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 新华社 2025-07-03 09:11:03
小米工厂76秒“吐”出一辆新能源汽车,100多款“京产”AI大模型给医院、商超、农场“装大脑”,5G基站人均拥有量全国最多……
千年文脉与数字浪潮相互激荡,北京抢抓世界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先机,建设全球数字经济标杆城市持续显效。2024年全市数字经济增加值突破2.2万亿元,同比增长7.7%,其中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增速达到10.1%。
“世界经济数字化转型是大势所趋”“期待同各方一道营造开放、公平、非歧视的数字经济发展环境”“让数字文明造福各国人民”……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数字经济发展,作出一系列重要论述。
7月2日至5日,2025全球数字经济大会在京召开,50多个国家嘉宾和世界贸易组织、金砖国家的“智囊团”汇聚一堂,搭建国际平台共议“建设数字友好城市”,为全球数字化转型贡献新方案。
数字经济建设持续“加速跑”
7月2日上午,2025全球数字经济大会开幕式上,“全球数字经济城市联盟”正式成立。城市是技术变革与政策创新核心载体,正成为推动可持续发展与全球协作的关键力量。中外城市“心相连、手相牵”,共议数字经济发展新合作。
2025年7月2日,在2025全球数字经济大会开幕式上,“全球数字经济城市联盟”成立。新华社记者 张晨霖 摄
会场外,在位于北京大栅栏历史文化街区的“北京坊”,1∶1还原的C919模拟舱吸引大批观众体验飞行操作。6000平方米的北京数字经济体验周展馆内,新奇体验应用梯次亮相,生动展现数字经济发展新实践。
发展数字经济,是把握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新机遇的战略选择。2024年,我国数字经济核心产业规模稳步扩大,数字经济规模稳居世界第二。
作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北京于2021年提出建设全球数字经济标杆城市并发布实施方案,目前数字经济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已达45%。
这是2025年7月2日拍摄的2025全球数字经济大会标识。新华社记者 张晨霖 摄
在北京,数字技术正加快赋能千行百业——
199种机器人创新产品在134种场景实现应用落地,推动工业制造业、商业服务、教育、医疗等领域步入智能时代;全球首个原生多模态世界模型“悟界·Emu3”、能深度思考的AI智能体“AutoGLM沉思”等AI新技术新产品涌现;抖音“扣子”、百度“秒哒”等AI开发平台赋能培育一批智能体,形成软件服务的新业态……
位于亦庄的小米汽车超级工厂,超700个机器人有条不紊地进行作业,200多道关键工序自动化率达到100%。数字技术正全链条、全方位对生产线赋能,重塑生产逻辑。
2025年6月16日,机器人在北京小米汽车工厂车间流水线上工作。新华社记者 郑焕松 摄
“作为科技创新领军城市,北京数字技术创新活力不断释放,为数字经济发展提供了核心驱动力。”首都经济贸易大学经济学院院长杜雯翠说。
北京市经济和信息化局局长姜广智表示,北京是中国数字技术的策源地之一,也是中国信息产业最发达的城市之一,北京希望以自身的探索和实践为中国数字经济发展树立新的标杆,用数字技术更好地造福人民、促进城市发展。
“车路云一体化”推动新型智慧交通应用,“京办”等数字政务服务满足城市居民需求,“数字工厂”“灯塔工厂”等点亮传统产业发展之光……
2024年首都经济贸易大学研究团队发布的北京数字经济发展报告显示,北京已跻身全球数字经济发展的“第一梯队”。
“点数成金”背后的“创新密码”
进入暑期,很多人想来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但“各有专长”的机票和酒店预订软件,却很难精准回应旅客个性化需求。
这时,只要把问题交给依托北京百度文心AI大模型开发的旅行智能体,不到1分钟,经过学习、比价、遴选后的一整套出行方案便可呈现眼前。
今年以来,生成式AI技术飞入寻常百姓家。为这些新服务、新体验作支撑的“大模型”很多都是“京牌”“京造”。数据显示,北京已备案大模型132款,占全国总量的35%,豆包、智谱等通用模型站稳全球第一梯队。
AI大模型竞相涌现,是北京锚准重点领域、关键环节持续破题发展数字经济的缩影。
一台智能扫地机器人在北京通州运河商务区工作(2025年6月13日摄)。新华社记者 李欣 摄
“点数成金”背后,北京有哪些硬核“创新密码”?
