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菌”出山 产业“增味”

来源: 农民日报客户端 2025-09-04 14:18:28

体验有一种叫云南的生活,若不吃上一顿野生菌火锅,那一定是不完整的。刚从林子里寻来的鸡枞菌、青头菌、鸡油菌、奶浆菌等,洗净放入鸡汤中,焖煮半个小时,那一个鲜味,绝了!

立体的气候类型、保存完好的森林生态系统……孕育了云南极为丰富且独特的野生菌资源。目前,云南已知野生菌2753种(含变种和变型),占全国已知大型真菌总数的57.4%。其中,野生食用菌882种,占全国食用菌物种数的90%以上。

在“云菌”中,除了野生食用菌,还有人工食用菌,二者共同构成了美味的世界。这个世界究竟有多大?看一组数据便知:2024年,云南食用菌总产量119.41万吨,总产值472.49亿元;总产量全国第15位,总产值全国第二。

产量位次虽低,产值排位却不一般,“功臣”正是野生食用菌。

昆明市木水花野生菌交易中心是云南省最大的野生食用菌交易市场,2024年交易量达6.9万吨、交易额120亿元,占全省交易市场交易额的85.7%。交易中心总经理成爱丽说:“交易中心自2005年成立以来,累计销售野生食用菌34.26万吨。”

推动“云菌”产业不断前行的,不只有不断升级的消费需求,还有政策的绵绵之力。近年来,云南省相继出台了《云南省加快食用菌产业发展的指导意见》《云南省食用菌产业发展“十四五”规划》《云南省食用菌产业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方案(2023—2025)》及配套支持措施,为“云菌”产业升级注入了强劲动力。

在楚雄彝族自治州,这一系列政策措施的落地,带来了食用菌产业的显著改变。楚雄州连续三年投入财政资金1800余万元,发放“菌乡贷”等8100多万元用于支持“云菌”产业升级,同时强化科技赋能,招引行业头部企业入楚建厂,目前已形成了以2家“国字号”头部企业为引领,9户“省字号”龙头企业为骨干,1573户经营主体百花齐放的产业格局。

走进位于楚雄州南华县的品品鲜生物科技智慧工厂,从实验室到生产车间,处处都是忙碌的景象。今年2月,从江苏引进的品品鲜生物科技智慧工厂在南华县破土动工,6月底建成投产,可实现年产菌棒5400万棒、鲜菇5.5万吨、产值7亿元。

楚雄州委副书记崔同富说:“楚雄坚持走‘野生’和‘人工’相融合之路,由‘靠天吃饭’向‘四季出鲜’转变,人工食用菌种植面积和产值从2022年的9780亩、5.9亿元增加到了2024年的1.59万亩、12.39亿元。一二三产融合发展也取得显著效果,2024年食用菌产业综合产值超170亿元。”

“云菌”产业升级,正在向种业端、生产端、加工端、市场端聚焦,加快突破优质菌种供给不足、精深加工短板突出等诸多问题。

在种业端,“云菌”从种质资源保护到航天育种,已经迈出了许多“关键一步”。

云南省食用菌产业专家组组长、省食用菌产业发展研究院院长孙达锋说,云南食用菌种质资源保护全国领先,目前野生食用菌保育(促繁)基地612个、296.61万亩。2021年至今,新增食用菌新品种45个,选育了代表云南高原特色的“中菌黄见手青1号”“云白灵芝”等优势新品种。

在生产端,“云菌”既重种植规模拓展,更重科技支撑,以智能化实现产业提质、提效。

在昆明市嵩明县花卉园区内的云南菌视界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先进的智能温控系统可以让菇房的昼夜温差精确到±0.5摄氏度,二氧化碳浓度传感器实时调节通风量,加上无菌无尘的生长环境,使金耳的生长周期从原来的90天缩短至40天,日产量提升到10吨。

技术创新对“云菌”产业的改变,是实打实的。曲靖市陆良县副县长李勇对此感受深刻,他说:“县里与昆明食用菌研究所、中国农业大学等10余所科研院校合作,通过技术赋能推动品种、品质和价值提升。食用菌产值从2019年的14.9亿元增至现在的23.4亿元,提升了近60%。”

在加工端,“云菌”产业正在不断突破加工短板,实现产业链条延伸和产品附加值提升。

据云南省食用菌产业工作组组长、省供销合作社副主任李英杰介绍,云南现有食用菌加工企业485家,加工品类超过150种,包括膳食纤维、食用菌蛋白、功能性食品、调味品、营养剂等新产品。

在丽江市,丽江中源绿色食品有限公司加快以食用菌生物萃取为核心的功能性饮品精加工步伐,开发生产了食用菌速冻、干制、盐渍、微粉、罐头等系列产品;在昆明市晋宁区,雅乐鲜(昆明)食品科技有限公司建成10万吨野生菌精深加工基地,突破生物酶解鲜味提取技术,让产品鲜味远超味精。

看市场端,从抢占国内市场到开拓海外市场,“云菌”适应消费需求永远是第一位的。

迪庆藏族自治州的松茸和白玉菇、曲靖市陆良县的杏鲍菇、楚雄州南华县的牛肝菌……早已是欧美、南亚、东南亚国家食客餐桌上的美食。据昆明海关统计,今年上半年,云南省食用菌出口额2.3亿元,同比增长60.8%。

为了跟紧市场,昆明市木水花野生菌交易中心创建了全国首个野生菌价格指数体系。成爱丽说:“我们依托‘智慧木水花’平台,每日采集发布交易数据,年服务超500万人次。”

产业发展、升级,落脚点在农民增收。如今,“云菌”产业已经成为带动农民增收的强力引擎。2024年,直接带动就业20万人,间接带动300万人,从业人员达1000万人,年人均增收3000元。

产业前行之路漫漫,“云菌”还面临着如野生食用菌资源保护和可持续利用矛盾突出,无序采摘、滥挖造成资源破坏;食用菌产业标准化体系建设滞后;物流成本偏高;菌文化挖掘和输出不够,品牌辨识度不高等一连串问题,需要加速解决。

作者: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记者 郜晋亮

登录评论 我要评论
关于我们
三农头条
天下三农尽在手中
中国农业电影电视中心官方App
由中国农业电影电视中心全力打造三农领域新闻资讯互动平台
农视网微信公众号
微信号:nongtv
微信认证:中国农业电影电视中心
农视网是中国农业电影电视中心新媒体平台,三农信息及时传达,农影智造,专业有用
农视网官方微博
中国农业电影电视中心官方微博
中国农业电影电视中心官方微博,农影智造,专业有用
中国三农发布
抖音号:3nongtv
中央农办秘书局 农业农村部新闻办公室指导
中央农办秘书局 农业农村部新闻办公室指导、新闻宣传官方平台(权威 及时 聚焦)发布信息资讯、报道新闻要务 解读政策举措、回应热点关切 联播各地动态、宣传经验做法
中国三农发布
快手ID:1624436642
中央农办秘书局 农业农村部新闻办公室指导
中央农办秘书局 农业农村部新闻办公室指导、新闻宣传官方平台(权威 及时 聚焦)发布信息资讯、报道新闻要务 解读政策举措、回应热点关切 联播各地动态、宣传经验做法
中国三农发布微信公众号
微信认证:中国三农发布
中国农业电影电视中心官方App
中央农办秘书局 农业农村部新闻办公室指导、新闻宣传官方平台(权威 及时 聚焦)发布信息资讯、报道新闻要务 解读政策举措、回应热点关切 联播各地动态、宣传经验做法
友情链接 地图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