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 观海新闻 2025-08-25 16:09:36
城阳红岛街道宁家社区西侧盐碱地上,一片30亩的甘薯长势正旺。甘薯正处于膨大的关键期,需要大量养分。山东青岛甘薯科技小院首席专家、青岛农业大学农学院教授隋炯明带领小院研究生,走进田间地头,指导种植户安装滴灌设备,科学调配滴液水肥比,以更好地提升甘薯的产量和品质。据了解,为了推广薯类种植和田间管理新技术,隋炯明已牵头在莱州、安丘、莒南建立了3个薯类国家级科技小院。
科技小院是农业院校开展农业科技创新、人才培养、社会服务的创新组织模式。青岛农业大学以首席专家为牵引,以研究生在农业生产一线开展实践锻炼为基本方式,以科技小院为“锚点”,将“示范田”建在乡野农村,强化了新技术的推广应用,促进了作物高产和产业发展,实现了资源高效利用和农民增收。特色人才培养、精准社会服务、应用科学研究和示范推广等多维结合,为赋能乡村振兴战略蹚出一条新路。
青岛日报社/观海新闻8月20日讯 城阳红岛街道宁家社区西侧盐碱地上,一片30亩的甘薯长势正旺。甘薯正处于膨大的关键期,需要大量养分。山东青岛甘薯科技小院首席专家、青岛农业大学农学院教授隋炯明带领小院研究生,走进田间地头,指导种植户安装滴灌设备,科学调配滴液水肥比,以更好地提升甘薯的产量和品质。据了解,为了推广薯类种植和田间管理新技术,隋炯明已牵头在莱州、安丘、莒南建立了3个薯类国家级科技小院。
科技小院是农业院校开展农业科技创新、人才培养、社会服务的创新组织模式。青岛农业大学以首席专家为牵引,以研究生在农业生产一线开展实践锻炼为基本方式,以科技小院为“锚点”,将“示范田”建在乡野农村,强化了新技术的推广应用,促进了作物高产和产业发展,实现了资源高效利用和农民增收。特色人才培养、精准社会服务、应用科学研究和示范推广等多维结合,为赋能乡村振兴战略蹚出一条新路。
张洪亮在指导学生
运用科技助农,让更多新技术走到农户身边
夏末秋初,艳阳高照,气候湿热,正值崂山茶水肥平衡管理和病虫害防治的关键期。崂山王哥庄街道囤山社区茶园内,山东崂山茶科技小院首席专家、青岛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教授宋祥云正和驻扎在小院的研究生采集土壤样本。“现阶段的田间管理会直接关系到明年开春产业的产量,摸透土壤成分,才能科学施肥。”宋祥云随手从地里抓起一把土,放在手心捻了捻。他们将会在小院实验室里,对土壤做一个全面“体检”,获取土壤酸碱度、有机质、氮磷钾等详细数据;然后根据不同地块土壤养分的丰缺状况,为茶农提供精准的施肥建议,定制个性化施肥方案。这既可以满足茶树生长需求,又可以避免肥料的浪费与过度使用,实现降本增产增收。“小院的主要工作之一是加强基层农技推广。”平时,宋祥云和团队成员经常开展生态茶园管理技术服务,为茶农讲解绿色防控病虫害的方法,介绍茶树修剪技巧,以及如何通过间作等方式改善茶园生态环境,促进崂山茶产业的绿色高质量发展。
让更多农民从“会种地”向“种好地”转变,青岛农业大学师生以科技小院为依托,聚焦农作物种植关键技术,通过“零距离、零时差”服务模式,打通科技服务的“最后一公里”,将更多绿色技术传播给当地农户。
“现在玉米已经进入灌浆期。灌浆期的玉米就像正在长身体的孩子,营养跟不上,籽粒肯定长不饱满。现在除了防病防虫,还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适当喷洒叶面肥,确保营养供给。”在即墨移风店镇黄格庄村青岛地平线蔬菜专业合作社,山东即墨玉米科技小院首席专家、青岛农业大学农学院副院长张恩盈为种植户介绍了当下玉米田间管理的主要方法。此外,团队还拓宽增收渠道,在助力鼓起乡村振兴“钱袋子”上下功夫,引导种植户适当种植鲜食玉米,促进增收。
山东平度花生科技小院是2024年获批的国家级科技小院。从今年3月份起,该小院首席专家、青岛农业大学农学院教授乔利仙和团队研究生就开始忙碌了,从播种、出苗,到开花、下针,师生们全程深入田间观察记载,指导种植户做好田间管理。7月是花生生长的关键时期,也是决定最终产量的重要阶段。师生们多次深入田间,开展生产指导,如指导种植户做好下针后培土工作,为花生根部发育和果针膨大提供适宜条件;针对田间叶斑病及棉铃虫局部发病情况,提出田间合理用药指导;还指导种植户采取防早衰措施,延长花生生长期,提高产量,真正实现高产丰收。
联合企业研发,小院落撬动产业振兴
