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 实验动物,人类健康的朋友 2025-07-15 12:47:29
猴脑启明:脑机接口(BCI)技术背后的动物英雄
“第三只眼”:点亮人工视觉
2025年6月13日,埃隆·马斯克(Elon Musk)旗下的神经科技公司Neuralink公布了一项震撼神经科学界的成果:一只植入“盲视”(Blindsight)设备的猴子,成功感知到了物理世界中不存在的视觉线索。工程师Joseph O'Doherty在会上展示的数据令人振奋:在超过三分之二的测试时间里,这只视觉皮层被植入设备的猴子,能准确地将目光转向研究人员试图在其大脑中“创造”的视觉目标。这意味着,通过直接刺激大脑视觉皮层,科学家成功绕开了眼睛和视神经等传统视觉通路,在大脑中直接“点亮”了人工视觉。
双线并进:解码运动与重建视觉
在探索视觉重建的同时,Neuralink在运动控制领域也取得了瞩目成就,形成了一种双管齐下的研发策略——同时瞄准人类中枢神经系统的两大核心功能:感觉输入与运动输出。
早在2021年,该公司就展示了猕猴“佩吉”(Pager)仅凭意念操控经典电子游戏《乓》(Pong)的能力。该实验通过记录佩吉大脑运动皮层的神经信号,并将其解码为控制游戏挡板的指令,生动展现了脑机接口((Brain-Computer Interface,BCI))在解码运动意图方面的潜力。
这些在非人灵长类动物身上取得的突破,为Neuralink的人体试验铺平了道路。
“佩吉”(Pager)用意念玩电子乒乓球游戏 | 图源:Neuralink
基石之上:公共资助与学术先驱的漫长耕耘
尽管Neuralink等公司近期吸引了大量关注,但BCI技术的辉煌绝非硅谷初创企业的一朝之功。它矗立在数十年由公共资金滋养、在大学实验室中依托非人灵长类动物(NHPs,主要是猴子)模型稳步攀登的科学阶梯之上。BCI的故事始于猴子,并由它们一步步推向高峰。
1969:意念控制的诞生
华盛顿大学的埃伯哈德·费茨((Eberhard Fetz))教授完成了BCI领域的奠基性实验。通过在猴子运动皮层植入单根电极并连接到示波器,并训练它通过改变脑电波移动示波器指针来换取食物奖励。这项看似简单的实验却开创性地确立了BCI技术的核心范式:大脑信号→机器解码→反馈强化。当猴子学会通过改变神经元放电频率来移动屏幕指针以获取奖励时,一个全新的研究领域就此诞生。
2002:身体延伸的革命
杜克大学米格尔·尼科莱利斯(Miguel Nicolelis)团队的突破性研究将BCI技术推向新高度。研究人员在恒河猴脑部植入包含320个电极的阵列系统,观察到猴子能够将机械臂完全"同化"为自身身体的一部分。这一发现不仅揭示了大脑惊人的神经可塑性,更证明了外部设备可以成为身体的自然延伸。当猴子无需实际移动手臂就能精准操控机械臂时,为瘫痪患者的功能重建带来了希望曙光。
尼科莱利斯团队实验装置示意图。从多个皮层区域同步记录神经元群体的细胞外电活动信号,随后驱动机械臂执行抓握动作。| 图源:The American Physiological Society
2023:介入术式的飞跃
2023年5月南开大学段峰教授团队成功完成全球首例介入式脑机接口非人灵长类动物试验。试验中,科研人员通过介入手术将介入脑电传感器贴附在猴脑血管壁上,无需开颅手术即可采集到颅内脑电信号,相较于传统侵入式和非侵入式脑机接口,兼顾了安全性、识别稳定性。此次猴试验,不仅成功采集并识别到非人灵长类动物介入式脑电信号,还实现了动物对机械臂的主动控制,实现了介入式脑电信号从被动采集到主动控制的技术飞跃,突破了血管内脑电信号采集、介入式脑电信号识别等核心技术。
猴子通过“意念”吃到食物 | 图源:南京大学
为何是猴子?不可替代的科研伙伴
纵观BCI发展史,一个核心问题反复浮现:“为什么总是选择猴子来做试验?” 这一选择并非偶然,而是源于科学研究的内在需求。
非人灵长类动物之所以成为BCI研究的黄金标准,根本在于其与人类在脑结构、生理机能、遗传学和发育过程上存在深刻相似性。研究表明,人类大脑在很大程度上是灵长类大脑的“扩展版”。对BCI至关重要的脑区(如运动皮层、视觉皮层),在猕猴与人类间表现出高度的结构和功能同源性。
除却结构相似性,非人灵长类动物还具备执行复杂认知与运动任务的能力(如精密的手眼协调)。这种高阶行为能力对于测试先进BCI系统具有不可替代性。尤为关键的是,其与人类高度相似的手部精细运动控制能力,为开发高精度动作解码算法提供了不可或缺的研究基础。
最重要的是,在将此类侵入性技术应用于人类患者之前,非人灵长类动物研究是评估其安全性和有效性的不可或缺的临床前步骤。这是所有先驱实验室都需要遵循的科学路径。
幼年猕猴 | 图源:国家非人灵长类实验动物资源库
因此,BCI研究的目标越宏大——无论是重建视觉、解码语言还是恢复灵巧运动——对非人灵长类动物模型的依赖就越不可避免。这种科学必然性,直接催生了一个根本性的伦理悖论:恰恰是使非人灵长类动物在科学上无可替代的与人类的相近性,构成了从道德上反对将其用于侵入性研究的核心依据。因为与我们相似,意味着它们也可能以相似的方式感受痛苦与不适。
未来之路:科技突破与伦理共担
从猴子脑中延伸出的电极,正编织着人类重见光明、重获行动自由的神经网络。
BCI技术正加速从实验室迈向临床应用,为无数患者带来新生的希望。当我们展望思维操控万物、意识拓展疆界的未来图景时,不应忘却那些在实验室里为人类福祉做出牺牲的“毛茸茸的先驱者”。它们的大脑是解锁人类意识奥秘的钥匙,它们的付出铸就了技术的飞跃。
未来的征途,要求我们秉持最严谨的科学态度与最审慎的伦理考量。在追求科技突破的同时,我们肩负着尊重生命、善待这些特殊贡献者,并最终将技术用于造福所有生命的重大责任。猴子们叩开的这扇脑机接口之门,通往的不仅是技术奇点,更是对人类智慧深度与伦理高度的严峻考验。
西吴壁遗址2022—2024年仰韶文化遗存发掘资料公布
第35届香港书展开幕 “饮食文化·未来生活”主题引领阅读潮流
多地最高地表温度超70℃,热到烫脚!夏季空调开几度更健康?
它是“平价”滋补品!让你血脂、血压都受益,这样吃还对血糖有好处
总量增长、质量提升、变量可控 从数据透视拓展外贸增长新空间“底气”
抗战英雄浩气长存丨狼牙山五壮士·悬崖之上的纵身一跃
亚洲杯中国女篮两连胜 宫鲁鸣:内线“双塔”实力尚未完全展现
好city|网友盼提升“家门口”幸福感 广西梧州:努力提升城市宜居水平
文旅市场“热”力全开成为带动消费重要引擎 “文旅+”释放强劲动能
“15分钟纳凉圈”、爱心驿站、错峰作业 各地多举措为户外工作者送清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