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 农民日报 2025-08-06 08:11:01
路腊村从一个默默无闻的小山村,
逐渐成为了远近闻名的生态美、
百姓富的美丽乡村。
一
路腊村地处武陵山脉的腹地,与我的故乡枫木坪村一零三地质队老基地仅有一山之隔,小时候上山打柴时,常驻足张望路腊村。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初一零三地质队搬迁走了,我便无故乡可寻了,每每回到枫木坪老基地怀旧,已经找不到任何痕迹。伤感之余,不由庆幸路腊村还在,这故乡之邻可算是故乡吗?这在我看来,还只能这样。有了这样的牵挂,我早该走进路腊了。
三十年前,我到过路腊村,是为了购买一种矿物晶体,这种晶体红如鸡血,鲜艳无比,晶莹剔透。这是汞矿的结晶体,非常珍贵。说到汞矿,还要普及一下常识。朱砂、丹砂、辰砂都是汞矿的名称,只是叫法不同而已。这种东西经过高温烧制后呈液态,俗称水银,也就是汞了。汞是化学元素,在元素周期表中名列第八十位,元素符号Hg。
一种金属可以固态、也可以液态存在,这是唯一的,符合道家阴阳之说,那么炼丹由此而来。
这一带丹砂的开采历史,可上溯到西周时期。据《铜仁府志》记载,西周武王时期,从西北方来了一个梵姓女子教当地人在崖壁上沿着丹脉敲凿取丹,久敲久凿而成洞穴。梵氏将丹砂献给武王,武王服之,不仅治好了心悸不宁的毛病,而且神清气爽,颜面红润,体力倍增。此后,秦方士徐福几次索取丹砂,以供帝王陵墓防腐之用,炼制丹丸,称之为“长生不老药”。看来以丹砂提炼的“长生不老之药”并不能使人长寿,要不然徐福也不可能出海寻找“长生不老之药”。
据《本草纲目》记载:朱砂,亦名丹砂,为本经上品。李时珍谓后人以丹为朱色之名,故称朱砂,有清心、镇惊、安神、明目、解毒的功效。西周武王服食丹砂的功效便是如此。现代中医仍然信奉《本草纲目》中李时珍对丹砂入药的功效,但丹砂宜少服,忌多服、久服,否则,轻则中毒,重则致死。
朱砂常见,而晶体少见,特别是路腊这一带的晶体更为罕见。一般来说,当年汞矿石按多少钱一吨卖,朱砂按多少钱一公斤卖,丹砂晶体则按一颗一颗卖,少则几百元,达到宝石级别的甚至几十万元一颗。
新世纪初汞矿枯竭,矿坑封停,可还有不少村民偷偷开采。那时候,这一带的村民很多人手里都有朱砂晶体,这是他们靠山吃山的真实写照。可非法开采,危害巨大,屡禁不止带来的当然是伤害。
武陵山区美丽但极度贫困,脱贫攻坚时期,在中国当时的十四个“集中连片特困地区”中榜上有名。在精准扶贫全面展开以来,这里彻底摘掉了千百年来贫困的标签,谱写了脱贫攻坚“中国奇迹”的贵州精彩篇章。如今,乡村振兴如火如荼地开展开来,这里现状如何呢?眼见为实吧!我必须回路腊看一看。
二
路腊原名路来,说的是昔日杨家将的部队从路上而来,在此扎营后,一些遗留下来的部属在此建村,繁衍生息,代代相传,因而这里人大多数姓杨。
走进村里,只见一块块青石垒成的古墙,围成一条条青色古巷,连接着一栋栋青瓦古屋。在村口的景点分布图上,我看到村里有徐福炼丹遗址、古烽火台遗址、杨令婆忠祠、弘农第、弄溪塘等景观景点,单从这些地名上,便能感受到这里厚重且多元的历史文化。
一位身板结实、面色黝黑的中年男子从远处快步走了过来。一边走,他一边大嗓门地对我说,您是作家欧阳吧?得到我的肯定回答之后,他快步走到我的身边说:“我叫杨光清,是路腊村的村支书。”
我伸出手,准备和他握手,他却连忙搓着自己手上的泥点子,一边搓一边缩回自己的手,露出不好意思的笑容说:“我才从地里赶过来的,手脏,还来不及洗。”
我说:“手上沾一点泥算哪样嘛!”我手一指后山,“我是原来一零三地质队的人。”
杨光清赶紧伸出手,我握住他的手,一种亲切之感油然而生。
据介绍,杨光清是土生土长的路腊村人,退伍军人。1994年12月退役后,他摆过地摊、搞过装修,还干过包工头、电脑培训老师等职业。他可是路腊村里家喻户晓的能人。也正因为他的经历丰富、见多识广,村里人也对他很是信服。他被选为路腊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当然是众望所归。
我说:“我看你们村里,这些古建筑保持得相当完整啊。”
杨光清一脸自豪地说:“那是,我们村里,不仅有弘农第、清白第、弄溪堂这三座‘古豪宅’,还有各种雕花的老木头房子、土砖砌的围墙、几百年青石板铺的地面,都好看得很。”
既然好看得很,那就眼见为实吧!他首先带我看的是弘农第这栋古建筑,它以“弘农杨氏”命名,古宅石门耸立,石柱上刻有“秀水环门罗带长,青山作案筝琴古”的对联,内部房屋左右对称,飞檐翘角雕龙刻凤;走进弘农第的石门之后,除了石板木门这些传统老物件之外,我还惊奇地看见院子里放着纺织纱线的各种器具,在器具的前面,还有几名头上缠着蜡染装饰的妇女正在穿针走线。
我问杨光清:“这还成了你们村里的蜡染刺绣工坊?”
