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 农民日报 2025-08-08 15:14:52
在“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以下简称“两山”理念)提出20年之际,河北省邯郸市复兴区以一场深刻的生态嬗变,为这一真理写下生动注脚。
这座曾以钢铁为脊梁、贡献全市1/10以上GDP的“钢城”,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对河北“在推进全面绿色转型中实现新突破”的殷切嘱托,坚决摒弃“一钢擎天”的旧路径,交出了一份绿美答卷:林木覆盖率10年间从21%跃升至52.1%,3条河流水质连续5年达到Ⅲ类以上,生态产业“百花齐放”,41个行政村全域获评省级和美乡村。
复兴区的华丽转身,其核心密码在于片区化推进和美乡村建设的创新实践。这绝非零敲碎打的修补,而是将全域乡村视为有机整体,统筹规划生态修复、产业布局与设施提升,实现了从“点上盆景”到“全域风景”的系统性跃升,为资源型城市推进乡村全面振兴提供了崭新范式。
分区规划:
量体裁衣,避免“一刀切”“同质化”
1959年9月,毛泽东主席视察邯郸时指出“邯郸是要复兴的”,复兴区应运而生。复兴区地处华北平原与太行山脉接壤的浅山丘陵区,实际管辖面积137平方公里,山水资源丰富,常住人口32万人,农村人口5.4万人。
面对41个行政村资源禀赋各异、发展不均衡的现状,复兴区摒弃了“撒胡椒面”和“千村一面”的老路,以片区化为有效抓手推进和美乡村建设。
片区化推进和美乡村建设,是指突破行政区划界限,将地缘相邻、产业相关、文化相融、资源互补的村庄作为一个整体,通过规划共绘、产业共兴、设施共建、服务共享,实现协同发展。
谋定而后动。复兴区经过充分调研论证后,决定以顶层设计为引领,将和美乡村建设相关工作纳入国土空间总体规划、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规划,并编制了复兴区和美乡村建设规划,政策、资金、人才、服务向乡村倾斜。
“我们的规划不是简单地把村子归堆,而是科学划分四大功能片区,每个片区都有独特的定位和发展路径,形成优势互补、错位发展的新格局。”邯郸市生态环境局复兴区分局局长尚雷说,“规划要量体裁衣,避免‘一刀切’。”
尚雷所说的“四大功能片区”是指:沁河休闲康养片区,依托灵动水系,打造集亲水休闲、健康颐养于一体的生态高地;渚河芳香产业片区,聚焦芳香植物种植与精深加工,让花香变“钱”香;东高河—观岭山生态文旅片区,深耕矿山修复后的生态成果,发展观光旅游与特色体验;康湖—老狼沟农文体旅片区,探索农业、文化、体育与旅游的深度融合,激发乡村活力。
蓝图绘就,专业力量深度下沉。复兴区聘请北京绿十字、清华同衡等顶尖团队驻村蹲点,梳理村庄类别、功能定位、发展方向,因地制宜逐村编制和美乡村建设规划,全力推进片区路网、水网、林网“三网一体”。通过实施“精品村—示范片—全域带”的三级示范创建体系,全力打造百里和美乡村建设示范带。
“片区化规划的精妙之处,在于有效避免了‘村村点火、户户冒烟’的重复建设和同质化内耗。”康庄乡有关负责人表示,该乡整体融入康湖—老狼沟农文体旅融合片区后,草莓采摘园的清甜、森林马拉松的激情、轻奢露营的野趣等业态有机串联、相互引流,片区协同的“乘法效应”初显锋芒。
靶向攻坚:
精准发力,啃下转型发展硬骨头
片区化不仅是空间的重组,更是资源和力量的精准投放。复兴区锁定生态治理、产业转型、设施短板等关键领域,集中优势兵力打歼灭战。
绿色转型对因钢而生却也因钢而痛的复兴区来说,是一场伤筋动骨的战役。但是,没有伤筋动骨,就没有脱胎换骨。要瞄准绿色目标,摒弃“黑色GDP”,向污染宣战、向落后产能宣战。
为破解生态困局,近年来,复兴区用壮士断腕决心推进治理,累计压减钢铁产能477万吨、煤炭焦炭产能317万吨,拆除“散乱污”企业861家;拆除各类违建300万平方米,清腾土地1.5万余亩,并将这些闲置地、废弃地建成122个村内小游园、小果园,实现“即拆、即绿、即美”。
同时,复兴区还实现生活污水、垃圾等全域治理。在288公里农村污水管网织就“地下长城”的基础上,采取纳管处理、集中式处理、资源化利用等模式,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率达到100%。投资10亿多元,开展河湖生态修复,实施了沁河片区、渚河输元河河道生态治理、引漳济沁等工程,实现全域水系连通,河渠、湖泊、水库重现“沧浪之水清兮”盛景。漫步九曲沁河,徜徉二十里风景画廊,“水在村边、村在园中、人在林里”的生动景象是当下“华北水乡”的真实写照。目前,沁河(复兴区段)入选全国第二批美丽河湖优秀案例。
踏入二六七二街道东高河村,令人耳目一新:北面新村保持整洁、宽敞、通透,南面老村留住乡情、乡韵、乡愁。谁能想到脚下曾是一个有30多处煤场的“煤村”?依托观岭山风景道,东高河村打造了“千亩花田”,在种植“双花”(油菜、油葵)以外,点缀桃树等开花果树,同时延伸油菜籽、油葵籽加工链条,推出品牌植物油等特色农产品。昔日的煤矸石山如今已变身为宽80米、长260米的滑雪道。这座占地70余亩、堆积量60万吨的“工业伤疤”,经“覆土固废+生态修复”的巧思妙手,覆盖净土、植入草种,借助天然坡度华丽转身为冰雪乐园(夏季开办滑草、露营)。该项目直接提供岗位80个,为乡村拓展了“生态+”的可持续路径。
