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 农民日报 2025-09-08 10:27:10
陈云华与无数青神竹编匠人一起,用竹丝编出了农民的大房子、小轿车,编出了青神竹编、兰沟村的未来,也编织着连接世界文化的经纬。
满载外国学员的大巴车驶过宽阔平整的柏油马路,行经高大现代的建筑群,穿过绿意盎然的竹林,终于到达了此行的目的地——位于四川省眉山市青神县兰沟村的中国竹艺城。
中国竹艺城的主人,年逾古稀的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青神竹编”代表性传承人陈云华依旧精神矍铄、意气风发,即便不戴麦克风,阶梯教室的最后一排也能清楚听到他洪亮的声音。十几天的课程从带着英语、法语口音的“老师好”开始,陈云华粗糙的大手仿佛有魔力,左扭一下,右编一下,不出几分钟,细长的竹丝就变成了灵动的热带鱼,看得学员们直呼神奇。他不仅手把手对外国学员进行竹编技艺教学,也将实用中文短句、中文歌曲、中国诗词以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教学当中,与中国竹艺城的其他老师一起,为这些远道而来的客人编织着这场难忘的中国之旅。
当然,这里的神奇之处远不止于此。复杂精致的《清明上河图》、随着光线变换的观音像、光影分明的历届国家领导人画像、世界上最长的竹编舞龙、栩栩如生的盆栽和熊猫……去节、刮青、启篾、染色、分丝等十余道制作工序让竹子变得细如发丝,编出了平面竹编、立体竹编、瓷胎竹编、混合竹编、套绘竹编、竹编家具6大类、8大系列、3000多种产品体系。
“竹产业是农民增收致富的产业,竹编是永恒的朝阳产业”,这是陈云华经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几十年来,陈云华与无数青神竹编匠人一起,用竹丝编出了农民的大房子、小轿车,编出了青神竹编、兰沟村的未来,也编织着连接世界文化的经纬。
改命
1948年,陈云华出生于兰沟村的一户普通农民家庭。
彼时的兰沟村,村路崎岖,民宅破败,被人称为“烂沟村”。“那个时候家里特别穷,我们住着五面透风的茅草房,经常吃了上顿没下顿。”陈云华回忆。
温和湿润的气候让兰沟村拥有连片的竹林,也造就了数千年的竹编历史,家家户户都会编些簸箕、背篓等生产生活用具。过去,传统竹编技艺叫作“做篾”,而从事竹编的人,被称为“篾匠”。
陈云华的爷爷是村子里小有名气的篾匠,靠编些晒垫、凉鞋等产品走街串巷地卖钱。为了吃上饭,陈云华从6岁起就和爷爷学习竹编技法,在兴趣与天赋的加持下,他很快掌握了竹编技能,编得又好又快,爷爷一天天变老,他便逐渐代替了爷爷。
“60年代末,我已经是县里有名的竹编‘巧小伙’了。1968年,我在兰沟村办起了第一个竹编作坊。那几年正好赶上中美关系缓和,我们青神县接到了一笔来自美国的竹编订单,要我编飞碟、圆箩和波浪蛋篼各10万只。”陈云华带领着兰沟村26名知识青年,利用3年时间完成了订单。正是这笔订单为兰沟村换来了3台手扶式拖拉机和1台东方红拖拉机。“这是兰沟村农业机械化道路的开端,可以说,我们村的农业机械化就是竹编换来的。”
1978年起,随着农村经济体制的改革,农民开始从土地中解放出来,打工潮兴起。四川省政府和时任青神县委书记注重用职业教育带动老百姓增收致富。
“1984年,他们把我从小学调去南城乡成人教育中心做副校长,让我开设首期竹编工艺技术培训班。凭借着全县出名的竹编‘巧小伙’名号,不到3天时间我便招收了120名学员。”陈云华说,“那时候的学员们是要自己砍了家里的竹子带过来做材料的,还要自费买刀具。我全程教学了3个月,让学员们基本掌握了竹编技术。”