——夯实新型基础设施。新型基础设施就像数字经济时代的“水、电、公路”,北京不让“车等路”,而是通过科学规划、审慎布局让“路等车”。率先提出建设“光网之都、万兆之城”,已建成5G基站超14万个,商业星座建设稳步推进,在轨卫星数量超100颗。
——不断“攻下”前沿技术。中国自主研发的半侵入式脑机接口“北脑一号”已完成3例人体试验;“天工”机器人拿下全球首个人形机器人半程马拉松冠军……在AI、脑科学、具身智能等关键领域,北京持续发力。
2025年4月19日,在2025北京亦庄半程马拉松暨人形机器人半程马拉松比赛上,天工队选手天工Ultra冲向终点。新华社记者 李欣 摄
——高含金量政策前瞻引导。围绕“人工智能+”战略,北京出台“软8条”“工16条”支持企业发展,企业最高可获3000万元支持;人形机器人有望掀起新一轮产业革命,北京优先支持机器人本体研发,打造开源具身智能大脑,精心组织产业配套,率先探索标准制定。
“北京已经形成较为完备的产业政策生态,关键政策一年一迭代。资本失灵时政府‘强组织’,热闹一片时政府‘冷思考’,让小企业敢‘生’、大企业敢干。”北京市经济和信息化局副局长刘维亮说。
——拓展应用场景。以机器人产业为例,北京实施“百种应用场景示范工程”,面向医疗、制造、建筑、商贸物流、养老、应急、农业等领域重点需求,开展一批“机器人+”应用示范。
工作人员在北京朝阳区来广营的国家数字农业创新应用基地内管理蔬菜(2025年3月18日摄)。新华社记者 李欣 摄
围绕人工智能融合应用、数字安全等新兴领域,2025全球数字经济大会举办46场专题论坛,全面展现北京建设全球数字经济标杆城市工作成果,北京正逐步成为数字经济全域场景开放之城。在发展换动能、产业优结构过程中,北京加“数”前行,经济生态“枝繁叶茂”。
推动全球数字友好城市合作互鉴
“以前要起大早到医院挂号,还有‘黄牛’插队,现在动动手指就能在家约号。”家住北京亚运村的黄女士说,有了“京通”小程序,看病比以前方便太多。
北京市预约挂号统一平台目前已覆盖299家二、三级医院,通过灵活调整投放策略,让号源闲置率降低20%,还能智能化识别“黄牛”抢票行为。
让百姓更方便的还有出行环境。在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智慧城市建设让“人等灯”变成“灯看人”。交通信号灯从过去的一年人为调整一两次,变成了现在的单路口平均每日智能优化135次。在交通流量增加20%的情况下,车速平均提升15%。
“从破解老百姓可感可知的痛点入手,是北京市以城市作为超大场景、推动数字经济发展的应有之义。”姜广智说。
北京数字经济发展“科技为民”的导向,也紧扣着本次大会主题——“建设数字友好城市”,构建有温度、可持续的数字友好城市范式。
游人在北京798文化园区的一台智能无人售货车前购买饮品(2025年5月4日摄)。新华社记者 李欣 摄
放眼全球,各国竞相制定数字经济发展战略、出台鼓励政策,力争在新一轮数字技术革命中占据主导权。与此同时,全球数字治理和数字经济发展也面临数据安全、伦理困境、发展失衡等诸多共性挑战。
与会代表认为,“数字友好城市”理念的提出,为应对挑战提供了全新思路和框架,有助于凝聚全球共识,共同探索解决方案。
“该理念将人的尊严、福祉和全面发展置于数字化进程中心,有助于城市在数字化转型中,更好地平衡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中国世界贸易组织研究会数字经济和数字贸易专业委员会主任杨勇说。
强调“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观、数字基建互联互通、数据要素普惠发展,要求多元主体平等参与、反对数字霸权与技术垄断……刘维亮说,多年来,北京持续探索的数字经济发展理念和创新路径正逐渐被越来越多国际城市、国际组织认同。
2025年7月2日,乌兹别克斯坦塔什干市副市长拉希莫娃·杜尔多娜·舒库鲁拉耶芙娜在2025全球数字经济大会开幕式上致辞。新华社记者 张晨霖 摄
北京数字医疗服务、人工智能驱动的线上线下教育,给乌兹别克斯坦塔什干市副市长拉希莫娃·杜尔多娜·舒库鲁拉耶芙娜留下深刻印象,“期待与北京在这些领域密切合作”。
2025年7月2日,联合国开发计划署驻华代表白雅婷在2025全球数字经济大会开幕式上致辞。新华社记者 张晨霖 摄
“北京有大量全球领先的尝试和创新,对国际社会来说有非常重要的参照意义,我们很高兴在此启动数字经济新的伙伴关系。”联合国开发计划署驻华代表白雅婷说,数字未来不止关乎技术,更关乎人,我们要共同采取行动,确保数智化转型带给全球更美好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