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 农视网 2025-08-14 15:37:03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是习近平总书记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局高度提出的重大理念,深刻揭示了生态与经济、发展与保护的辩证统一,科学回答了高质量发展的根本路径问题。当前,我国进入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的关键时期,要深刻把握“两山”理念的历史逻辑、核心要义与实践要求,把生态优先、绿色发展贯穿“三农”工作全过程,为建设农业强国、实现乡村全面振兴提供坚实生态支撑和制度保障。
从余村话语走向国家战略,
“两山”理念实现理论与制度的双重跃升
2005年,时任浙江省委书记的习近平同志在浙江安吉余村考察时首次提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重要论断,是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凝结地方实践智慧、回应时代发展需求而形成的生态文明建设原创性成果,标志着我国发展理念从片面追求增长向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重大转变。
党的十八大以来,“两山”理念从余村破题,到浙江实践,进而上升为引领中国现代化建设的战略思想,深度嵌入国家治理体系和制度架构之中。2015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将其纳入国家制度体系;2017年,党的十九大将其确立为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的根本遵循;2018年,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第三次全体会议表决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正案》,生态文明历史性地写入宪法,“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实现了从政治主张到法律规范的跨越。
在不断丰富和发展中,“两山”理念经历了从生态修复、绿色发展到制度保障的“三个跃升”:初期以“治山理水”为抓手,扭转生态退化趋势;中期以“资源变资产、资产变资本”为目标,探索绿色价值实现路径;当前则以制度建设为根本,着力构建生态优先、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的长效机制。本质上,“两山”理念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核心内容,是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在新时代中国的创新发展,深刻回答了“人与自然是什么关系、如何协调发展”等时代课题,为推动中国式现代化提供了鲜明的生态逻辑、发展逻辑与制度逻辑。
坚持生态优先、人民至上、系统治理,
科学把握“两山”理念的核心要义
“两山”理念不仅是一项生态命题,更是一套完整的发展哲学,蕴含着高度统一的发展观、民生观和治理观。其核心要义集中体现在“三个坚持”:
一是坚持生态优先,重构发展逻辑。突破“先污染、后治理”的传统路径,确立生态保护在发展全局中的优先地位,强调生态本身具有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是最普惠的公共产品和最具潜力的战略资源。通过确立绿色导向,引导资源配置和产业转型,推动我国走出一条以生态强基、绿色赋能的发展新路。
二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增进民生福祉。生态文明建设的根本目的是造福人民。“两山”理念将生态保护与人民群众追求美好生活紧密结合起来,推动生态红利全民共享,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凸显了鲜明的人民立场和群众观点。
三是坚持系统治理,推动协同发展。“两山”理念强调生态建设与经济发展的系统性和协同性。从生态产业化到产业生态化,从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到生态产权制度改革,从绿色金融到生态补偿制度建设,各项措施和制度安排相互配套、统筹推进,体现了战略全局观和系统思维方式。
从绿色兴农到生态富农,
“两山”理念引领乡村振兴实践不断深化
生态兴则文明兴。近几年,各地坚持因地制宜、统筹推进,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中展现出“两山”理念的强大生命力与实践牵引力。
一是绿色兴农加快形成农业绿色生产体系。“两山”理念为农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明确方向。各地通过发展绿色种养、有机农业、生态循环农业等多种模式,推动农业从资源依赖向可持续发展转型。江西抚州推广“稻—虾—鸭”复合种养系统,实现生态良性循环与农民多元增收;四川蒲江运用“生草栽培+智慧农机”模式,为茶果产业注入绿色科技动能;广西巴马依托生态资源优势,打造长寿农业品牌,构建从田间到舌尖的健康农业链条,推动绿色产品“卖得出去、卖得更好”。
二是生态富农不断拓展绿色价值实现空间。把“绿水青山”真正转化为群众看得见、摸得着的“金山银山”,关键在于发展“生态+”产业,实现生态资源与市场机制的有效对接。浙江安吉余村发展生态旅游、文创经济等新兴业态,推动村域经济“由矿向文”成功转型;贵州镇宁立足森林资源与民族文化,发展避暑康养产业,实现“看风景”向“卖风景”的跃迁;云南元阳将梯田文化、农耕体验与生态保护深度融合,守住生态底色的同时,拓展了农民增收空间。
三是绿色宜居全面塑造美丽乡村新图景。人居环境整治是落实“两山”理念的重要抓手。江苏宜兴依托生态农庄与田园综合体建设,推动农村生态环境与旅游经济同步提升;四川郫都推进“公园化乡村”建设,打造生产、生态、生活融合的空间格局;福建宁德引导村民广泛参与村庄规划、水源保护、垃圾分类等共治行动,厚植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活方式,让生态文明成为群众可感可及的现实图景。
四是农民共建共享增强乡村绿色发展内生动力。“两山”理念本质上是为了人民、依靠人民、造福人民。浙江淳安设立生态公益性岗位,让农民群众在“护山护水”中实现稳定就业与价值创造;安徽黄山、湖南湘西等地鼓励青年返乡创业,培育“生态设计师”“乡村主播”等新型职业群体,推动绿色理念融入乡村文化与日常生活,形成可持续的社会动力。
向“绿”而行、向“实”发力,
构建农业农村绿色发展新格局
当前,站在推进农业强国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交汇点上,要把“两山”理念贯穿到农业农村现代化全过程,系统集成体制机制,持续深化实践探索,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农业绿色发展之路。
一是以绿色创新推动农业新质生产力提升。立足农业绿色低碳转型,推动生物农业、数字农业、循环农业协同发展,强化绿色农机、生态农艺等关键技术攻关,构建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安全高效的农业发展体系,实现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双赢。
二是以制度集成完善生态价值实现机制。健全生态产品价值核算、确权赋能、市场交易等制度体系,推进碳汇交易、生态补偿、绿色金融等政策工具协同应用,探索农村生态资产入市路径,真正打通“绿水青山”变“金山银山”的制度通道,让生态收益长期稳定惠及农民群众。
三是以人民为本构建共建共治共享格局。把农民放在生态建设的主角位置,建立生态管护与乡村就业联动机制,强化生态教育和环境意识培育,推动乡村绿色发展理念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形成共建生态、共兴产业、共享成果的良性循环。
四是以开放合作提升中国绿色发展国际影响力。系统总结提炼“两山”理念的中国经验,积极参与全球气候治理与生态合作,推动绿色“一带一路”建设,不断提升中国在生态文明领域的国际话语权和规则塑造力,为全球可持续发展贡献更多中国智慧、中国方案和中国力量。
作者|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经济与发展研究所副研究员 张宇
图源|新华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