他点了点头说:“我们村里不仅有刺绣工坊,还有非遗的传承人呢。”
旁边有人跟着补充说:“我们村的非遗传承人,不仅技术好,个人的故事更是精彩,可以写一本书了。”
听了这话,我看向杨光清,他也跟着点了点头,他说:“几句话还真说不清楚,干脆一会等到她本人来了,再让她好好地向你介绍一下。”
走出弘农第之后,他又带着我来到了清白第、弄溪堂等古宅,这些古宅与弘农第各有千秋,都是以原木、青石结构为基础,经过简单装修成为了乡村民宿,让游客既能感受到这里的古朴之美,也能感受到这里的自然之美。杨光清说:“我当选那天就说过,我们的路腊村作为一座古村落,拥有丰富的旅游资源,我们必须走乡村旅游的道路,我的目标和计划,就是因地制宜把我们村打造成集休闲避暑为一体的农旅观光景区。”
路腊古寨除了保留着许多明清建筑之外,村里的樱花节也由来已久,村子拥有两万多亩野生樱桃花,每年樱桃花开放时都会吸引大量游客前来观赏,为了用好用足这些旅游资源,上任之后,杨光清积极邀请社会各界热心人士到路腊来挖掘文化、景点规划、产业布局、资源普查,同时积极探索发展历史穿越、自然风光、非遗文化、古寨风情等特色乡村旅游休闲项目。
为发展好乡村旅游产业,杨光清把路腊旅游资源图片整理成宣传册,他的车上、家里、办公室堆放最显眼的,就是他亲手制作的路腊旅游宣传册。他走到哪里,册子就送到哪里,路腊的资源就宣传到哪里。
我说:“现在没人偷偷打洞挖丹砂了吧!”
他说:“我们这里人文之美、自然之美相得益彰成就和谐之美,而这样的美美与共成为了发展之美。这非法挖矿的事,早就不干了。”
我说:“没想到杨光清支书这么会说呀!”
他说:“光会说不行,关键要会干!文化就是乡村的灵魂,所以我们在保护传承文化的同时,更需要创新利用文化,以文塑旅、以旅彰文,这些就是我们路腊村在推进乡村振兴中,始终不变的发展理念。”
我说:“你说得真好!”
