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 新华网 2025-07-28 14:05:56
新华社银川7月28日电(记者马思嘉、艾福梅)在位于中国西北的宁夏贺兰山中部银川段的洪积扇戈壁滩上,36岁的徐小龙和伙伴们头顶烈日、深一脚浅一脚地踩着荒草碎石,仔细在石头上寻找着岩画。
“快看,这块石头上有个动物图案!”发现岩画后,这支银川市贺兰山岩画管理处的普查小组随即拍照、定位记录,后期进行数字化存档。徐小龙说,这次田野调查工作自2020年启动,是对2000年至2003年普查工作结果的复查,将持续至2025年底。
“这次复查,不仅是为了核查此前发现的岩画的保存状况,还发现补录了一些新岩画。我们对它们全部做了精准定位记录,为后续数字化存档保护工作奠定基础。”他说。
在绵延250公里的贺兰山上,分布着2万余幅远古先民们用石器、金属器或矿物质颜料创作的岩画,题材涉及人面像、动物、植物、手印、符号等上百种自然物象图案,以及远古先民放牧、狩猎、祭祀、战争等生活场景。在贺兰山东麓中段贺兰口的贺兰山岩画遗址公园,岩画最为集中——在近6000幅岩画中,人面像多达700余幅,是世界岩画分布人面像所占比例最大的岩画点之一。
据银川市贺兰山岩画管理处副主任张建国介绍,贺兰山岩画距今约1万年到3000年,是不同时期不同人群创作的,见证了古代先民从狩猎游牧到农耕圈养的发展过程,反映了古人的信仰体系、生活方式、科学技术等多方面,见证了不同人群的交流融合,有巨大的文史艺术价值。
穿梭在贺兰山岩画遗址公园,两侧岩壁大量复杂神秘的人面、手印等图案令人惊叹。张建国在一处有一大一小两个手印的组合岩画前停了下来,向记者介绍说,这或许是一强一弱两个部落定下的契约。
“这里的手印就代表‘我’,一大一小分别代表‘我’和‘你’,刻制在石壁上表示某种约定生效,颇有我们‘击掌盟誓’的意味。在指纹识别技术出现前,中国自古以来就有在地契、合同等文件上按手印的传统,这是一种文化的传承和延续。”张建国说。
贺兰山岩画遗址公园内,岩画刻痕最深可达1.5厘米,且这是经过千万年风雨侵蚀后留下的深度。“这里的岩石硬度很高,我们做过实验,三个人刻一整天只能刻出微不可见的痕迹。所以我们推测,这些岩画是由当时的部落首领或巫师画出图形,由许多人反反复复共同刻画的——这是他们表达信仰的方式。”张建国说。
由于长期暴露在野外,贺兰山部分岩画保存状况较差,一些刻痕已在风化中变浅甚至消失。此外,贺兰山岩画处于冰川作用层,易出现裂隙、空鼓,经雨水冻融后可能崩开、剥离,保护工作刻不容缓。
1996年,贺兰山岩画被国务院公布为第四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从此拉开岩画保护工作序幕。2002年,银川市贺兰山岩画管理处(后称“管理处”)成立,2003年又颁布《银川市贺兰山岩画保护条例》——这是中国最早关于岩画保护的条例。
张建国见证并参与了贺兰山岩画保护工作全过程——持续多年野外调查摸清资源底数;修筑堤坝防止洪水破坏岩画;安装围栏、监控等保护设施,并设置提醒标识,让游客意识到岩画的价值;制定保护规划,以平衡旅游发展与文物保护的矛盾……
系列举措基本杜绝了人为因素对岩画的破坏,但自然因素造成的破坏给保护提出更大难题。在岩画保护区工作20多年,张建国发现一些岩画刻痕已变浅,还有的岩画表层岩片存在剥落隐患……
从2012年到2017年间,管理处与南京博物院合作,选取20处有岩画附存、且周边有裂隙的石面进行加固,用有机材料灌入裂隙,防止石皮脱落——这一举措成效显著。
针对岩画风化问题,管理处还曾与国家纳米科学中心开展合作,计划将纳米材料运用到岩画表面,起到防水防晒防风化的作用,从而解决岩画图案不断模糊的问题。然而,这种新兴材料喷涂到岩画表面是否会产生负面影响,还需科学论证,并通过实验进行长时间监测才能取得相关数据。
“任何一种保护方式都需要经过长久的实验,科学论证,谨慎决策后才能付诸于文物本体。”张建国说,他们的岩画保护理念也从过去的抢救性保护,转变为抢救与预防性保护并重。
在预防性保护方面,除了加快数字化存档步伐,管理处还与复旦大学合作,联合实施“贺兰山岩画保护前期勘察研究”项目,自2022年起持续至2026年,通过各类设备监测环境中湿度、温度、风力等因素对岩石、岩画的影响,从而为后续保护工作提供有效数据支撑。
通过岩画巡展、社区宣讲、景区讲解、文旅主题活动、文创产品研发等,贺兰山岩画的故事和价值被更多人熟知,仅2024年到贺兰山岩画遗址公园参观的人数就超过90万人次。
“岩画其实离我们并不遥远。贺兰山岩画中体现的古人的智慧,比如他们对天地万物的观测、对自我的思索,对如今的我们仍有重要的启迪意义。岩画最终或许会消失,但随着科技的进步,我们会用尽可能多的手段让它们留存得更久一些。”张建国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