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 农民日报客户端 2025-08-17 16:11:02
八月骄阳似火,湖北随州品源公司的标准化车间内更是一片沸腾。全自动流水线高速运转,清洗、分拣、研磨、灌装……一罐罐“菇的辣克”香菇酱列队下线,即将远渡重洋。不久前,这里刚刚签下美国华人商会价值3亿美元的超级订单。副总经理张涛穿梭于忙碌的生产线之间,兴奋中透着紧迫:“必须保质保量,这是叩开美国主流商超的关键一役!”
正在生产中的品源香菇酱生产线。
当国际市场需求萎缩、贸易壁垒高筑,许多出口产品黯然失色,随州香菇却划出了一道逆势飞扬的轨迹——去年产业销售额突破100亿元,国内市场覆盖超200座城市,内销占比惊人地从35%跃升至85%。一朵朵小香菇,如何转动了百亿大产业?
答案藏在湖北省委农办那份沉甸甸的《关于推进香菇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以下简称“菇七条”)里,更融在随州人“品质优先、创新驱动”的坚定实践中。“我们始终以科技创新为引擎,紧扣国内消费升级脉搏,推动香菇产品向健康、便捷、高端华丽转型。”随县产业服务中心主任刘东一语道破发展关键。
一张证书撬开万店之门
“这小小一罐酱,去年就征服了美国华人和本土食客的味蕾!”美国华人商会会长陈金阶对“菇的辣克”香菇酱赞不绝口。然而,征服社区小店易,跻身主流商超难。彼时,缺失美国非转基因认证(Non-GMO Project)成为横亘在沃尔玛、亚马逊等16000家连锁商超前的天堑。全球仅四家机构能颁发此认证,其严苛程度闻名于世。“原料产地全程可追溯,大豆、辣椒、香菇等均需非转基因报告护航。”张涛深知其中艰难。为此,一场围绕“品质认证”的产业升级在随州悄然铺开。
在随县三里岗镇吉祥寺村,代雨婷的智能化香菇大棚内,物联网传感器静静守护着每一朵香菇的成长。“环境参数自动调控,从原料到市场全程数据追踪。”代雨婷欣喜地算账,“政府扶持建起智能棚,省力又增效。我家年产20万棒,纯收入稳稳过百万。”昔日的“靠天吃饭”,在智能大棚的恒温恒湿环境中,蝶变为“四季出菇”的稳定财富。
随州市三里岗镇吉祥寺村的香菇大棚。
品质革命需要标准护航。随州联合湖北省农科院、武汉轻工大学开展质检科研攻关,成功获批食用菌重金属检测装置、食用菌农残检测装置两项专利,推动香菇出口检测行业标准、固体菌种省级地方标准立项,制定7项市级地方标准、4项团体标准,涉及种植环境、加工工艺等环节,强化全链条规范化管理。首创《随县香菇质量管理标准化体系》,将质量追溯嵌入生产全链条,为香菇贴上了“安全可控”的金字标签。
今年5月,印有蝴蝶标志的认证证书终于飞越太平洋,抵达品源公司。这纸认证,见证了随州香菇全链条的标准化攻坚与质量管控升级,是品质的勋章;更赋予随州香菇闯荡全球的底气,是市场的通行证。“它不仅仅是一张纸,更是中国味道驶向全球的珍贵船票!”品源公司董事长罗圆动情展望,“我们要以工业化思维、科技赋能和全球视野,打造征服世界的‘中国新质生产力样本’!”
一粒菌种孕育产业根基
种业是农业的芯片,也曾是随州香菇的隐痛。炎炎夏日里,走进建于随县三里岗镇的湖北长久菌业有限公司的生产车间,凉爽静谧,菌种在精密控制的环境中悄然萌发。隔壁实验室里,华中农业大学硕士操鹏程专注地培育新菌种。“在这里,实验室连着菇棚,论文能变‘金菇’。”长久菌业已吸引4名高学历人才扎根乡村,成功申报四个国家级香菇新品种,抗逆性显著提升30%。现在,随州已成为全国最大的香菇菌种生产基地,年产菌种5万吨以上,销往23省市,年产菌种占全国10%,约占全省60%,彻底摆脱了“洋种源”桎梏。
“菇七条”政策春风,催生了全国首个香菇产业研究院和随州香菇科研推广中心,华中农业大学边银丙等专家工作站扎根田野。长久菌业董事长龚长久介绍:“我们推广的智能化大棚、菌稻轮作等新技术,辐射带动鄂豫云贵数万人,年推广超8000万袋,助农增收超10亿元。”
创新需要真金白银。“香菇贷”以纯信用破解融资难,累计发放1.79亿元,为菇农节省贷款利息支出447.5万元;政府2000万元风险补偿基金撬动“政银担”协同发力,小微企业融资成本下降2个百分点;“香菇种植保险”为菇农兜底,兑现57家香菇企业310万元奖补资金。政策组合拳精准滴灌,为产业注入澎湃金融活水。
更深远的人才布局已然落子——全国首家专注于食用菌产业人才培养的高职院校——“随州香菇学院”应运而生,通过联合高校编写全国首本专业教材、建设“一主两辅”实训基地、组建产教融合共同体等举措,构建了“教材研发、技能培训、考核认证、就业服务”全链条培养体系。目前已累计培育全日制学生超过550人。“随县香菇种植工”成为技能人才培养新标杆。
说起现在的生活,81岁的广水市郝店镇菇农王茂家乐得合不拢嘴:“过去种菇像押宝,如今四季有收成,稳稳年入十万块!”
从“看天吃饭”到“智慧生金”,一粒中国菌种撑起了产业的脊梁。
一部手机连通天下市场
好产品需要通达的销路。随州创新“企业+合作社+菇农”“村集体+企业+农户”模式,以订单农业为纽带,让分散的小农户深度嵌入大产业链。
随县吉祥寺村,是远近闻名的香菇村。家家户户种香菇,90%以上收入来源于香菇,90%以上村民直接或间接从事香菇产业。村党支部书记张国勇笑言:“咱村的菇不愁卖!除了供给品源等龙头,家家开网店,线上抢着要。”走进村民周保国家,他正对着手机直播:“家人们看这菇多厚实!小个头卖60元一斤,这个大点的80元/斤!”直播间里订单纷至沓来。
随县敏锐抓住电商风口,培育本土直播团队50余支,培训2万人次,联合头部主播打造“香菇助农专场”,打造“直播电商+社区团购+生鲜直供”新渠道,形成“产地直供+直播直销”新模式,年网销额达26亿元,占内销三成。线下同步发力,裕国菇业“好菇粮”系列香菇产品进驻8000余家商超,品源现代即食香菇成为7-Eleven爆款零食,年销5000万袋。
为锁“鲜”降本,一座投资3.5亿元的中国香菇智慧交易城拔地而起,串联5万立方米中央仓、68座镇级冷链设施,冷藏保鲜能力超10万吨。15个销地前置仓遍布华中、华东、华南地区,织就“24小时鲜达网”,物流成本直降20%,鲜菇损耗率从8%锐减至3%,武汉、郑州等重点城市日配送量突破200吨。
放眼随州,车间里机器轰鸣,厂房外满载香菇酱的集装箱正一批批启航。而在更广阔的田野上,智慧大棚内菌棒整齐排列,直播间里乡音热切吆喝……一朵朵随州香菇,正以科技为翼,以品质为帆,从曾侯乙编钟的故乡出发,在全球市场的巨浪中坚定航行,为乡村振兴书写着充满韧性与智慧的“菇事新篇”。
作者: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记者 李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