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 第一财经 2025-07-04 07:12:03
作为今年扩大有效投资的重要抓手,“两重”(国家重大战略实施和重点领域安全能力建设)迎来新进展。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下称“国家发改委”)近日安排超3000亿元支持2025年第三批“两重”建设项目。至此,今年8000亿元“两重”建设项目清单已全部下达完毕。
近期,交通运输部、水利部等部门也通报了一批重大工程项目进展。前五月,交通固定资产投资1.2万亿元,水利建设投资达4089.7亿元。为提供充足的项目资金,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正协同发力,超长期特别国债、专项债券等早发行早使用,新型政策性金融工具也在加紧谋划。
业内分析,重大项目对于投资平稳增长发挥了“压舱石”的作用。伴随项目建设专项债发行规模扩大,以及项目落地速度加快,后期基建投资有望提速。第一财经整理发现,大部分机构预计,全年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增速有望扩大至6%,继续发挥托底经济作用。
“两重”项目清单全部下达
去年以来,有关部门持续推动落实“两重”、“两新”(新一轮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这也成为今年扩大内需、推动经济持续回升向好的重要政策举措。
国家发改委7月2日表示,“硬投资”方面,2025年“两重”建设共安排8000亿元支持1459个项目,涉及长江流域生态修复、长江沿线重大交通基础设施、西部陆海新通道、高标准农田、重大水利工程、城市地下管网、“三北”工程、医院病房改造等重点领域。
(今年1至6月,西部陆海新通道班列累计运输货物74.6万标箱,同比增长76.9%。图片来源:新华社)
“软建设”方面,在重点领域加快推出一批改革创新举措,包括优化长江沿线铁路投融资模式,建立健全城市地下管网运行维护管理机制,完善国家物流枢纽规划布局,完善人才培养与经济社会发展需要适配机制,探索“风电光伏+治沙”新模式等。
重大项目对于投资平稳增长发挥了“压舱石”的作用。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最新数据显示,1~5月份,计划总投资亿元及以上项目投资同比增长6.5%,增速比全部投资高2.8个百分点,拉动全部投资增长3.6个百分点。
随着一大批“两重”项目开工投产,在稳定经济运行、优化产业结构、保障国家安全、增进民生福祉等方面发挥关键作用。比如,支持人口集中流入重点城市完善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设施,为城镇外来务工人员在常住地享受基本公共服务提供坚实保障;推动建设改造燃气、供排水、供热等城市地下管网超14万公里,建立健全城市地下管网运行维护管理机制,着力提升城市地下管网系统安全韧性能力。
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投资所副所长盛磊表示,“两重”建设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推动高质量发展、把握发展主动权的重要抓手,是党中央观大势、谋全局、抓根本的战略部署。一年来,“两重”建设成效十分明显,特点也非常突出。
盛磊分析,一方面,锚定长远目标,自上而下安排,集中力量支持了一批发展急需、常规手段解决不了、多年想办而未能办、需要中央层面推动的大事,特别是实施了一批跨区域、跨流域,对项目统筹协调能力要求高的重大标志性工程;另一方面,坚持软硬结合,围绕“硬投资”项目实施,在科技创新、区域协调发展、新型城镇化等领域推动了一系列务实管用的“软建设”举措,持续补短板、夯基础、利长远,将为加快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提供有力支撑。
项目资金从哪儿来
交通运输部、水利部等部门近期通报了一批重大工程项目进展。
交通重大工程具有单体投资多、社会影响大、带动作用强的特点,是扩内需、稳增长、促就业的重要领域之一。今年以来,全国交通工程建设高效推进。1至5月,全国完成交通固定资产投资1.2万亿元,其中公路、水运分别完成投资8607亿元和870亿元。此外,1至5月,全国铁路完成固定资产投资2421亿元,同比增长5.9%。
水利部6月30日发布的数据显示,今年1至5月,全国水利基础设施建设进展顺利,在建水利项目3.1万个,水利建设投资达4089.7亿元,继续保持高投资水平。
为给重大项目建设提供充足资金,财政货币政策正协同发力。7月1日,财政部公开了2025年第三季度国债发行有关安排,三季度将共计发行11只超长期特别国债。对比今年4月份财政部披露的发债计划发现,有4只超长期特别国债发行时间有所提前。
