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 农民日报客户端 2025-08-08 19:11:02
镜头回放:
1997年4月11日上午,时任福建省委副书记的习近平来到福建省三明市将乐县高唐镇常口村调研,指出“青山绿水是无价之宝,山区要画好‘山水画’,做好山水田文章。”2019年3月1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京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福建代表团审议时,详细询问常口村人居环境整治、厕所改造等情况,强调:“加快老区苏区发展,要有长远眼光,多做经济发展和生态保护相协调相促进的文章,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突出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三大保卫战”。
“青山绿水是无价之宝”,二十多年前,这句话在福建省三明市将乐县常口村的山水间扎下了根。1997年4月11日,时任福建省委副书记的习近平来到这里调研,站在老村委会门口,面前碧波如镜、绿林似海,他告诉村民,“青山绿水是无价之宝,山区要画好‘山水画’,做好山水田文章。”
28年来,常口村干部群众始终记着这句话,从最初的似懂非懂,到其间的尝试践行,再到如今的搞农旅、“卖空气”、办“两山”学院,把“两山”理念的种子播撒出去,常口村民在青山绿水中找到了属于自己的“无价之宝”“金山银山”,也守牢了青绿山水的如画底色。
“青山绿水是无价之宝”
——从“三无村庄”视山山水水为发展枷锁,到在“青山绿水是无价之宝”理念指引下读懂生态价值,常口村民深知守住山水就守住了好日子
时针拨回到1997年,彼时的常口村没有一条宽敞的水泥路,没有几幢新房子,没有几盏明亮的路灯。
以当时村民的眼光来看,这连绵的山水就像一副“枷锁”:搞工业,厂房难建、交通闭塞;发展农业,平地稀缺、种植不便。村民望着这大片的青山绿水,只觉得是沉重的累赘,制约着村庄发展。
因此,当习近平来此调研提出“青山绿水是无价之宝”时,村民们琢磨不透。这样的认识,和当时全国各地大搞工业化的浪潮截然相反,可谓独树一帜。
这山、这水,既不能当饭吃,也不能换钱花,咋就成了无价之宝?虽然难以理解,但本着对党和政府的信任,常口村民还是选择了照做。
后来的日子,“两山”理念的丰富内涵一点点地敲响了常口村民的心门:2005年,在浙江,习近平总书记正式提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科学论断,揭示了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之间的辩证统一关系,点明绿水青山中所蕴藏的无限经济价值,与“青山绿水是无价之宝”一脉相承;2013年,总书记在海南考察指出“绿水青山是人民幸福生活的重要内容,是金钱不能替代的”,强调社会发展必须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阐明了生态环境是“无价之宝”的缘由;2023年,总书记在全国环境保护大会上强调,“推进生态产业化和产业生态化”,明确指出将青山绿水转化为无价之宝的实践路径……
常口村也循着这些理念摸索,不仅发挥生态优势引入绿色产业、文旅产业,还直接卖起空气来——2021年5月,全国首张林业碳票在常口村诞生,编号“0000001”的票据上,3197亩生态公益林第一次有了“身价”:经测算,首批签发生态公益林碳减排量为12723吨,被收储的二氧化碳当量价值达14万余元。好空气换来了“真金白银”,碳票变成了钞票,当年被视作“累赘”的绿水青山,如今每年都为村民带来分红,成为名副其实“金山银山”。
更让常口村民欣喜和自豪的是,村里宁静舒适的人居环境,让城里人向往不已的田园生活,成为常口村民日用不觉的奢侈品。常口村村委会广场前,老村规碑后方的白墙上,“青山绿水 无价之宝 永续利用 惠泽子孙……”朱红色大字书写的新村规格外醒目,对常口村民来说,这不仅是外化于形的规章要求,更是二十多年来内化于心、举手投足间的行为自觉。
“山区要画好‘山水画’”
——文明乡风凝聚护生态共识,拒绝高价伐林,规划引领建成园林式村庄,山清水秀,常口如画
“山区要画好‘山水画’”。1997年调研结束后,这话就深深烙印在常口村民心中,时任村民兵营长的张林顺记得格外牢。
