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 中国农村科技 2025-07-15 10:50:53
全国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专家指导组组长杨文钰教授(中)正在田中进行技术指导
《诗经》有云:中原有菽,庶民采之。这里的菽指代大豆。中国是大豆的起源中心,种植历史悠久,几千年来,一直是世界大豆生产第一大国。1996年之后,中国从大豆净出口国转为净进口国,进口量逐年增加,对外依赖度曾达83%。2024年国产大豆产量仅为2065万吨,进口量高达1.05亿吨,大豆产业链供应链安全风险巨大。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作为新型的种植方式,立足我国人均耕地资源有限的基本国情,顺应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发展理念,集品种、机具、技术创新于一体,实现在玉米产量不减的前提下,每亩可增收100公斤的大豆,目前已在全国大面积应用推广。在当前国际政治和经济形势复杂多变的背景下,稳步推进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对于缓解玉米大豆争地矛盾,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提高农民收入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为了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和中央一号文件要求,自2022年开始,农业农村部组织开展了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大面积示范推广,经过三年的大面积示范推广,农民接受程度逐步提高,技术模式熟化、本地化逐渐加深,多数地区实现“玉米基本不减、多收一季豆”的目标。
种植面积稳步扩大。2022年从最初的16个省份示范,到2023年、2024年又先后增加湖北、青海,三年在全国西南、西北、黄淮海及长江中下游地区累计推广种植面积超过5500万亩,通过各方共同努力,实际分别完成1516万亩、2016万亩、2033万亩,年增加大豆面积1000万亩左右。另外,在各地示范带动下,一些农户积极响应,主动尝试,在没有中央财政补贴的情况下主动采纳接受这一种植模式,技术到位率较高。比如,吉林省并未纳入补贴范围,但蛟河市2022年种植面积8000亩,2023年增加到1.2万亩,2024年扩大到1.8万亩。
单位面积产量不断提高。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生产方式下,2022年平均亩产大豆79公斤、玉米448公斤,2024年平均亩产大豆85.7公斤、玉米480.1公斤。从示范效果看,“玉米基本不减、增收一季豆”目标的比例,2022年不到70%、2023年在80%左右,2024年提高到87%,年增加大豆供给量150万吨以上,为稳粮增豆发挥了作用。三年中,玉米产量均超过全国净作玉米平均单产,大豆产量不断接近全国净作水平,且提升幅度高于净作。各区域高产典型不断突破,其中45个入选大户玉米平均亩产594.3公斤,大豆亩产149.0公斤。根据《全国农技中心关于印发2024年大豆油菜大面积高产典型案例的通知》,四川省遂宁市安居区石洞镇双祠堂村大豆213.8公斤/亩、玉米655.4公斤/亩,山东省淄博市临淄区敬仲镇李家东村大豆163.0公斤/亩、玉米607.3公斤/亩,吉林省吉林市龙潭区江北乡大豆102.1公斤/亩、玉米610.6公斤/亩。
经济生态效益双重优势。大样本调查分析显示,各区域平均较净作玉米亩增收205元,其中黄淮海地区比净作玉米增加收入490元;多年试验结果显示,温室气体排放减少17.5%,固碳增加12.8%,净生态效益增加76.4%;多年田间试验结果表明,大豆的固氮作用和轮作效应使土壤有机质含量提升19.8%,根瘤固氮量增加9.24%,温室气体排放减少17.5%,固碳增加12.8%,净生态效益增加76.4%。通过充分发挥生物多样性优势,该技术有效减少了病虫害发生率,农药施用量降低25%,形成了“一田双收、稳粮增豆,一种多效、用养结合,一机多用、低碳高效”的综合效益。
技术到位率逐年提高。在大面积推广的过程中,创新探索出“政府引导+政策补贴+专家指导+主体实施+样板带动”的新机制,共进行了5000余人次专家、10万余人次农业技术人员田间指导,10次部级、78次省级大培训,参与培训人次高达500多万,基本实现承担主体全覆盖。编印技术手册1本、技术挂图7套,在全国范围内累计印发50多万套,录制技术短视频100余条。通过各方努力,由2022年技术原理理解不够,关键技术到位率偏低,到2023年核心技术基本掌握,除草、化控等配套技术部分到位,再到2024年核心技术和配套技术已被不少种植户掌握,为进一步大面积推广应用和更高质量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
经济效益是衡量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推广优势的重要指标,也是决定农户在实际生产中自觉选用该模式的最大驱动力;生态效益是决定我国粮食生产绿色可持续发展的长久之计。随着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方式的大面积推广,农户掌握该种植方式的技术水平得到不断提升,在技术熟化的过程中差距不断缩小,单产水平将会越来越高,和种植面积将会越来越大。
