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 科普中国创作培育计划 2025-07-11 14:29:40
图虫创意
2025年,人类重月球的步伐明显加快。中国、美国、欧洲都加快了登月的步伐。尽管路径各异,但方向一致——在月球上建立人类第一个可持续的地外基地。但在热火朝天的登月计划背后,一个现实又棘手的问题始终绕不开:月球上的电,哪里来?
你肯定会说,太阳能!
没错,月球上没有大气遮挡,阳光直射;尤其在月球南极的“永照区”,每年约有80%的时间都能获得阳光照射。太阳能无疑是最现实也最可持续的选择。
但传统的太阳能电池,真的不适合“登月”。因为它们不仅贵、重还很“脆弱”。
目前将1公斤物资送上月球要花上百万美元,传统电池板又大又重,还得加一层厚玻璃封装以抵御辐射和微流星体撞击,运输成本飙升。贵就贵点吧,但最大的问题是:即使把传统太阳能电池送到月球上,也不经用。月球昼夜温差高达300°C,而且没有大气保护,宇宙射线、太阳风暴说来就来。这些环境因素能让电池材料迅速老化。如果这些问题无法解决,月球能源系统将长期依赖地面运输与补给,难以实现真正的独立与可持续运行。
为破解这一难题,科学家们换了个思路:既然带不上去,不如在月球上“自己造”太阳能电池。
2025年,德国波茨坦大学和柏林工业大学的团队在《Device》杂志上发表了一项突破性成果,利用模拟月壤制成半透明“月球玻璃”,并涂覆高效卤素钙钛矿材料,成功制备出可在月球就地生产的太阳能电池。这项成果为构建月球自给自足的能源系统开辟了新路径。
那么,这项突破的核心材料——“月球玻璃”,究竟是什么?”
月球表面覆盖着由微流星撞击和太阳风形成的粉末状月壤,富含氧化硅、氧化铝和氧化钙,正是地球上制造玻璃的主要成分。研究团队选用成分与真实月壤几乎一样的模拟物,在1550°C下熔融3小时后缓慢冷却,成功制备出半透明的“月球玻璃”。
这种玻璃厚2mm时透光率达44%,减至1mm可达65%,虽不及地球高纯玻璃,但足以作为坚固且透光的太阳能电池基底。更关键的是,它具备抗辐射能力,不会因宇宙射线而变黄而影响太阳能电池的效率。这得益于其中天然的铁杂质,能在月球严酷环境下长期稳定工作。
有了这块“天生适应太空”的月球玻璃,研究人员开始打造真正可在月球使用的太阳能电池。
研究团队选用性能优异的卤素钙钛矿作为发电核心,曾在地球实验中达到23%的光电转换效率。为提升电荷传导效率,他们在月玻璃表面依次沉积了150nm厚的导电膜(ITO)和一层有机界面材料 MeO-2PACz,优化电荷提取并减少能量损耗。这种多层结构为稳定高效的月球电池打下了基础。
为验证“月球玻璃”的性能,研究人员将其与常用的地球玻璃进行了对比。
显微镜观察显示,月玻璃上的钙钛矿晶粒大小约31nm,与地球玻璃上的41nm非常接近,晶体分布均匀、无明显缺陷,而且材料结构同样稳定,证明其完全可胜任电池基底。而且光致发光量子效率(PLQY)测试显示,月玻璃电池的PLQY达2.13%,远高于地球玻璃的1.46%,证明“月球玻璃”电荷传输更顺畅,发电效率更高。
这些对比结果证明,月壤制成的玻璃不仅能透光,还能作为高性能太阳能电池基底,标志着“在月球制造电力”迈出关键一步。
为评估“月壤玻璃+钙钛矿”太阳能电池的实用性,研究团队对其性能与稳定性进行了全面测试。
他们设计了三种结构电池进行对比:第一种使用不透明铜电极,效率为8.5%;第二种采用薄金属电极,效率提升至9.4%;第三种使用透明导电膜,效率最高达12.3%,甚至略高于地球玻璃基底的12.1%。
在辐射测试中,月壤玻璃电池在模拟10年月球辐射后效率仅下降0.4%,远优于地球玻璃电池的88%保持率。研究认为,这得益于月玻璃中天然铁元素的抗辐射作用。此外,电池还经受住了模拟月球日夜温差(+120°C至-170°C)的热循环测试,未出现裂纹或性能衰减,展现出优异的热稳定性。
在轻量化方面,钙钛矿电池同样展现出巨大的优势。1公斤钙钛矿材料可制备约400平方米电池,功率密度达22瓦/克,是传统硅电池的几十倍,适合火箭运输和月面快速部署。
这项研究不仅验证了“月壤+钙钛矿”电池的发电能力,更证明其在月球极端环境下具备长期稳定运行的潜力,是“在月球制造、在月球使用”能源系统的重要一步。
那月球上没有高温炉,怎么造“月玻璃”和太阳能电池呢?
研究团队提出了一个叫“月面就地制造系统(ISRU)”的想法。不用搬设备上月球,而是直接用阳光来加热玻璃。他们设想用类似放大镜的菲涅尔透镜或抛物面镜,把阳光聚焦,把月壤加热到超过1500°C,直接熔成玻璃,全程不需要高压或复杂环境。这套系统大约3吨重,可移动,还能连续造电池。只需从地球带少量有机材料和电极,其余原料全靠月壤。在现有技术下,部署成功后每天可产几十平方米太阳能板,为未来的月球基地、科研站甚至工厂源源不断供电。
这一技术离真正在月球上实施还有多远?应用前景如何?
这项“把月壤变成太阳能板”的技术最大优势在于就地取材,能大幅降低运输成本,且月壤电池强度高、抗辐射,适合月球环境。但目前仍处于实验室阶段,距离真正应用还有不少挑战,如设备复杂、部分材料需地球供给、月壤成分不稳定等。乐观估计,至少还需5到10年技术积累和试验。
尽管如此,这项研究意义重大,不仅融合了材料、能源和航天技术,更为未来星球能源系统提供了低成本、高效率的新思路,是迈向太空可持续发展的关键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