“以前在村里转一圈,回来洗把脸,水都是黑的。”东高河村党支部书记王生良说,近年来,东高河村强化党建引领,整合土地资源、盘活闲置资产,以“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为指引,聚焦“花田经济+冰雪产业”双轮驱动,构建四季文旅产业链,形成“春赏油菜、夏品桃香、秋览油葵、冬踏美雪”的生态旅游品牌,2023年以来累计游客量超100万人次,2023年以来村集体累计增收突破500万元。
留下来的不仅仅是游客。东高河村的“出圈”也吸引着不少在外打工的年轻人返乡就业。
今年“五一”期间,郭军涛摊位上各式各样的玉雕吸引不少游客驻足选购。切割、压大型、打毛边、雕刻、打磨、抛光……经过这么几道工序,原本凹凸不平的原石在郭军涛的手中变成了美轮美奂的工艺品。“我是土生土长的东高河村村民,原先从事运输行业,经常往返外地。村里发展生态观光旅游后,游客多了,我就回村创业,在家门口做起了玉雕生意。”郭军涛说。
东高河村是个缩影。近年来,复兴区创新“生态+”发展模式,拓展了“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的转化通道,取得显著成效。2024年,复兴区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24082元,41个村集体经济收入全部突破20万元,其中15个村超百万元。截至目前,复兴区荣获全国“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国家级森林乡村、全国百佳旅游目的地等荣誉20多项。
打通脉络,补齐设施短板。“以前是‘晴天一身灰,雨天两腿泥’,现在四通八达,去哪都方便!”户村镇户村党支部副书记李洋说。投资3.6亿元建设的130公里“四好农村路”,如银色丝带般纵横交错,41个村公交直通市区,打造了“15分钟生活圈”。“厕所革命”同样成效显著:133座现代化公厕拔地而起,97.1%的户厕完成改造升级,44座粪污处理中心高效运转,真正实现“方便”之事不再烦心。
联动辐射:
协同共振,激活全域共兴新动能
实践表明,当沉睡的生态资源被唤醒,转化为发展的资本,片区间的“化学反应”催生出强劲的共兴引擎。
——产业链深度延伸,价值倍增。近年来,复兴区在推进“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方面,探索出一些好经验好做法。比如,通过“资源整合、产业融合、价值转化”的生态机制全链条运作模式,既盘活闲置资源实现生态资本化运作,又以三产融合促进生态产品增值,实现生态与经济的双赢。
这种“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产业链条已成常态。如今,金丝皇菊、高河蜂蜜、油葵、玫瑰、大滋然草莓、兴丰樱桃、北李庄葡萄等特色产业链条已声名鹊起,打造了尚格魔芋、鸿翔食品等20余家农业产业化企业,带领百姓吃上“生态饭”,捧上“致富碗”。
——文旅IP全域引爆,流量共享。“齐村主打‘洋房风’,主街、戏台等传统建筑得以整体保护与修复,村周边谋划的动物园、游乐园项目,与园博园形成产业集群。”户村镇齐村党支部书记韩占民介绍,仅园博园就带动周边村民就业人数超过1000人。
沁河郊野公园串联起沿河23个村庄,带动农家乐、民宿等旅游产业蓬勃发展,沁泉、渡槽等多处河湖景点成为热门网红打卡地,仅牛叫河村在湖心岛消夏节期间,日均接待游客超3000人次,旅游收入累计超千万元。
牛叫河村,紧邻邯武快速路,沁河支流穿村而过,村民许超经营的酥鱼店坐落于此,凭借独特的口味吸引了不少人来用餐。随着生态环境的逐步改善,许超的日子也越过越红火。
此外,涧沟村依托涧沟遗址和龙山文化,推出寓教于乐的考古研学项目,打造出“华夏第一井”、涧沟水街等景点;户村村的老砖厂烟筒,曾经见证工业发展,现融入沁河郊野公园成为打卡点。原垃圾转运站改造为野谷粒亲子营地,配备雾森系统,实现夏季戏水、冬季剧场等多种功能。这一转变彰显工业遗迹与生态融合,擦亮了和美乡村建设底色。
——治理经验可学可鉴,效能提升。网格长们挎着装有智能平板的工具包,穿梭在大街小巷、田间地头,对网格内的大事小情进行排查调处,确保突发事件必到、矛盾纠纷必到、生活困难必到,打通了乡村治理“神经末梢”,形成“人到格中去、事在格中办、心在格中聚”的网络治理格局。
同时,创新“网格化治理+三官一律进村”模式,让法官、检察官、警官、律师直接参与到具体事务的排查调处中,以党建为引领,破解城乡治理难题,让法治清风浸润乡村;“四长治水”机制(河长、警长、督查长、检察长)如同精密运转的齿轮,近三年整治河湖顽疾128起,清理河库垃圾1.3万立方米,及时消除河湖污染隐患,实现生态保护长效化,为同类地区提供可复制的治理经验。
回望复兴实践,在“两山”理念的科学指引下,正以片区化为笔、生态治理为墨,在燕赵大地上用和美乡村建设,挥毫写定新时代的“复兴”真义。国家级“两山”实践创新基地的牌匾昭示:复兴之路,绿色铸魂。一部崭新的绿色传奇,正在此地续写!
作者: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记者 李朝民
原标题:钢城焕新绿潮生——河北省邯郸市复兴区片区化推进和美乡村建设纪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