推广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的未来前景主要体现在提升单产和扩大种植面积两个方面。增产方面,即对全国现有2000万亩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田,通过提高技术到位率来提升单产,第一步由现有大豆亩产水平85公斤提高至100公斤,可年生产大豆200万吨;第二步大豆亩产提高至130公斤,可年生产大豆260万吨。扩面方面,随着技术的不断熟化和增产增收效果的不断提高,将有更大范围和更多农户采用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方式,扩面潜力巨大。西南地区按照净作玉米的50%、黄淮海按照50%、西北地区按照20%、东北地区按照20%推广应用,潜力面积2.14亿亩,大豆单产100公斤,可年生产大豆近2150万吨,其中西南丘陵山地玉米区400万吨、黄淮海平原夏播玉米区1228万吨、西北灌溉玉米区69万吨、东北春玉米区450万吨。我国玉米种植面积6.7亿亩,总产量2.9492亿吨,单产439.45公斤。如果把6.7亿亩土地全部采用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的方式,按照大豆亩产100公斤目标产量计算,我国大豆自给率将达到69.80%,为解决大豆短缺提供了可行路径。
甘肃省凉州区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田。 作物长势良好
三年的推广应用表明,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同时存在强耐阴大豆品种不足、技术环节多、作业机械效率和智能化程度不高等技术问题以及培训和示范样板偏少,技术到位率有待提高,为此提出以下发展对策。
瞄准短板集中攻关。一是加强耐阴大豆种质创制与品种选育。建议加强地方育种研究,联合科研院校与种业企业,聚焦区域生态特征,定向培育兼具抗倒性与高产性的突破性优质品种。特别是针对带状复合种植方式下的大豆生长环境,着重研发株型紧凑、有限结荚习性的耐阴抗倒型品种。同时,建立品种展示示范田,让农户直观了解不同品种的特性,引导农户选择适合本地种植的抗倒伏品种。二是智能化、高效率配套农机具研发。针对日常生产中存在的播种不匀、施肥不足导致的密肥协调等重点问题,政府和农业部门应鼓励机械制造企业按照技术规范参数研发和推广适配性强、操作简便的播种、植保和收获设备,重点推广可调节播种量和播种深度的专用播种机,并且可计算播种密度和下肥数量,以减少漏播和重播现象,确保作物出苗整齐度和生长一致性。另外,通过政策补贴和农机社会化服务等方式,降低农户购机成本,激发规模农业经营主体对专用机械设备的采购与使用积极性。三是一体化化控技术、水肥药一体化轻简技术研究。着力开发两种作物通用的控旺药剂或控旺手段,探索玉米关键时期追肥新路子,简化管理流程,降低生产成本。
加强学术技术交流。一是相关学会设立带状复合种植研究学术分支机构,定期组织相关研究人员开展学术交流,精准聚焦种植密度、单株养分供应、病虫草害防控等关键问题,集中展示重点领域的突破性技术,促进知识共享,为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高质量发展奠定坚实的理论和技术基础。二是承担相关研究项目的科研单位组织项目间、课题间的学术交流和田间观摩。各科研团队需构建系统化交流体系,定期组织跨项目成果展示会,共享创新技术。同时,建立田间示范基地,定期开展观摩活动,展示不同种植模式下的作物长势,现场讲解技术要点。在交流过程中,科研单位充分发挥专业优势,提供理论支持。地方农业部门做好组织协调工作,确保技术传播的广泛性;种植大户则结合自身实践经验,反馈实际问题,共同探索解决方案,从而全方位提升科研成果转化的效率与质量,推动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技术的持续进步与广泛应用。
抓实抓牢技术培训。一是自学、培训和指导三结合,对基层干部、农技人员和种植主体广泛开展培训,建立系统化、多层次的技术培训体系。政府和农业部门应联合高校、科研机构和农业技术推广站,定期开展针对性强的相关技术培训,内容涵盖品种选择、播种密度、施肥管理和病虫害防治等关键环节,根据当地自然条件、机械情况和种植习惯,制订差异化的技术培训计划,以满足不同地区农户的实际需求。二是充分利用现代信息网络平台,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培训方式,扩大培训覆盖面,确保农户能够随时随地获取最新的种植技术和管理知识。三是聚焦重要农时和关键环节,深入田间地头,开展巡回指导服务,主要包括在播种、玉米追肥、大豆控旺等重要时期,确保种植密度和单株养分供应,为增产增收打下坚实基础。
加强示范样板建设。一是专家带头“揭榜挂帅”,技术人员分区包片全程服务,深入田间地头,开展面对面一线技术指导,及时解决农户在实际操作中遇到的问题,做到关键环节蹲点指导,确保技术不走样不变形。二是各地可通过建立高产示范基地、不同行比配置代表性示范田,组织现场观摩学习活动,收获前开展测产验收,树立正反典型,现身说法,组织农户对比观摩,让农户直观了解技术到位之后的实际应用效果。三是选拔种植经验丰富、效益突出的农户作为技术示范户,发挥其带动作用,形成以点带面的推广效应,全面提升农户对带状复合种植模式的理解和操作规范性。四是技术补贴向种得好的区域和种植大户倾斜集中。可尝试对技术补贴设置相关指标,真正发挥以补贴促进农户积极学习、规范种植的激励引导作用,大幅提高技术到位率,真正实现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高质量发展。
作者:邓林涛 杨文钰
西吴壁遗址2022—2024年仰韶文化遗存发掘资料公布
第35届香港书展开幕 “饮食文化·未来生活”主题引领阅读潮流
多地最高地表温度超70℃,热到烫脚!夏季空调开几度更健康?
它是“平价”滋补品!让你血脂、血压都受益,这样吃还对血糖有好处
总量增长、质量提升、变量可控 从数据透视拓展外贸增长新空间“底气”
抗战英雄浩气长存丨狼牙山五壮士·悬崖之上的纵身一跃
亚洲杯中国女篮两连胜 宫鲁鸣:内线“双塔”实力尚未完全展现
好city|网友盼提升“家门口”幸福感 广西梧州:努力提升城市宜居水平
文旅市场“热”力全开成为带动消费重要引擎 “文旅+”释放强劲动能
“15分钟纳凉圈”、爱心驿站、错峰作业 各地多举措为户外工作者送清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