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 中国农业农村市场信息 2025-08-20 14:34:34
湖北来凤,这个因凤凰飞临传说而得名的县城,生长着一种缠绕在悬崖峭壁上的植物,土家人叫它“莓茶”,说它是山神馈赠的“神仙草”;如今,它以更响亮的名字——来凤藤茶,入选2023年农业品牌精品培育计划名单。
8月1日,在湖北省来凤县召开的第三届国际藤茶大会“聚光灯”下,这株曾隐于深山的藤蔓,正以崭新的姿态迎接八方目光。叶片上的露水折射着现代产业的光芒,空气中弥漫的不仅是草木的清香,更有产业链延伸的芬芳——从古法炮制到标准化生产,从山间野趣到品牌名片,从土家儿女的“私房茶”到走向国际的“中国味”,这株带着露水清香的植物,正将千年的传奇故事,谱写成一曲融合传统与创新的“新韵”之歌。
藤脉绵延:土家瑰宝 千年传承
正值盛夏,在来凤县翔凤镇狮立坪村的藤茶公园,茶树满山,绿意萌萌,标准化的种植基地展现出勃勃生机。行走在坡间的栈道上,可见茶农们背着竹篓,忙碌地采摘着藤茶,手中的动作熟练而迅速。
来凤县翔凤镇狮立坪村的藤茶公园绿意萌萌
“每天早上五六点钟就开采了,怕晒就要趁早。动作快的人一天能采近百斤普叶,每天能挣大概150元。”茶农们说,附近回收点很多,采下的新鲜茶叶很快就能送往加工车间。
藤茶,已然成为当地村民们致富的宝贵资源,承载着他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来凤县平均海拔680m,森林覆盖率达60.4%。气候温暖湿润、雨量充沛、日照充足。土壤肥沃,有机质含量高,富含矿物质和硒元素,优越的自然环境造就了来凤藤茶的优异品质。
每年3—9月份是采茶旺季,不同时节采摘的藤茶部位各有不同。清明节前,刚萌发的芽头为“芽茶”,带着清新与娇嫩;4—8月采摘的3—5cm的嫩茎为“龙须”,形如丝带轻盈而灵动;秋分前藤茶的叶片为“普叶”,来凤藤茶即由以上三种制作而成。
藤茶的历史源远流长,最早在《诗经》中,它被称为古茶钩藤,那时,它或许只是山间的一种无名野菜,偶尔被人们采食,在岁月的长河中默默等待着被发现。唐朝茶圣陆羽在《茶经》中将其正式归为藤茶,从此,它有了一个被后世沿用的名字。明代永乐四年(1406年)刊刻的《救荒本草》,这部由植物学家朱橚编撰的植物图谱,在草部卷三中详细记录了藤茶(蛇葡萄)的外形特征及食用方法,为后人了解藤茶提供了珍贵的资料。
曾经藤茶只是一种野生的藤蔓植物,肆意地攀爬在山崖岩坡上。当地的土家族百姓与它悄然邂逅,发现这种植物晒干后泡水喝,不仅能缓解日常的不适,对清热解毒、润喉利肺、消炎消肿等也有着不错的效果。
《来凤县志》中也有记载:“来凤藤茶又称白茶、甜藤茶,来凤县俗称莓茶,主要分布在大河、旧司、三胡、百福司、漫水等乡镇……是宝贵的食药两用植物资源……在缺医少药年代发挥了功不可没的作用。”于是,藤茶在民间被亲切地称为“神仙草”“长寿茶”,成为了土家百姓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也承载着他们对健康的质朴追求。
青藤白霜云雾生,一盏清泉化甘霖。要说藤茶的特别之处不外乎三点,一是似茶非茶,绿茶、白茶等茶树是山茶科山茶属木本植物,而藤茶为葡萄科蛇葡萄属藤本植物,制作出的产品一般称为代用茶。
二是表面有白霜,其实是藤茶在制作过程中叶片自然析出的黄酮类化合物(主要是二氢杨梅素),就像柿子表面的糖霜一样,是植物自我保护的“天然铠甲”和藤茶“身份的象征”,更是其入口回甘的密码。三是自带驱虫性,不需要打农药,不仅降低了藤茶种植的成本,还从源头上保障了藤茶的品质。
大会当日傍晚,“来凤藤茶大师”制作技艺展演在龙凤文化中心广场举办,生动呈现了湖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来凤藤茶制作的核心技艺。从鲜叶摊青,到杀青环节的高温锁香;从揉捻破壁到微生物发酵析出“白霜”,融合了绿茶杀青与红茶发酵智慧的独特工艺,来凤藤茶制作技艺非遗传承人陈永胜说:“这霜是藤茶的魂!”