山东环山生猪养殖基地内,山东青岛生猪科技小院师生与共建单位联合研发的小科爱牧O²S智慧养殖大平台像大管家一样,“指挥”水线、料线、排风系统等协调工作,确保猪仔住得好、吃得精、长得快。“小科爱牧O²S智慧养殖大平台既有智能硬件,又有软件系统,可以大幅度提高生猪养殖场智能化生产和管理水平。同时,平台融合养殖、防疫、管理等关键数据,破除‘信息孤岛’问题,并通过大数据分析,为科学喂养、养殖场管理、企业决策等提供依据。”山东青岛生猪科技小院首席专家、青岛农业大学动物医学院创新团队负责人张洪亮介绍。目前,该平台已累计服务上万家养殖场。
山东青岛生猪科技小院师生与共建单位联合研发的小科爱牧O²S智慧养殖大平台。
科技小院以“科技赋能养殖、智慧引领未来”为宗旨,整合高校科研优势与企业产业资源,聚焦生猪智能环境监测、精准饲喂管理、疫病预警防控、养殖大数据分析等方向,通过技术攻关与成果转化,助力生猪养殖产业高质量发展。小院师生始终盯着一线养殖场户的“痛点”搞研发,例如针对非洲猪瘟等疫病防控问题,他们研发了猪场生物安全智能防控系统,实现智能抓拍、越界行为识别、车辆检测等猪场关键环节的智能监控及预警管理。系统一旦发现异常,便会自动报警,切实保障猪场生物安全。省内30余家养猪场在使用上述智能化养殖技术装备和管理系统后,提高饲料转化率5-7%,降低料肉比0.15左右,降低养殖成本达7-10%,显著提高了养殖综合效益。科技小院的一系列技术创新让生猪养殖走向“智能化”,推动了生猪养殖产业的升级和乡村振兴科技创新提振行动的实施。
青岛农业大学科技小院围绕农业产业等领域存在的问题,联合企业等开展技术创新,推进乡村产业提质升级,更好赋能乡村产业振兴。
葡萄是莱西重点发展的特色经济作物之一。莱西院上镇素有“葡萄小镇”美誉,年销售葡萄5万吨,全产业链产值达22亿元。山东莱西葡萄科技小院就落户在院上镇,并依托青岛润景农业发展有限公司600亩现代化葡萄产业示范基地而建。山东莱西葡萄科技小院首席专家、青岛农业大学副教授刘更森经常带领学生深入田间地头,对设施葡萄品种选育、葡萄高效栽培技术等进行研究,有效提升了果品质量,促进种植户增产增收。与此同时,他还通过建设科技小院信息化平台等工作,打造可复制、可推广的标准化生产示范样板,不断提升葡萄科技小院示范效应。
把科研放在一线,培养知农爱农兴农人才
青岛农业大学资源利用与植物保护专业研究生徐梓晨自今年4月份开始,便常驻在山东崂山茶科技小院。在这里,她深入茶农家中,走访调查,了解崂山茶叶产业现状;她第一次深度了解采茶、捡茶、炒茶等茶叶生产加工的全过程。同时,她也在利用自己所学,开展茶叶农残检测、土壤检测等,为茶农提供更加科学的指导。“在一线的实践和体验,让我对茶叶生产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也更加坚定了我科技助农、服务民生的决心。”徐梓晨表示。
科技小院采用“校企协同,产教融合”的模式,充分发挥高校和企业的各自优势,建立研究生联合培养体系,共同培养适应现代畜牧业发展需求的复合型人才。“来到科技小院,才知道在很多养猪场已不再像以前一样需要大量人工,现在用一部手机或一台电脑就能精准管理整个猪场。”青岛农业大学动物医学院兽医专业研三学生阎新平是山东青岛生猪科技小院的常驻研究生。他的硕士毕业论文聚焦生猪新型疫苗开发,他也参与了猪场生物安全体系构建工作,而小科爱牧O²S智慧养殖大平台收集的数据为他的研究提供了诸多基础数据支撑。“我主要研发了预防生猪传染性肠胃炎和流行性腹泻的基因工程疫苗,目前都已进入疫苗效果评价阶段。”在科技小院的这段时间里,阎新平对兽医专业和生猪产业有了更深的认识。今后,他计划利用好自己所学,服务于现代畜牧业的发展。
科技小院研究生培养有别于过去以实验室研究为主的培养模式,通过让教师和研究生深入农业生产第一线,把课堂“搬”到田间地头,把论文真正写在祖国大地上。研究生长期驻扎在农业生产一线,在完成理论知识学习的基础上,重点研究解决农业农村生产实践中的实际问题。“科技小院在解决农业农村生产问题的同时,也在着力培养知农、爱农、兴农的农业高层次应用型人才,更好助力乡村振兴。”青岛农业大学研究生处副处长柴超表示。
2022年,教育部、农业农村部、中国科协公布了首批780个科技小院名单。青岛农业大学获批24个,数量列全国第8位、全国农业类高校第5位,省内高校第1位。此后,中国农村专业技术协会又多次公布国家级科技小院名单。目前,青岛农业大学共获批各类国家级科技小院54个,覆盖小麦、玉米、苹果、葡萄、茶、海参、生猪等30多个农业产业领域,遍及省内11个地级市和省外多地,其中在青岛的国家级科技小院共有23个。同时,学校还在青岛市内新建了46个校级科技小院。科技小院现有入驻研究生数量已超过400人。近年来,青岛农业大学聚焦产教融合、协同育人,以“科技小院”为载体,以省级产教融合研究生联合培养示范基地为纽带,主动对接国家战略,逐步形成了助力乡村人才振兴、“输血”与“造血”有机结合的“科技小院”人才培养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