财政部部长蓝佛安近日提出,尽早发行和使用超长期特别国债、专项债券等,发挥财政资金引导和带动效应,支持做好“两重”“两新”等工作,推动促消费、扩投资、稳外贸、惠民生等政策早见效、多见效。
6月23日召开的中国人民银行货币政策委员会2025年第二季度例会指出,有效落实好各类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加力支持科技创新、提振消费,做好“两重”“两新”等重点领域的融资支持。
此外,今年4月25日召开的中央政治局会议提出,设立新型政策性金融工具。4月28日,时任国家发改委副主任赵辰昕在新闻发布会上称,力争6月底前下达2025年“两重”建设和中央预算内投资全部项目清单,设立新型政策性金融工具,解决项目建设资本金不足问题。
近期多地陆续开展新型政策性金融工具项目培训。广州市国资委近日召开会议,传达省、市发改部门关于新型政策性金融工具最新政策动向及项目储备谋划有关部署,提出聚焦本轮新型政策性金融工具重点支持领域,摸排挖潜项目资源,统筹谋划新建、在建项目,推动项目实化熟化,切实提高谋划精准度和申报成功率。
2022年,我国创设政策性开发性金融工具支持重大项目建设,三家政策性开发性银行分别设立基础设施投资基金,分两批投放政策性开发性金融工具7400亿元,有力补充了一批交通、能源、水利、市政、产业升级基础设施等领域重大项目的资本金,支持重大项目2700余个。
中信证券首席经济学家明明表示,尽管本轮新型政策性金融工具的初始规模或不及2022年,但其后续存在扩容的可能,有望精准支持基建、科技创新、消费及外贸等领域,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动能。
下半年稳投资如何加力
在外部环境不确定性加大的背景下,近段时间投资增速整体出现回落。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数据显示,1~5月份,全国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191947亿元,同比增长3.7%,增速较前4个月回落0.3个百分点。
分三大领域来看,基建投资同比增长5.6%,比前4个月放缓0.2个百分点;制造业投资同比增长8.5%,放缓0.3个百分点;房地产投资同比下降10.7%,降幅比1~4月扩大0.4个百分点。此外,民间投资增速回落0.2个百分点至0。
但仍不乏结构性亮点。国家统计局投资司首席统计师罗毅飞表示,高技术制造业和高技术服务业投资加快,产业结构向中高端迈进。民间项目投资稳定增长,绿色能源投资加快,大项目投资“压舱石”作用持续发挥。
东方金诚首席宏观分析师王青对第一财经表示,下半年外部环境仍然具有很大的挑战性,还需要基建投资发挥宏观经济“稳定器”作用。伴随项目建设专项债发行规模扩大,以及项目落地速度加快,后期基建投资提速仍是大方向。
广开首席产业研究院院长连平也认为,下半年,超长期特别国债的发行将推动国家级铁路、水利和安全等重点领域基础设施投资规模有效增长;在中央财政转移支付和大规模地方政府化债的资金推动下,地方新基建投资有望扩大建设,各地将适度提前布局数字经济基础设施投资,叠加城中村改造计划和乡村基础设施建设向农村延伸,预计全年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增速有望扩大至6%。
关于下阶段稳投资工作重点,国家发改委党组日前在《学习时报》发文指出,加力扩大有效投资。统筹用好各类政府投资工具。优化中央预算内投资投向领域,抓紧下达中央预算内投资计划,落实好地方政府专项债券投向领域“负面清单”和用作项目资本金范围“正面清单”管理,积极稳妥开展项目“自审自发”试点。支持和鼓励民间投资发展。加力向民间资本推介优质项目。规范实施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新机制。
更大力度激发民间投资活力是下半年稳投资工作的重点之一。第一财经记者从国家发改委搭建的“全国向民间资本推介项目平台”发现,截至7月3日,全国正在向民间资本推介项目11841个、总投资额10.19万亿。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原副主任刘世锦日前公开表示,提振民营经济发展信心,重要的是要加强产权保护,通过完善政策制定程序与执行机制,建立稳定的法治保障环境,保持政策预期的一致性。比如,相关政策的制定与实施要设置缓冲期,给企业预留必要的适应、调整时间。
稳外资方面,商务部新闻发言人何咏前3日在例行新闻发布会上介绍,下半年,将重点办好“投资中国”标志性展会,也就是9月将在福建厦门举办的第二十五届中国国际投资贸易洽谈会;同时还将支持各地在“投资中国”项下举办精准招商活动,全方位展现地方产业特色;继续赴重点国别地区开展投资推介,引入更多高质量外资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