经检测认定,藤茶中黄酮含量达42%,还富含十几种氨基酸和硒元素。冲泡好的藤茶入口后,先是微苦,随即一股浓烈的甘甜涌上来。可谓是“苦尽方知真味在,回喉九转似仙珍”。
作为武陵山区特有的药食同源植物,今年1月,《湖北省基本医疗保险中药饮片、中药配方颗粒目录(2025年)》发布,正式将藤茶纳入医保支付体系,成为目录中159种中药饮片之一。在此次藤茶大会的武汉分会场上,市民现场品尝后说:“藤茶回甘的感觉很舒服,对我们老百姓的健康也有很大帮助,周围不少人都成了来凤藤茶的‘新粉丝’。”自20世纪50年代末,来凤县开始对野生藤茶组织资源调查、驯化。历经品种选育、栽培技术革新等阶段,如今已构建起从种植到加工、研发、销售为一体的藤茶全产业链。截至目前,已建成10.2万亩茶种植基地,开发7大系列238个产品,年产值22.53亿元,带动2万余户农户增收。
茶香满园:野转家植 链动成金
谈及藤茶从野生到如今的规模化、标准化种植,故事要从1996年说起。来凤县大河镇村医向班贵在行医时发现用野生藤茶煮水能缓解眩晕。他揣着样本赴南京送往中国药科大学进行检测,报告结果让他彻夜难眠:样本中二氢杨梅素含量高达45%。
然而,野生资源有限,如何实现规模化种植成为了摆在面前的难题。向班贵联合华中农业大学专家,经过3年的反复试验,终于攻克“野转家”技术。2003年,“藤茶仿野生栽培与加工技术研究”项目终于通过成果鉴定,成功实现了藤茶的人工栽培。这一突破,犹如一场及时雨,为藤茶产业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此后,在来凤县县委、县政府的大力支持与精准引导下,藤茶产业正式步入全新阶段。2004年,湖北省质量技术监督局发布《来凤藤茶种植技术规程》《地理标志产品来凤藤茶》,来凤藤茶走上了标准化发展的道路。2008年,向班贵带领团队进一步改进种植技术,将藤茶从投入到产出的时间从3年缩短为“当年种、当年收”,成本降低了80%,使得藤茶产业的发展更加迅猛。2018年国家知识产权局批准“来凤藤茶”为地理标志证明商标,2020年建成来凤藤茶质量追溯体系,开展藤茶评审分级。
在大会开幕式上,恩施州农科院院长沈艳芬发布了继2014年后第二次对地标标准的修订,适应了技术进步、市场变化和行业发展的需求,促进了藤茶的标准化和可持续发展,成为全球藤茶产业的“中国标尺”。
多年来,来凤县委县政府将藤茶作为主导产业扶持培育。突出品牌引领作用,建立促进藤茶产业发展政策体系,明确建设全国藤茶产业核心区目标,为藤茶产业的发展指明了方向。加大资金支持力度,扶持藤茶企业发展,解决藤茶企业融资难问题,为藤茶企业提供了坚实的资金保障。
同时,来凤县还积极与科研机构合作,不断改进藤茶的加工工艺。从最初的简单加工,到如今采用现代化的生产设备和工艺,来凤藤茶的品质得到了极大的提升。
走进来凤乡投藤茶茶业开发有限公司的现代化车间,记者看到经过原料分级、摊青、杀青、揉捻、解块、渥堆、烘干等11道生产工艺,每一片叶子都仿佛经历了一场奇妙的蜕变,既更好还原和传承了千年的手工技艺,又体现了现代科技的魅力。还有将藤茶老叶粉碎后,经蒸馏提取、精油分离到灌装的精油生产过程,展示了藤茶在精深加工方面的无限潜力。
“为深化藤茶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我们成立了藤茶发展研究中心、来凤藤茶产业研究院,重点围绕藤茶核心成分二氢杨梅素开展产品研发,已建成藤茶牙膏、二氢杨梅素提取、保健品等5条精深加工生产线,让藤茶的价值得到了最大程度的发挥。”来凤县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说。
在来凤金祈藤茶生物公司的无菌车间,总工程师盯着控制屏上的数据:“纯度98%!比旧工艺提升58个百分点。”曾经被丢弃的茶渣,如今通过专利技术提取出每吨价值30万元的二氢杨梅素,用于生产高端护肤品和药品。产业链的延伸让藤茶焕发新生。
来凤县还依托县属国企组建藤茶集团,搭建来凤藤茶供应链平台,链接全县65家藤茶加工企业,建成来凤藤茶交易市场和藤茶博物馆;积极构建藤茶“原种、原地、原味”保护体系,将企业、基地、农户纳入监管体系,建立全过程质量管理平台,有效保障了来凤藤茶的品质和安全。