竹编初学者编得慢、产量低、收入少,加上塑料制品兴起对于竹编产业的冲击,结业时学员走了一大半,大多南下去了广东等沿海地区打工,这让陈云华一度受挫。后来,陈云华创办了竹编厂和四川省青神县云华竹旅有限公司,首期培训班中一些有天赋、技术好的学员留在竹编厂继续编织,许多人跟随陈云华在云华竹旅有限公司工作至今。
“最初,我们这边500多户2000多农民编的大部分都是实用包装。手工劳动编出来的竹篮,每个要卖10块钱左右,但是塑料做的篮子,每个只要卖2块钱就够回本了。”陈云华说,“我们的竹编包装市场不断缩减,于是我就想着把竹编和中国传统文化艺术融合在一起,做扇子等旅游产品。比如,眉山市是苏轼故里,青神县是苏轼初恋的地方,我把竹丝分得更细,将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书法作品编成竹编,拿到三苏祠去卖,挂上的第二天就卖掉了,卖了200元人民币的高价。”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此后,陈云华用竹子编出了苏轼的词、徐悲鸿的马、郑板桥的竹……艺术与竹编的结合,赋予了青神竹编新生。
1991年,陈云华作为四川省民间艺人代表,到台湾参加民间艺术展览。他依照地摊上买到的历代帝王头像火花集创作、编织出的《中国百帝图》,被一位美国客商看上,陈云华开价4.8万元人民币,没想到美国客商拿出4.8万美元买下了这幅竹编作品。后来,这笔钱成为了中国竹艺城的第一笔建设资金。
“竹编技艺是要根据社会的进步和人们需求的变化而不断发展的,要用新的理念、新的思维、新的艺术去创新出现代的竹编产品,让老百姓喜欢。”几十年的从业生涯,陈云华改“坐标编织”为“看图编织”,改革了排针的使用方法,发明了“竹钩针”在精细竹编中的使用,发明了“彩色竹编”特殊技术……青神竹编的精致程度和艺术价值与日俱增。
1993年起,陈云华历时十余年建成了中国竹艺城和青神竹编博物馆,集竹编艺术品展览、技艺传承与文化旅游于一体,成为青神县的地标之一。
如今的陈云华,早已不再是那个吃不饱饭、穿不暖衣的赤贫男孩,而是海内外首屈一指的竹编大师。如今的兰沟村,“中国竹编第一村”的美誉让“烂沟村”成为历史。陈云华不仅改变了自己的命运,也改变了青神竹编和兰沟村的命运。
传技
“你看,丛生竹中间那棵最笔直、长得最好的竹子就是竹王,其他竹子围绕竹王而生。在我们整个家族和行业里,陈大师就是那个‘竹王’。”陈云华的徒弟如是说。
1984年至今,即便中途遭遇挫折和打击,陈云华也从未停止过竹编培训事业。从兰沟村到青神县,从全国各地到世界各国,陈云华已举办了近600期培训班,亲自培训了2.5万余人,其中40多名学生成为大师级竹编专业技术人才,他们作为当地的致富带头人,又带动无数竹产区的农民,特别是留守妇女和残疾人,用竹子编出了幸福生活。
1994年,陈云华受厄瓜多尔竹子专家木楞邀请,赴当地开展为期一个多月的竹编培训。他从最基础的划篾技法教起,逐步指导学员完成简单作品,共举办了四期培训班。
一次受邀至木楞家中做客时,陈云华结识了木楞的女儿。这个年仅八九岁的女孩下肢瘫痪,只能双手杵在地上或者抓着床沿才能移动。女孩之前就很喜欢学习中文,她用中文告诉陈云华,“我想用竹子编鱼”。
可当时的陈云华从未编过鱼。当晚回到酒店,陈云华拿着划好的篾条琢磨了两个多小时,设计出第一版竹编鱼。第二天,他回到木楞家,一步一步教会了木楞女儿。“她很聪明,很快就学会了。她说,‘我没有腿,我不能走向世界,但我可以像鱼儿一样游向世界’。”
临回国前,陈云华再次来到木楞家做客。眼前景象令他潸然泪下——楼梯扶手上悬挂着木楞女儿编织的百余条大大小小的竹编鱼,风一吹,鱼儿就全“游”起来了。“我没想到,一门中国传统技艺,能够寄托一个厄瓜多尔残疾女孩的梦想。”这一幕,陈云华一记就记了30年。
2001年,来自26个国家的56名不同肤色的学员,由国际竹藤组织带队,来到中国竹艺城和陈云华学习竹编。这是中国竹艺城承接国际培训的开端。此后的15年,从知非之年到年近古稀,在国际竹藤组织、国际竹藤中心、商务部等机构的引领下,陈云华远赴26个国家进行国际培训,实用的中国竹编技术让无数外国竹产地农民脱贫增收。
