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 新华社 2025-08-29 14:24:55
晨曦初露,山岚氤氲,山西省晋中市和顺县南天池村裹在湿漉漉的云气里,石头房若隐若现。作为牛郎织女传说的发源地之一,这座位于和顺县东南角的小村落,枕着一千八百米海拔的云雾。一处鹊桥景观上,几位身着汉服的游客正手执刺绣团扇留下合影,衣袂随风轻扬。
游客在鹊桥景观处拍照打卡。新华社记者 张哲 摄
南天池村东一公里处的“天河梁”横亘南北,犹如一壁天然屏风,形成环境怡然的“世外桃源”;“牛郎峪村”是故事中牛郎居住的地方;“喜鹊山”因有喜鹊栖息而得名;“天池”则是织女沐浴的地方;“南天门”更是传说中仙女下凡的必经之路。这些地名串起了一条较为完整的牛郎织女传说链。
图为“天池”。(受访者供图)
口口相传的故事,成为和顺人共同的文化记忆。“传说七月初七的早晨,村里看不见一只飞鸟,它们都去搭鹊桥了。”南天池村村民冯秀琴一边绣着喜鹊图案的鞋垫,一边说道,“常听人说初六晚要早点睡,第二天早起看鹊桥。”她手中的针线熟练地穿梭,将这份古老的传说“绣”进了日常里。
在和顺,“刺绣”与“织女”亦有着巧妙的联系。朴素的工作室内,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和顺刺绣代表性传承人范素萍正以针线“编织”牛郎织女的故事。金丝银线在她的指尖流转,绣出鹊桥相会的动人画面。“和顺女子向来以刺绣为荣,就像传说中巧手的织女。”范素萍笑着说道。
范素萍还不断创新,开创了“层叠立体堆骨绣”技法,使作品呈现浮雕般的立体效果,并在新作中加入“手机”“现代发型”甚至“宇宙飞船”等当代元素,表达“距离不再是阻隔”的美好祈愿。
同时,她的坚守也让传统技艺焕发经济价值,刺绣产品逐步从实用品向装饰品方向转变,实现产业化发展,让千年传说在针线间延续新的生命。
范素萍正在整理和顺刺绣作品的手稿。新华社记者 张哲 摄
“从来都不敢想,我们从小听到大的牛郎织女传说,还能吸引全国各地的游客。”南天池村党支部书记陈宝珠站在村口的古树下,望着来来往往的游客,眼中闪烁着光芒。今年五一期间,南天池村迎来了近五万人次游客,平日日均游客量也超过了一千人。
“第一次来这里,感觉空气特别清新,我们打算多住几天!”来自河北邯郸的游客朱树民忍不住赞叹。据了解,南天池村是名副其实的“高山绿肺”,森林覆盖率高达82%。
图为和顺县南天池村。(无人机照片)
在和顺县,以南天池村为代表的一批乡村景区,正依托牛郎织女的爱情传说,打造文化园、牛郎街、织女街、同心锁等特色景观,并逐步推出“喜绣”“喜服”等系列文创产品,构建起“美丽乡村+”新业态。
七夕节期间,和顺县还将举行“七夕集体婚礼”、非遗文艺汇演以及“七夕奇妙夜”沉浸式夜游活动等项目,进一步拓展“牛郎织女”文化品牌的影响力。
“牛郎织女传说”的凤台小戏表演。新华社记者 张哲 摄
从传说发源的文化底色到乡村发展的文旅融合,这座太行小城,“绣”起鹊桥,编织着美好、浪漫的生活。
今年7月,和顺县共接待游客19.03万人次,吸引了省内外众多游客。和顺县文化和旅游局局长代卫婷说:“我们会继续提质基础设施、升级旅游体验,并通过文化赋能,实现文旅IP的长效变现,真正助力乡村振兴。”
南天池村旅游公路。(受访者供图)
暮色渐合,村庄沉入墨色。耳畔是松涛低语,抬眼是牛郎星与织女星隔天河梁遥遥相望。又到一年七夕,村民们纷纷去看那鹊桥上的鸟儿会不会飞来。
策划:李欢
记者:张哲
视频/海报制作:张哲
报道员:白志斌
新华社国内部、新华社山西分社联合制作
成都警方:一男子通过AI工具生成发布涉多所学校虚假文章被行政拘留
探访阅兵训练场 | 男女混编 这支方队成为训练场上一道独特且亮丽的风景线
安徽省宣城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郭金友接受审查调查
9月新规,一起来看!
鲜为人知的抗战故事|被八路军拆走的铁轨做啥用了
“我们准备好了!”——即将受阅的空中梯队官兵信心满怀
国家公布第四批国家级抗战纪念设施、遗址名录和著名抗日英烈、英雄群体名录
中共中央办公厅转发《中央宣传部、中央组织部关于认真组织学习〈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五卷的通知》
镜观·回响丨相知相亲的上合青春色彩
河北干部群众弘扬伟大抗战精神—— 英雄的土地上,奋斗谱新篇(铭记历史 缅怀先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