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 北京青年报 2025-07-09 10:01:06
陕西历史博物馆馆藏唐代三彩载乐骆驼俑
洛阳博物馆藏唐代三彩驯兽纹扁壶
北魏元乂墓壁画
红峪村元至大二年墓墓主人像
现在我们经常可以在门厅、客厅或商业店铺中见到各式寓意招财的摆件,特别是一些具有镇宅辟邪功能的兽首成为很多人的收藏爱好。不过,也有少数人误将镇墓兽当作华尔街金牛购入,以为其具有吉祥寓意而置于案头。
类似的,还有脑洞大开的家居厂商,把任何年代的出土墓葬品,都能凹出家居用品同款来。比如有这样一个“神器”,在淘宝上叫“兵马俑电光球魔球魔灯离子球闪电球静电球辉光球魔法球感应水晶球”……听起来真的很酷炫呢!实用性大一点的,还有各种让人眼花缭乱的台灯,比如仿古摆件打鼓俑台灯、新中式将军俑复古台灯……除了人形俑,还有各类神兽驮灯,如来自镇墓兽的驼灯。当然还有那些色彩斑斓的唐三彩——姿态生动的骆驼俑、雍容华贵的仕女像、造型别致的瓶瓶罐罐……
唐三彩
从黄泉限定款到网红文创
如果你关注一些文创直播间,经常会看到3D打印的唐三彩马正在主播手里疯狂甩卖:“家人们,古法烧制限量款,釉色比故宫藏品还正!”更绝的是文创界的“魔改大赛”:三彩伎乐俑变成多肉花盆,骆驼载乐俑变为车载香薰,三彩女俑变为办公桌上的“卖萌小姐姐”……有趣的背后,很多人不了解的是,唐三彩在古代并非用于日常生活,而是专为王公贵族墓室定制的“VIP陪葬品”。
唐三彩,全名为唐代三彩釉陶器,是盛行于唐代的一种低温釉陶器。因唐三彩最早、最多出土于洛阳,亦有“洛阳唐三彩”之称。古汉语中,三字亦蕴含多之意,故三彩实则寓意多彩。于白色胎体上施以各异色彩,经烧制后呈现丰富多样的艺术风貌。唐三彩并非仅指三色或多色陶瓷,其实它涵盖了单一颜色乃至两种颜色的作品。
色彩斑斓的唐三彩并非瓷器,实际上它是一种低温釉陶器。在唐代以前,陶器装饰主要采用单色釉。即便是在汉代,人们也仅能在同一器物上使用黄色和绿色两种釉彩,未曾有超过两种颜色的釉彩使用。
然而,在唐朝时期,陶瓷技艺取得了显著进步,唐朝人民发明了三彩烧造技术,因此诞生了著名的唐三彩。唐朝民众是如何跨越这一技术难关的呢?
唐三彩的制作工艺复杂且精湛,融合了雕塑、制陶、施釉和窑炉技术。胎土主要使用白色高岭土或浅红色陶土,质地较为细腻但相对疏松。
最为重要的是二次烧制工艺。首先是素烧,成型并阴干后的坯体,先放入窑炉中在约1000-1100℃的较高温度下进行第一次烧制,得到坚硬的白色或淡红色的素胎。这一步至关重要,为后续施釉提供了坚固的基础。随后,在约900℃的温度下进行挂釉的低温烧制。釉料以铅(PbO)作为助熔剂,加入石英等形成基础釉,再加入不同的金属氧化物作为着色剂,铅的熔点低,在烧成过程中釉层极易熔融流动。工匠们巧妙地利用这种流动性,让不同颜色的釉料在高温下相互流淌、浸润、交融,形成自然晕散、斑斓绚丽、变化无穷的独特艺术效果。
由于唐三彩是低温铅釉陶器,胎质疏松,吸水性强,物理强度不高,且铅釉在接触食物时可能析出有毒物质,学术界普遍认为它基本不作为日常生活的实用器皿。
虽然唐三彩中有不少容器造型(盘、碗、罐、壶、瓶等),但考古发现表明,它们绝大多数出土于墓葬,作为冥器,用作陪葬品。唐代厚葬之风盛行,尤其是社会上层和富裕阶层,用唐三彩制作各种陪葬品来象征生前的生活场景和地位,供逝者在另一个世界享用。少数大型、精美的唐三彩被用于寺庙、宫殿等建筑的装饰构件,如脊兽、瓦当、贴面砖等。洛阳龙门石窟曾发现用于装饰石窟的三彩残片,还有少数的唐三彩可能用于陈设或宗教供器。
不过,随着现代制作工艺的不断发展与进步,如今已经能够有效降低铅釉中铅元素的溶出风险,有些直接把铅釉换成了无铅环保漆。因此,若现代人出于欣赏喜好,将现代工艺制作的唐三彩仿品置于家中,或许也并无不可。
星空顶
从墓顶标配到浪漫代言
现代人的浪漫星空房、星空顶、天花板星空投影灯……其实也是古人同款,而且还是古人豪华墓室的墓顶标配。
自古以来,灿烂的星空一直深受人们关注。出土的古墓葬中,经常会有一些星象图,以壁画的形式绘制于墓室的顶部和四壁。一个是埋藏在地下的古代墓葬,另一个是我们头顶咫尺之距却触摸不到的宇宙,它们是如何相遇的呢?