“亏了有总书记的要求”,提起往事,张林顺感到庆幸。他后来担任村委会主任时,有企业找上门,想买老村委会对岸那片林子,开口就出20万元的高价。对于当时快要“揭不开锅”的常口村来说这是一笔巨款,不少村民觉得要抓住机会。张林顺和村干部们反复开会商议,思来想去最终还是咬咬牙狠下心来拒绝了。他们去做村民的思想工作,告诉大家:“林子砍了是能解燃眉之急,但多少年都长不回来了。不能赚一时的钱,毁了子孙后代的山。”
保护生态的理念明了,行动就有了准头。为真正绘制出“山水画”,常口村干群一起下了不少功夫。
改变自规划始。从推进新农村建设开始,到近年来整治农村人居环境,常口村按照“高起点规划,分阶段实施,按能力建新,有重点改旧,全方位整治”原则,一张蓝图绘到底,先后三次完善村庄发展规划,实现村庄建设与生态保护的统一,打造村中有园、园中有水、水中有花的园林式村庄。尤其是实现天然气进村入户后,村集体主动“买单”,为村民报销70%的燃气费,从此再无人进山砍柴。
建好更要管好。这些年,常口村以“创十星评十户”为抓手,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村规民约、家规家训都融进了日常。哪家护林积极、哪户爱干净,评上了“星”就光荣;谁乱砍树、乱倒垃圾,大伙儿都不答应。日子久了,爱护生态成了村里的“老规矩”,不用多提醒,谁都把家门口的山水当宝贝护着。
时间为证,二十多年过去,常口村如今水秀山明、生态宜居,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山水画”正慢慢铺展。
“做好山水田文章”
——林下种黄精、水上玩漂流,各类产业项目接连落地,六村联建做“大文章”,生态优势不断化为富民动能,山水田成了聚宝盆
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
循着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这条路,常口村充分发挥生态优势,围着山水田做文章,探索出不少转化的法子。
红菇保育、套种楠木、黄精种植……大片的森林不仅让空气变钱,林下还养育了众多特色作物。“黄精苗喜湿但不耐涝,常口村依山傍水多林,形成了独特的小气候,环境阴湿又不易涝,十分契合黄精生长所需。”福建盘古中药材有限公司负责人何邱明说道,当地种出的黄精其主要成分黄精多糖含量在15%以上。
在江西脐橙种植“老手”徐良辉眼里,常口村同样是块宝地。“水质好,土壤有机质含量高,茂密的树林还能抵御病虫害侵袭,是块种生态脐橙的宝地!”一进常口村,徐良辉一眼看中就“再也迈不动腿”,当即决定在这里种脐橙。
好生态“招商引资”,惠及村民。何邱明粗略计算过,公司一年光工钱就得付20多万,基本用的都是本地村民。徐良辉算得更细:“我这共有4万多棵树,与村里分享产值,2023年给村里交了117万元流转费,未来到了丰产期预计还会更多。”
清水也能“生钱”。村里依托清澈的溪流,引进了云衢山漂流项目。“开发漂流的先决条件之一就是森林覆盖率,覆盖率高,地下水就丰富,才能支撑玩漂流。”福建将乐云衢山漂流有限公司总经理陈祖标告诉记者,“我们除支付场地租金外,工人全是用的常口村民,每年要发50万元工资。”
为把“山水田文章”做得更大,2017年,常口村联合周边五个村搞起了联建,成立联村党委,紧紧抓住常口村这张“生态名片”共同规划:有钱出钱、有人出人、有地出地,还可以通过技术或资金入股“抱团”发展。脐橙基地正是“跨村联建”的一次实践,常口村联合周边村子统一规划基地,分红也惠及多村村民。2024年,除常口村外,其他5个联建村村级集体经济自有平均收入47.2万元,较2017年提高64.4%。
如今,常口村村民的腰包也越来越鼓:人均年收入从1997年的2000多元涨到2024年的3.5万元,村集体年收入从当初的不到3万元,跃升至235万元,这些数据生动诠释着“青山绿水是无价之宝”的深刻内涵。
清晨的常口村,常上湖的薄雾还未散尽,3197亩生态公益林已在晨光中舒展枝叶,村民邱彩立家的擂茶馆又飘出芝麻香。二十多年光阴流转,当年被视作“累赘”的青山绿水,如今成了常口村最耀眼的“金色名片”。随着时间的推移,生态文明的理念还在不断深入,常口村的故事也在继续。
作者: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记者 李飞 蔡茂楷 刘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