目前,全县有91家藤茶生产经营企业、82家专业合作社、44家初级加工厂,还拥有1家国家级农民专业合作社示范社、1家省级龙头企业、2家省级农民专业合作社示范社、11家州级龙头企业以及8个精深加工车间,它们共同撑起藤茶全产业链发展格局。
新韵悠长:多元发展 迈向世界
“这里有农园特色的藤茶咖啡、藤茶奶茶、司藤果果、藤茶桃酥、藤茶蛋糕,请大家品尝一下。”在旧司镇的农园(恩施)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接待中心一楼展厅,工作人员正热情地邀请参会嘉宾体验,“我们还展示有藤茶面膜、藤茶泡脚包,以及正在研发的藤茶精油、洗发水、沐浴露等日化用品。”
除了全场景的藤茶产品研发,农园公司更是以藤茶园为中心,深度整合土家文化传承与生态景观资源,打造了耘峡桥、彩虹步道、休闲草坪等一系列特色休闲旅游点位。农园公司董事长向辉说:“我们以藤茶产业为核心,以‘教育培训+旅居康养’为两翼,积极探索‘村、校、园’三位一体的融合模式。”守茶园、育能人、共创富,农园公司已带动周边6个村产业发展,提供100多个就业岗位。这一创新举措吸引了参会嘉宾的广泛关注,充分展现了藤茶产业多元化发展的成效。
耘峡桥
近年来,来凤县在推动藤茶产业发展方面不遗余力,在拓展市场渠道上也有着一系列积极举措。大力推进“百城千店”计划,在北京、武汉等地开设藤茶消费体验店,让消费者能够亲身感受藤茶的魅力,品尝到来自土家深山的健康饮品。
同时,在北京、上海、成都等城市的高铁站、商圈、机场投放广告,宣传推介“来凤藤茶”区域公用品牌。通过构建“线上+线下”立体销售网络,目前,来凤藤茶已在北京、上海、武汉等40余个大中型城市及江浙地区建立稳定销售渠道,产品还销往阿联酋、马来西亚、澳大利亚等国家和地区。
此次藤茶大会在武汉、迪拜、墨尔本还设有分会场,印证了藤茶“跨山海、联世界”的产业格局,也标志着藤茶消费区域逐向全国乃至海外拓展,开启了全球化发展的新篇章。
2023年,首届来凤国际藤茶大会上,来凤被授予“中国藤茶之乡”称号,这是对来凤藤茶产业发展的高度认可和肯定。2025年第三届大会上国际慢茶联盟又授予来凤县“世界藤茶之乡”称号,这一殊荣让来凤藤茶在世界茶文化的舞台上熠熠生辉。来凤藤茶一步一个脚印,在国内外舞台上绽放出愈发耀眼的光芒,这不仅彰显了来凤藤茶强大的产业实力,更意味着其肩负更为重大的发展使命。
在聚焦茶产业未来发展的道路上,来凤藤茶也积极探寻着新的方向与动力。大会同期举办了关于“中国茶产业竞争力提升与新茶饮、新茶食创新”专题培训。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党委书记、副所长江用文在谈到持续培强来凤藤茶品牌时说:“要坚持区域公用品牌和企业品牌双轮驱动,制定品牌许可使用管理办法和产品溯源体系;选准目标市场和人群,拓展市场营销渠道。”同时,还要充分挖掘、整理土家族利用藤茶的记载、传说、遗迹,传承、转化土家族文化,进一步丰富藤茶的文化内涵。
“来凤可依托特色优质的藤茶资源,打造中国茶食引用藤茶供应链基地。用传统文化美学设计拉近产品和消费者的距离,新茶饮会让世界更有中国味。”东盟茶组织秘书长、新纪元广汇丰茶学院院长钟慧雯对藤茶未来的发展充满希望。
同时,首届“藤茶大师”职业技能竞赛、全国藤茶大赛及以“来凤藤茶”为基底结合蔬果、牛奶、酒水等调制新茶饮的创意大赛同步举行,挖掘了产业人才创新力,为藤茶产业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来自11个国家,国内24个地区各界代表,共计1200人参会,22个项目现场集中签约、2.55亿元的采购订单达成、7大系列新品的发布、百名主播的带货狂欢,无不昭示着这株“神仙草”的无限可能。来凤藤茶的故事,是一部人与自然共生的智慧史,更是一个地方品牌走向世界的奋斗史。正如第三届国际藤茶大会的主题“茶引未来”所昭示的:这株缠绕在北纬30度的藤蔓,正以更舒展的姿态,向着阳光生长,将土家人的温情与自然的馈赠,递往世界的每一个角落。
记者:武 琦
编辑:李雅洁
监审:姜玉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