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 农视网 2025-08-11 10:22:29
三农快评
8月6日,一张《关于加班的通报表扬》截图在社交平台上引发热议。一电商公司将15名7月份加班超过68小时的员工作为典型通报表扬,其中排在第一位的加班159.96小时、日均下班时间23:12分。通报评价他们是“具有高度责任感、默默无私加班奉献的员工,是所有员工的榜样”。这一操作看似是表彰“奋斗者”,实际上是公然将违法加班合理化、把压榨劳动力道德化,这种现象值得我们警惕。
我国劳动法明确规定,每天加班不得超过3小时,每月加班不得超过36小时。表扬通报中“159.96小时”的加班量,相当于法定上限的4.4倍。虽然电商公司称,并非强制员工加班,但这种通过公司文件将加班与“责任感”“奉献精神”捆绑,形成“不加班就是躺平”的职场氛围,这种软性胁迫比明文强制危害更大。
长期过度加班对员工的身心健康危害极大。长期处于高强度的工作状态,员工不仅会面临身体疲劳、免疫力下降等问题,还可能产生焦虑、抑郁等心理疾病。相关研究表明,长时间加班还会增加员工患心血管疾病、糖尿病等慢性疾病的风险。以如此高昂的健康代价来换取工作业绩,显然是不可持续的。该电商公司对加班行为的表扬,无疑是在鼓励员工透支自己的健康,这与现代企业倡导的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背道而驰。
这次表扬加班事件绝非个例,从“996福报论”到“加班排行榜”,畸形加班文化屡禁不绝,违法成本过低、社会监督缺位是重要原因。劳动监察部门应该主动出击,对这类公开宣扬超限加班的企业进行干预处罚;而劳动者也要清醒认识到,透支健康的“奉献”换不来职业尊严,只会助长压榨。当“不加班”成为理直气壮的常态,当“高效工作”取代“熬夜拼命”成为评价标准,我们的职场生态才能真正回归理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