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 农视网 2025-09-03 17:32:54
烈士气节由此化,两代坚守甘为民。9月1日,抗战胜利纪念日前夕,笔者来到河南省民权县北关镇李馆地道遗址,听李馆村民赵庆民讲述他父子两代三十年来默默守护杨朝起烈士陵墓、曾经感动了无数人的红色故事。

李馆地道遗址
践守承诺 老父甘当“守陵翁”
位于李馆地道前方,郁郁葱葱的松柏下,一座庄严肃穆的烈士墓常年静卧此地。长眠于此的,正是当年领导这片区域中共武装力量的游击队队长——杨朝起烈士。

杨朝起烈士之墓
杨朝起系河南省民权县北关镇蔡庄村人。参加革命后,他在党组织领导下积极发动群众,建立巩固了民权县最早的李馆革命根据地。1943年间,为打击残害百姓的许河据点日伪军,打击这股敌人,杨朝起曾3次化装,深入敌穴侦察,上级领导根据他提供的情报,制订了伏击敌人的作战计划。杨朝起率区队和民兵50多人,配合主力部队参加伏击战,消灭日军13名,其中小队长1人,缴获长短枪8支以及粮食等战利品。
1948年7月26日夜,杨朝起带领部分民兵在李馆遭到国民党地方部队王念堂部400余人包围,身中7弹,壮烈牺牲,时年34岁。革命胜利后,地方政府为杨朝起烈士修了墓立了碑。
“俺父亲叫赵松武,他生前为了践行25年前的一句‘一定把烈士墓守好’的诺言,一年365天,每天都要把他的战友杨朝起烈士的墓碑擦拭一遍,日夜与抗日英雄陵墓为伴。”
1944年,年仅14岁的赵松武就加入了地方抗日武装。1953年,赵松武因病解甲归田。这时他才得知,当年留在当地开展工作的战友杨朝起在一次激烈战斗中壮烈牺牲。上世纪80年代末,赵松武看到烈士陵墓年久失修,心痛不已。他主动找到村干部说:“那地方没人看管怎么行?我跟烈士做伴去。”铺盖、锅灶一背,搭个草庵,他就在老战友的墓前住了下来。直到离世,赵松武与地下的战友朝夕相处了整整25个春秋。每天,他都会到墓前去看望一下老战友杨朝起。有时,他还会采摘些野花,献给老战友,并向老战友念叨一些村里的变化。每到清明节,他会不厌其烦地为前来扫墓的孩子们讲述烈士的英雄事迹。

赵松武在老战友墓前
“父亲生前常说,能看护好抗日英雄烈士墓,让子孙后代记住这段历史,就知足了。”“死后也要埋在这里陪伴死去的英灵。”
讲到这些,赵庆民的眼眶红了。
无偿守护 子承父业不停步
赵庆民于2016年11月被授予诚实守信“商丘好人”;2018年11月被授予诚实守信“中国好人”。其父赵松武曾经获得“河南省道德模范”、“河南好人”、“感动商丘人物”等荣誉称号。

赵庆民清扫地道旧址的杂物
赵松武老人于2016年4月离世后,作为儿子的赵庆民遵从父亲遗愿,无偿来看护烈士墓,继续陪伴父亲的战友。赵庆民虽然不是党员,但为看护好烈士陵墓,他从不嫌苦嫌累,从未提任何条件。如今,赵庆民也在此守护了九年多,九年多来,他更明白了父亲的坚守。他每天都把烈士墓清扫得干干净净,他还在墓地周围陆续地种植了许多松柏。现在,放眼望去,盛夏时节的苍松翠柏就像父亲一样,以战士的挺拔身姿守卫着老首长的墓碑。

杨朝起烈士之墓墓碑
赵庆民接过其父守护的接力棒,不仅继续照看烈士墓,更主动承担起地道旧址的日常维护——每日巡查、清理杂物,为前来参观的游客和学生讲解抗日英雄事迹和那段烽火岁月。

赵庆民给学生讲解抗日英雄事迹
一寸山河一寸血,一抔热土一抔魂。“我和父亲做的这些,就是为了让子孙后代知道今天的幸福生活是无数革命先烈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让他们牢记历史,追思感恩,激励后人。”谈到守护的目的,赵庆民感慨地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