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 农视网 2025-07-22 09:27:13
“发电量抵得上三个三峡”,这样的表述足以让人直观感受到这项工程的磅礴体量。7月19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李强在西藏林芝宣布,雅鲁藏布江下游水电工程正式开工。这个被称作“世纪工程”的超级项目,不仅是我国能源安全的重要拼图,更以“再造三个三峡”的雄心,为全球清洁能源开发与生态保护平衡提供了中国方案。
追溯这项工程的脉络,更能体会其“厚积薄发”的分量。早在2021年“十四五”规划纲要中,“实施雅鲁藏布江下游水电开发”便被郑重写入国家战略;2024年,中央文件进一步明确“加快西南水电基地建设”,同年12月工程获国务院批复;2025年,它被列为国家重大投资项目并正式启动建设。从顶层设计到落地开工,每一步都紧扣着国家能源安全与“双碳”目标的深层考量。
工程的“先天禀赋”同样令人惊叹。雅鲁藏布江发源于青藏高原西南部,流经喜马拉雅山脉北麓时,在西藏墨脱境内画出一个180度的“马蹄形”大拐弯——这段江水50公里直线距离内,垂直落差超2000米,相当于从近千层高楼顶端直坠地面,水力资源密度之高全球罕见。正是这“水急滩险”的自然馈赠,让这里成为世界水电开发的“黄金走廊”。
与三峡工程相比,雅江下游水电开发的难度堪称“几何级跃升”。3000米以上的高海拔环境,让混凝土凝固速度变慢、大型设备运输受阻;复杂的地质构造中,活跃的断裂带与冻土层对隧洞施工提出极限挑战;而“截弯取直、隧洞引水”的开发方式,更需要在世界屋脊上打通数条“地下长龙”,将原本绕山的江水“拉直”发电。这意味着5座梯级电站的总装机容量将达6000万至7000万千瓦,是三峡2250万千瓦总装机的近3倍。
这样的“超级工程”,绝非简单的“规模叠加”。业内专家透露,从超大型水轮机组研发到高海拔隧洞通风技术,从高原生态修复到巨型工程材料创新,每一个环节都需要突破现有技术边界。正如李强总理在工程现场强调的,“要积极应用先进技术、装备、工艺、材料等,为高质量建设提供有力支撑,并引领相关领域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这既是对工程建设的硬要求,更是对中国高端装备制造与工程技术的“压力测试”。
工程的“硬核”之外,更藏着温暖的民生。首先是“绿色账”:业内预估,电站建成后年发电量将达3000亿千瓦时,相当于每年替代9000万吨标准煤,可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约2.43亿吨(按每万吨标煤排放2.7万吨CO₂计算)。这对我国“双碳”目标的实现,无疑是关键一跃。
其次是“发展账”。墨脱曾是全国最后一个通公路的县,因其险峻地形,长期面临发展瓶颈。而工程所需的巨型机组运输、海量建材转运,将倒逼当地构建起高等级交通网络。从公路升级到铁路延伸,从物流枢纽到产业配套,这条“电力天路”必将成为撬动雪域高原乡村振兴的“杠杆”。
更关键的是“民生账”。有测算显示,超万亿元的投资将直接或间接带动数百万人就业。李强总理特别强调:“要把推进工程建设和促进当地群众就业增收更好结合起来。”工程建设不仅不能损害百姓利益,还得让群众从中受益。这种“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的理念,贯穿于工程规划的全过程。无论是移民安置中优先保障群众权益,还是在施工建设中优先吸纳本地劳动力,都在诠释一个朴素真理:高质量发展的最终指向,是人民的幸福。
站在人类文明的高度审视,雅江下游水电开发是一次“向自然借力”的智慧实践。它既非盲目征服自然的“蛮干”,也不是因噎废食的“退缩”,而是在尊重自然规律的前提下,用科技手段将水能资源转化为发展动能。正如工程论证数十年的坚持所传递的:只有在技术可行、生态可控、民生受益的三重底线之上,才能让“江水奔涌”真正转化为“发展动能”。
从长江三峡到雅鲁藏布江,从“西电东送”到“双碳”目标,中国的水电开发始终遵循着一条清晰的主线: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以生态为底线的开发原则,以创新为引擎的前进动力。当巨型水轮机在水下旋转,当清洁电能沿着特高压线路奔向东部,我们看到的不仅是“三个三峡”的能源壮举,更是一个文明古国在现代化进程中对“人、自然、发展”关系的深刻思考。
此刻,林芝的阳光正洒在雅鲁藏布江的波光上。江水依旧奔涌向前,而这项“世纪工程”的启动,已经在雪域高原写下高质量发展的生动注脚。它不仅要点亮千万盏灯火,更要照见“中国式现代化”的绿色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