20世纪80年代,在西安交通大学附属小学内考古人员发现了一座西汉晚期的砖室墓,墓室内壁绘满了彩色的壁画,年代距今约2000多年。考古工作者不仅被这座墓葬的精美所震撼,还为古人高超的绘画技艺所折服,特别是那幅绘制在墓室顶部和上壁的天文星图。
在星图的中央,南侧绘制了一轮朱红色的太阳,中间还有一只飞翔的乌鸦,北侧画了一轮白色的月亮,中间是一只捣药的蟾蜍和一只兔子,它们周围还绘了仙鹤和祥云进行点缀。在环绕墓顶的一圈环带内,绘有代表中国传统二十八星宿的星点80余颗,星点间用墨线连接,以表示成组的星座。此外,星座间还绘有龙、鹤、仙人、牛、兔等形象。这个星图是目前考古发现最早的墓室天象图。
实际上,真正在墓室中绘制传统意义上的星图,出现在汉代。从两汉时期开始,墓葬结构和形制发生转变,出现了横向的砖室墓,空间增大,并且有了券顶,这大大促进了墓葬壁画艺术的发展,而壁画是绘制星图最好的载体之一。另一方面,在科技不发达的古代,人们笃信死后灵魂不灭,能够升入天上的仙界,因此古人在墓室中布置他们心目中死后到达的天上世界,而天上的星宿是最直接的展示。孟津县朝阳镇发掘的北魏元乂壁画墓,其墓顶绘制了大型星象图,绘有星辰300多颗,星辰用线相连,银河纵贯全图。
唐代是我国壁画墓最盛行的时代之一,因此也出土了很多绘有星图的墓葬,如唐代章怀太子墓等。墓葬后室顶部有贴金的日、月与星辰,西壁的月亮和大部分星辰的贴金被盗墓人刮去。东壁太阳和星辰的贴金仍保留。这幅星空图以散乱的星点、星河为主,星点间没有连线,也看不出明显的星官组合,只是追求展示星空的视觉效果,并不具有科学意义。
唐代墓葬中的星图大多与章怀太子墓类似,以散点的星空和银河为主,无法辨识具体星座,是对古代星图的简化,示意性地展示他们心中的宇宙和向往的天界。
床头合影
从开芳宴到秀恩爱
卧室里挂婚纱照是很多家庭的习惯,但很多人不了解的是,两人端坐在桌前的拍照姿势正好是古代开芳宴的固有姿势。
开芳宴,是宋元时期墓葬装饰(以壁画和砖雕为主)中常见的题材,位置通常在墓室的后壁,对着棺床。开芳宴的形式相对较为固定——夫妻二人分别坐在椅子上,若是夫妻对坐,桌子便摆在夫妻之间;若是夫妻并坐,则二人前面设置一桌。桌上放置注壶、温碗和盛有瓜果食物的杯、碗,室内帐幔卷帘、屏风桌椅、盘盏箱柜一应俱全。夫妻二人一边宴饮,一边观赏散乐或杂剧演出,侍者则立于左右听候吩咐。乐舞、备茶、备馔、侍洗、庖厨等日常家居生活的画面浑然一体,一派其乐融融、富足安适的温馨幸福景象。
开芳宴一词,最早见于典籍记载的,似为初唐诗人卢照邻的一首五言律诗《十五夜观灯》:“锦里开芳宴,兰缸艳早年。”该诗描写了唐代上元节宴会观灯的场景,并提到了开芳宴,但没有对具体场景进行详细描述,所以无法获知唐代有关开芳宴的具体信息。
宋人罗晔的《醉翁谈录》书中对夫妻在“厅中对坐会宴,观厅前歌舞”的场景称之为开芳宴,并进一步指出这是“表夫妻相爱”的一种方式。从罗晔的书中,我们可以知道“开芳宴”要具备两个要素:一是夫妻对坐宴饮,二是要有歌舞表演。
出土于河南许昌禹州白沙宋墓第一号墓前室西壁壁画开芳宴图,生动再现了墓主赵大翁与妻子共赴开芳宴的场景:夫妻对坐,烛光摇曳,飨宴观舞,温馨恩爱。桌上摆放的酒注子与注碗是极具宋代特色的经典酒具。
开芳宴象征墓主夫妇永恒恩爱与家庭和睦,体现理学伦理下“夫妇为家之本”的理想模式,与庖厨图、孝子故事图组合,构建“死后如生”的宅院化墓室空间。
如果某天你惊讶于自家装饰竟与古墓“撞款”,其实无需多想。无论是唐三彩的陪葬属性、星空顶的宇宙象征,还是夫妻画像的墓葬布局,都源于特定的历史文化背景。今天的家居生活,我们不必刻意避讳这些元素。但是在不迷信的同时,了解这些古代传统文化背后的含义及其演变,也是有意义的。
文/本报记者陈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