他嘿嘿笑起来说:“我看过您写的文章,也知道您经常下乡走村过寨,很看重眼见为实,今天,我们村不怕让您看,您想看哪里,就走哪里。”
我说:“好!随便走,随便看。”
我们沿着古村道一路闲聊,也讨论如何“传承千年文化,打造云上古寨”,如何把独有的文化融入乡村建设,在美环境、促增收,让古村古寨焕发新活力,彰显新魅力的理念上交换看法。
据介绍,文化让古村落有了新气象,那“四季花开”的生态之美则为古寨增添了新颜值。在山下,该村集体经济流转村民撂荒的农田,打造荷田美景;在山上,村民借助漫山遍野的野樱花,做强赏花经济。现在路腊村春办樱花节,夏开赏荷会,已成为当地旅游的一张响亮名片,为古村寨引来源源不断的游客,为村民带来源源不断的收益。
路腊村还要重点打造“两花一寨一洞”特色景观,即樱花、荷花、古寨、闲置矿洞,重点扶持农村旅游产业、特色农业,实现一二三产融合发展。
如今村民扩大荷花种植面积,按照“村集体+合作社+农户”发展模式打造路腊村荷花景点,并成功地建设了荷叶茶加工厂、莲子加工厂等。
通过持续举办樱花节、荷花节,特色年味节等活动,让路腊村有了“春赏樱花、夏品荷花、秋看紫薇、冬观火棘”,形成了“千年古寨·四季花海”的旅游品牌效应,让路腊村成为名副其实的旅游村,真正让村民吃上了“旅游饭”。
近年来,路腊村是一步一个脚印,先后荣获“国家森林村寨”“全国第五批传统村落”“全省脱贫攻坚先进集体”,以及第九批“全国民主法治示范村”“省级民主法治示范村”等称号,境内万亩野樱花享誉全省,被评为“贵州省十佳春季赏花地”。该村以创建民主法治示范村为目标,不断加强基层民主法治建设,在民主法治建设过程中,坚持法治、德治和村民自治相结合,坚持把群众法治意识、思想道德的“里子”和村容村貌、群众福祉的“面子”同步推进,让百姓在“富口袋”的同时也“富脑袋”,实现物质、精神“双丰收”。
三
当我们回到了弘农第这座古建筑内时,我终于见到了杨丽,她是路腊村里的非遗传承人。
我们就坐在天井里,喝着茶,观赏着绣品,听杨丽讲自己的故事。她说有一年,贵州省商务部门组团赴意大利佛罗伦萨,参加国际民间手工业及礼品展,经过层层选拔,杨丽好不容易才得到了这个机会,平生第一次,她坐上了飞往国外的飞机,在意大利的佛罗伦萨,她看到了各种各样让她眼花缭乱的手工艺品,但最关键的,是她真正理解了“民族的就是世界的”这句话的含义。也就是这个时候,她决定把刺绣作为自己以后努力的一个目标和方向。
有了目标和方向,也就有了动力,回国之后,经过多方打听,杨丽找到了蜀绣的传承人石勤,向她讨教刺绣手工艺的经验。算起来,石勤是石家蜀绣的第六代传人,除了蜀绣,石勤还曾经深入学习过苏绣,并且通过多次的试验,最终成功将苏绣与蜀绣的针法融合在一起,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刺绣风格。
但是,就是这么一位技术精湛、经验丰富、资本雄厚的资深绣娘却并不看好杨丽的创业之路,在她看来,苗绣过于传统复杂,过于原生态,如果要将其变为广泛流通的民间手工艺刺绣作品,还得想一些绝招才行。
杨丽虚心向她请教,什么才算绝招?
石勤说:“一句话,既要有传统,又要有创新。”
说起来容易,但做起来是真不容易,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杨丽的脑子里面都是懵的,她在网上看各种资料,又在现实中去了很多刺绣工坊,看见的和了解到的大同小异,如何创新?是她的一个未了的心结。
时间一长,杨丽的脑袋里面就像浆糊一样,一天迷迷糊糊的,绣娘们都开始担心她了,再这样下去,可能憋出病来。大家劝慰她,休息休息,去爬爬山嘛,放松放松。
杨丽听从了建议,她登上一座山,想看看远处的风景,谁能想到,在爬山过程中,她被一片树叶上的刺给扎出血了,看着自己手背上滴出来的鲜血,她只觉得自己运气太差了,连这树叶也要和她作对。
这么想着,她忍不住又看了一眼面前这一株的树叶,透过阳光,树叶薄薄的如丝绸,而在这树叶中,又能清晰地看见如毛细血管一般的经脉,就在这方寸之间延伸出去,不要看它就这么小的一片,但其脉络的延展,简直像江河湖泊一般无穷无尽,就在这一瞬间,杨丽忽然迸发出一个念头,而这个念头一起,她的心脏也跟着怦怦直跳,眼前仿佛出现了一个巨大的,广阔的,崭新的,从未有人涉足的世界。
