医疗支援、重大课题专家学者实地指导等多种方式,为黄南州各项事业注入强劲动力。 15年来,我市连续举办“名师、名医、名企、名家、名匠、名媒”的“六名进黄南”系列活动,探索“培训+实践、对接+嫁接、基教+职教、智力+智慧”的智力援青“四加”模式;加大津青两地在科技领域的合作力度,组织规划、农业、环境、文旅等方面的专家,对国家森林公园、圣航农业科技园、科技援青工作站等进行规划指导和技术支持,促成包含院士在内的一批高层次专家学者走进黄南州,为本土优势产业发展建言献策,解难题、疏堵点。 依托“智汇三江源·助力新青海”人才项目洽谈会,以及昆仑英才、校园引才等项目,我市还引入近600名专家,填补黄南州紧缺专业人才缺口;围绕卫生、教育、农牧等30多个行业领域,举办“雏鹰计划”“青年英才计划”“手拉手计划”“师带徒”等培训会,精准“传帮带培”,培训人数超过1.4万人次,为黄南州培养了一支“带不走”的本土人才队伍。 改善民生 描绘“幸福图景” 用天津援青干部的话说:“千里迢迢来到黄南州,这里的百姓最缺什么?最需要什么?最想盼来什么?都是我们要了解并且解决的头等大事。” 那么,如何开拓一条条惠泽民生的“幸福通道”? 15年来,我市坚持援建资金向民生和基层倾斜,累计投入援青资金19.39亿元,实施项目581个。其中,今年计划实施项目14个。目前,项目开工率、资金拨付率、竣工验收率均达100%。 围绕农村道路、人居环境、饮水安全等,我市高标准推进高原通村道路、人饮工程、生活污水垃圾处理等项目,实施了一批民生样板工程;被藏族群众称为“联心路”的津泽公路由天津援建,地处海拔3500米以上,有效解决了“学生上学不易、牧民出行不易、畜牧运输不易”的难题;备受关注的同仁市黄乃亥乡重点贫困村饮水安全工程,解决了“人畜饮水”问题,让村民彻底告别了“宁肯给桶奶也不愿给碗水”的历史;“党建领航+文化旅游+精准扶贫+乡村振兴”的“德吉经验”,通过“山上问题山下解决”的易地扶贫搬迁安置办法,带动200余户村民就业…… 教育是民生之基,我市在教育支援上持续用力,赋予黄南州孩子“希望之翼”。从2018年开始,天津实验中学滨海学校承办河南县民族高中班,开创了黄南州异地办班先河。多年来,“黄南班”“天津班”品牌示范作用持续增强,异地办班增至16个,黄南州籍在津求学在校生达667人,本科上线率逐年提升,均超过80%。 不仅如此,两地人社部门还千方百计拓宽就业创业渠道,签署多项务实合作项目协议,打造津滨扶贫创业孵化园、妇女手工编织创业基地、“天津·黄南”生态农牧业科技示范园等一批惠民项目,创建“精准定制式就业援青”模式,开创了津青两地事业编制跨省定向招聘的先河,累计有56名黄南州籍高校毕业生赴滨海新区事业单位履职。2024年至今,我市投入专项资金建设的“平安黄南智慧城市”项目,为黄南州的长治久安和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 如今,黄南州一项项民生举措烙下了“天津印记”,一个个援建项目也成为了当地的精品工程、民心工程、民族团结工程。 双向奔赴 民族团结“一家亲” 民族团结是我国各族人民的生命线。天津援青干部叙支援情谊、商发展大计,与当地人民手挽手、肩并肩,种下团结之花、希望之花,在津青两地架起了一座连心桥。 15年来,我市市级部门与黄南州乡村振兴示范村、滨海新区街镇与黄南州乡镇“结对子”,两地各层级深入开展交流交往交融活动,跨越山海“走亲戚”,每年进行党政代表团互访交流,建立了完善的对口支援交流机制,进一步深化了两地长期、稳定、全面的合作关系,签署《乡村振兴产业(人才)联盟资源共用共享合作协议》《绿色有机农牧业人才技术服务框架协议》等帮扶合作协议140余项,两地党政、经贸、社会团体等各领域人员交流互访近3万人次,对口支援工作向着更深层次、更宽领域、更高水平迈进。 自2022年开始,津青两地连续3年携手举办“坐着地铁游黄南”“坐着地铁游青海”等特色活动,在4座城市5条地铁线同步开通“青海号”专列,全景展示黄南州的自然风光、热贡艺术和民族风情,彰显“黄南魅力”,受众累计超2000万人次;连续两年策划“青海省赴天津市宣传推介暨黄南州文旅资源天津推广月”,组织千人规模专题推介会、文艺演出、主题光影秀、热贡艺术展等系列活动,现场参与人数超20万人次;开展“格桑花”“津青团结一家亲 乡村振兴携手行”“援青干部人才认亲行动”等各类助学、捐赠活动,形成了天津党政机关、企业集团、社会组织及个人广泛参与的“四位一体”社会帮扶格局。 天津援青指挥部总指挥,黄南州委副书记、副州长裴治表示,天津援青干部紧紧围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一条主线”,突出产业合作和民生支援“两个重点”,锚定引才聚智、医教帮扶和交流交往交融“三向发力”,强化援青与援甘、援藏、援疆前指之间以及黄南州一市三县之间的“四地联动”,实施“红沙棘”“梧桐树”“格桑花”“石榴籽”“春雨”五项工程,聚焦绿色算力落实落地、文旅产业加速发展、农牧产品提质升级、教育教学水平提升、医疗帮扶有序推进和队伍建设锤炼作风“六方面重点工作”,推动援青工作走深走实、见行见效。 道阻且长,行则将至,行而不辍,未来可期。天津援青干部不负重托,将与黄南州各族人民一道,勠力同心,用更加务实的帮扶举措和显著的支援成效,续写新时代对口支援华章。(天津日报记者 王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