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 上海科技馆 2025-07-04 17:38:13
漫步在校园、公园或小区里,你是不是经常会看到一群人围成一个圈,夹着嗓子发出“咪咪~”“小猫咪~”等石矶娘娘般尖锐的声音?不要怕,这不是什么奇怪的聚会,而是四脚兽驯服人类的现场。
为什么大家一看到小动物,就会忍不住尖着嗓子发出“夹子音”呢?今天,我们就来揭开这背后的秘密。
图源:Pixaby
01、从宝宝语认识“夹子音”
要了解“夹子音”,我们可以从宝宝语入手。不知道你有没有注意过,当人们和婴儿说话时,会不自觉地变声。音调变得异常高亢,语调情绪变得格外夸张,语速放得很慢,发音清晰得像是在给听力测试做示范,语言词汇则是简单得不能再简单了。这种说话方式,早在上世纪就成了科学家们的研究对象,他们给这种语言起了个专业名字——儿向语(Infant-directed speech, IDS)。
图源:摄图网
半个世纪以来,心理学家们对儿向语进行了广泛的研究。他们发现,相比成人间交流时那种复杂且语气平缓的语言,婴儿对儿向语往往表现出更高的兴趣。
儿向语就像一把神奇的钥匙,能轻易地打开婴儿注意力的大门,而且它还是婴儿语言学习的超级导师。想想看,简单的语法结构,放慢的语速,夸张的音调和最有耐心的老师,还有比这更友好的沉浸式语言环境吗?
更重要的是,儿向语还是婴儿和其照护者之间情感交流的超级黏合剂。这种特别的“夹子音”能够传递海量的积极信息,让婴儿和成人之间的互动更加频繁,情感联系也更加紧密。
02、毛孩子也是孩子:面对小动物的“夹子音”
如今,养猫、养狗的家庭越来越多了,这些小动物也成了人们重要的家庭成员,而以它们为对象的“猫/狗向语”也成了近年来科学家们的研究对象。
和小孩子一样,小猫小狗对“夹子音”也是毫无抵抗力。它们会因为听到“夹子音”而瞬间变得活跃起来,用各种萌态可掬的动作回应主人。更令很多铲屎官们开心的是,小猫小狗还会对自己发出的“夹子音”产生更加独特的反应,这种深度的情感链接让人欲罢不能。
图源:摄图网
不仅如此,哪怕不在眼前,隔着监控或屏幕看到这些小动物,可能也会引发屏幕另一端的“宠向语”,这种情况甚至发生在毛孩子并不能直接听到我们声音的情况下。这种反应是因为我们的大脑已经形成了条件反射,当看到毛孩子时,这些视觉线索会习惯性地让“夹子音”脱口而出,即使是远程也难抑制这种情感的表达。
图源:Pixaby
03、“夹子音”的开关是什么?
为什么我们看到小孩和小动物就会自动切换到“夹子音”模式呢?这背后其实是我们大脑对“可爱”事物的天然反应。研究者发现,“可爱”这种特质可以迅速激活我们的全部感官,通过引起快速的全脑活动,直接插队到大脑加工队伍的最前面。
小孩和小动物萌态十足的模样能瞬间激发成人深藏在心底的照顾本能。照顾者们的大脑会对这些需要照顾的信号非常敏感,检测到这些线索后,眶额叶皮层等关键脑区会被激活。这一系列的前意识神经反应会导致照顾者的直觉养育行为,于是,他们会不自觉地共情这些还不会像大人一样说话的小家伙,开始模仿他们的声音和表情,并建立眼神和情感交流。
图源:摄图网
而当看到小家伙们给出积极回应时,比如露出笑容或者做出互动时,照顾者们就像得到了最佳鼓励,他们大脑中产生的多巴胺会让他们会更加卖力地继续说着“夹子音”,维持这种让人愉悦的互动。
04、释放善意的“夹子音”
其实,在生活中,“夹子音”的对象也不局限于小孩子和毛孩子。如果我们仔细观察会发现,对待成年人,我们有时候也会使用“夹子音”。我们在对待喜欢的人时,或者客服在面对顾客时,都会情不自禁地改变自己说话的音调和情绪。
这其实是我们发送亲社会信号的一种方式,研究者发现,从动物社会到人类社会,声音的高低和音调的变化往往与社交意图密切相关。较高的音调通常传递出友好、无害的信息,而较低的音调则可能暗示攻击性或威胁性。例如,许多动物在示弱或表现顺从时会发出更尖细或柔和的叫声,这是一种降低冲突、避免危险的进化策略。
图源:摄图网
这种本能的音调调整,是一种在社交环境中建立信任和亲密感的方式。这也解释了为什么很多人在回忆恋爱初期时,会觉得当时的言语和语调有些“幼稚”甚至“羞耻”。但这种羞耻感的背后,其实是我们大脑和生物本能在努力适应社交需求。这种语调的变化往往不是刻意的,而是由大脑自动完成的,它涉及了大脑中的情感处理区域,如杏仁核和前额叶皮层,它们共同作用帮助我们识别情感线索并调整行为,以实现最优的社交表达。
所以,下次不用再为自己的“夹子音”感到害羞哦~这是一种我们向世界表达善意的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