每每回忆到这一幕,杨丽都还是忍不住感慨万千,她说:“当时我哪样都顾不得了,我马上跑下山,骑上我的自行车就向家里面赶,一进门,别的我哪样都顾不上了,又马上打开电脑,我要在网上查一查,有没有在树叶上面刺绣的。一连几天查了个遍,有用树叶做书签的,有在树叶上画画的,还有用树叶做一些别的装饰品的,但是,就是没有用树叶来刺绣的。”
既然没有,她便要尝试。杨丽最先的想法是,用清水把树叶泡软,最终只剩下叶脉筋骨就行了,但是,即便最后一盆水都泡绿了,树叶也只剩下筋骨叶脉,可这些泡过的树叶也变得无比脆弱,拿在手上不是断掉就是碎裂了,想在上面穿针走线,几乎是痴心妄想。
如何提高叶脉的韧度和强度,同时还必须让叶脉片变得像丝绸一样顺滑,像布匹一样柔软,成了杨丽面临的一个技术难题。为此,她请教化学老师、民俗老师、生物老师,用了各种各样的方法轮番试验,放一点盐、加一些碱、倒一点醋、撒一些小苏打等等。
一次次的失败,她的房间里面都被各种玻璃瓶、陶罐占满了,家人不理解她,也猜不透她到底待在房间里面干些什么,她的房间里面充斥着各种化学药剂的怪味,让人避之不及。
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无数反复试验,终于,在经过一系列的浸泡、蒸煮等三十多道环节的制作之后,一片黄桷兰树叶终于成功了,在自然阴干之后,这一片树叶不仅变得薄、透、嫩,且柔韧,内里筋脉完整,行针走线也完全不在话下。这之后,也就有了“叶脉绣”这一创新的产品了。
第六届“多彩贵州”旅游商品“两赛一会”总决赛在贵阳的国际会展中心举行,全省九个分赛区共818名选手和700多件(套)作品进入总决赛。当然了,杨丽独创的“叶脉苗绣”,也如约出现在总决赛的展示大厅里。于是,来看展的人们,都有幸看到了一种从未见过的绣品:在一片比巴掌大一点点的树叶上,绣着精巧绝伦的黔东梵净山的景色,这一作品不负众望,获得了这一届决赛的特等奖。
说到这里的时候,杨丽的眼眶再次变得湿润,甚至说话也有些哽咽起来,见此,村支书杨光清马上接话补充说,得了这个奖项之后,她就申请到了小额担保贷款,在铜仁市开发区建起了新厂区,这个新厂区很大,生产车间的面积达到1200平方米,展销大厅有600平方米,民间手工艺非遗传承展示馆有1000平方米。
当时,她的公司主要生产和销售的产品有“梵净苗绣”系列工艺品、日用品、民族服饰以及“树叶苗绣”系列的工艺礼品,后期又增加了“铜仁印象”旅游工艺礼品系列等三大类近百个品种。在逐步完善的过程中,她的公司最终形成了“公司+基地+农户”的运作模式,绣娘人数达到了170多名,让绣娘们在家门口可以就业,把指尖上的技艺,变成了指尖上的经济。
杨丽公司的“黔绣”商标已获得国家工商管理局注册中心的批准,“黔绣”品牌的“刺绣、印染、土布纺织”的三大类70多款产品也完成设计打样,陆续上市。公司已组织培训了1200多人,带动妇女就业400多人,最多时发放438人的工资,促进了当地妇女的增收。
看来杨丽很会讲故事,让我这个职业讲故事的人,也有点自惭形秽。我也没什么可讲的了,只问了一句,您的自行车还在吗?杨光清支书抢着回答,她呀!早就换成了小轿车。
大家不约而同地笑了起来,从他们扬起的笑脸中,我分明感受到了他们身上所散发出的幸福感和获得感。
有了泥土的芳香,就有思想的光芒。在乡村振兴的道路上,杨丽和杨光清的故事,正是新时代农村发展的一个缩影。他们不仅为自己和家庭创造了美好的生活,也为整个村庄的繁荣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他们用实际行动证明了,只要心怀梦想,不畏艰难,坚持不懈,就一定能够创造出属于自己的奇迹。在他们的带领下,村民们的生活水平显著提高,村寨的面貌焕然一新。我相信,他们的故事,也为更多正在为梦想奋斗的村民树立了榜样,带来了希望。
路腊村从一个默默无闻的小山村,逐渐成为了远近闻名的生态美、百姓富的美丽乡村。
作者:欧阳黔森
作者简介:
欧阳黔森,贵州省文联主席、贵州省作协主席。著有长篇小说《雄关漫道》《奢香夫人》等,中短篇小说集《江山如此多娇》《黔村行记》等,担任编剧并任总制片人的电视连续剧和电影有十五部。曾五次获得中宣部全国“五个一工程奖”,四次全国电视“金鹰奖”,三次全国电视剧“飞天奖”,两次全军“金星奖”,鲁迅文学奖等奖项;“全国文化名家暨全国四个一批人才”,全国中青年“德艺双馨文艺工作者”等荣誉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