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 重庆市科学技术协会 2025-08-26 10:33:10
收藏
每到农作物收获季节,秸秆处理便成为热议的话题,秸秆是否应该燃烧处理更是争论的焦点。焚烧秸秆曾是农村地区常见的处理方式,但随着人们环保意识的增强和科学认知的提升,这种方式正面临诸多质疑。秸秆燃烧弊大于利,科学处理秸秆,将其资源化利用,变废为宝才是最佳处理方式。
图源:豆包AI
秸秆燃烧的危害
秸秆燃烧会造成环境污染,燃烧产生大量浓烟,释放出二氧化碳、一氧化碳、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等有害气体与颗粒物,降低空气质量与能见度,形成雾霾,严重污染空气质量。吸入这些有害气体和颗粒物,可引发呼吸道、心血管等方面疾病,严重威胁人体健康。据研究,在秸秆焚烧高峰期,当地空气中的颗粒物浓度急剧上升,远超国家标准。
燃烧秸秆会破坏土壤质量,燃烧使土壤表层温度急剧升高,导致土壤中微生物群落和有益生物大量死亡,破坏土壤团粒结构,土壤板结加剧,影响农作物的生长发育。同时,秸秆燃烧还会导致土壤中有机质等养分的大量流失,降低土壤肥力,增加后续农业生产的化肥使用量,形成恶性循环。
秸秆燃烧极易引发火灾,尤其是在干燥的天气条件下,火势蔓延迅速,难以控制。一旦火势失控,不仅会烧毁大片农田、山林,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还可能危及周边村庄、工厂等,威胁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因秸秆焚烧引发的火灾事故屡见不鲜,给社会带来了诸多不稳定因素。
秸秆的科学处理方式
秸秆还田:一是机械粉碎还田,利用秸秆粉碎机将秸秆直接粉碎,均匀抛撒在田间,然后通过深耕翻压,将粉碎后的秸秆埋入土壤中。这种方式操作简便,能有效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改善土壤结构。二是堆肥还田,将秸秆与畜禽粪便、微生物菌剂等混合,进行堆沤发酵,制成有机肥料。堆肥过程中,通过微生物的分解作用,秸秆中的大分子有机物被转化为易于被农作物吸收的小分子物质。这种有机肥还田后,既能提高土壤肥力,又能减少化肥使用量,实现农业生产的绿色循环。
饲料化利用:秸秆主要含有粗纤维、粗脂肪和粗蛋白等营养成分,经过加工处理后,可以成为优质的动物饲料。常见的处理方法有青贮、黄贮和氨化等。青贮是在厌氧条件下,利用乳酸菌发酵,将秸秆转化为营养丰富、适口性好的饲料;黄贮则是将秸秆晒干后进行贮藏;氨化是通过喷洒氨水等碱性物质,提高秸秆的消化率和营养价值。这些处理方式不仅解决了秸秆处理问题,还为畜牧业发展提供了饲料保障,实现了农业资源的高效利用。
能源化利用:秸秆可以作为生物质能源的原料,通过燃烧发电、气化供热、生产沼气等方式实现能源化利用。秸秆发电是将秸秆收集后送入生物质发电厂,通过燃烧产生蒸汽,推动汽轮机发电;秸秆气化是将秸秆在缺氧条件下进行热解气化,生成可燃气体,用于供热或发电;秸秆生产沼气,不仅可以获得清洁能源,沼渣、沼液还可以作为优质肥料还田。这些能源化利用方式,既减少了对传统化石能源的依赖,又实现了秸秆的高值化利用。
秸秆燃烧处理弊大于利,已经成为影响生态环境、制约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通过科学合理的秸秆处理方式,不仅能够有效解决秸秆处理难题,还能实现资源的循环利用,创造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在政策引导和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下,相信秸秆综合利用将成为农业绿色发展的新趋势,为建设美丽中国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