“国家为了保护我,70岁后就不让我再出国培训了。尽管现在快80岁了,但我的精神和创新思维还都很不错。即便不能出国教学,我依然要把来中国的学生教好,也会培养好公司的师资团队,让他们在海外尽最大努力传授竹编技术。”陈云华说。
邵晓玲是1986年竹编工艺技术培训班的学生,学成后就一直跟着陈云华编竹编、做培训,现在担任云华竹旅有限公司办公室主任。
去年,邵晓玲接过了接力棒,远赴西非,在几内亚开启了人生中首次海外培训。“我们四川的竹子韧性好、竹节长,很适合编竹编。但是几内亚的竹子,竹节又短又厚,炎热的气候加快了竹子的生长速度,一年生竹子更老,我们会基于当地实际情况教学员选取适合的竹子。”邵晓玲说,“而且国外许多竹资源丰富的国家,他们都是用整根竹子盖房子或者做家具的,竹编非常粗糙,甚至基础为零。我们要从最简单的十字形编织和人字形编织手把手教起。”
邵晓玲眼中的几内亚学员是非常可爱的。“他们都很自信,会经常主动求表扬。学习也刻苦,一名学员率先编好了一个作品,其他学员会争先恐后地要编两个,没有人偷懒,每节新课结束,他们的笔记都是满满当当的。”
这次培训的学员中,有几名曾参加过上期培训。其中有一名学员自己在家里开了个作坊,带领四五个徒弟做竹藤家具,他把和中国老师学到的青神竹编与几内亚的藤编家具融合,每月收入约合人民币5000元。“这在经济欠发达的几内亚已经相当可观了,即便扣除全家的生活开支,每月也能存下约3000元人民币。”
“在进行竹编技术教学的同时,我们也会教他们简单的中文。然后我们发现,最开始他们用几内亚的官方语言和我们打招呼,后来慢慢开始用中文和我们说‘老师好’‘早上好’‘下午好’。”邵晓玲说,“许多学员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中文都非常感兴趣。前年来到青神学竹编的学员科马,回国后就向当地政府申请了到中国留学的机会,现在已经在北京读书了,我们经常在微信上联络。”
“竹”梦
在陈云华、邵晓玲这些非遗传承人忙着用竹子编织跨越山海的全球减贫故事时,曾是四川工商学院外国语学院同事的邹松和刘小波,凭借着各自的专业特长,开始了青神竹编产品与文化出海的探索。
邹松是土生土长的眉山人,从小对青神竹编有着特殊感情。凭借多年的电商从业经验,邹松带领她的学生们做了一份名为《“一带一路”匠心织竹》的商业策划,出乎意料获得了2017年第二届中国大学生跨境电子商务创新创业大赛全国特等奖。拿着参赛赚到的第一桶金,邹松和她的学生团队成立了公司,正式在阿里巴巴国际站上向海外销售青神竹艺品。
从2019年青神竹编海关数据零的突破,到2022年卡塔尔世界杯上深受各国观众喜爱的“竹与熊猫”主题艺术展,再到去年沙特阿拉伯客户计划将青神竹艺主题宾馆“竹里院子”复刻到沙特阿拉伯……每一步,都凝聚着邹松团队的努力。
前段时间,邹松团队接了个“大单”,他们耗时1个多月,为2025年日本大阪世博会中国馆设计制作了由竹子和麻绳组合而成的人行通道竹栏杆,“竹钢坚韧环保,麻绳柔性自然,我们的竹栏杆陪伴着中国馆外五星红旗的每次冉冉升起,令人十分自豪。”邹松团队还将古朴典雅的瓷胎竹编、别具创意的竹编胸针和耳环、精致可爱的熊猫摆件、环保实用的竹制餐具等产品送进了中国馆官方纪念品商店。凝聚着青神竹编的精湛技艺与“以竹代塑”可持续发展理念的纪念品,成为全球畅销的伴手礼。
“我想,陈大师他们现在面临的痛点是,高端的竹编艺术品其实需要更大的国内外市场,现在中国竹艺城主要是靠旅游、研学等盈利。”刘小波说,“青神竹编是中国竹子文明、劳动人民智慧和艺术的结晶,其背后的文化应该被世界看见。我一直在努力推动的,就是竹编文化与艺术真正的出海。”谈起竹文化,刘小波有着说不完的话。
2018年,彼时还在四川工商学院外国语学院任教的刘小波被派去中国竹艺城挂职锻炼,跟随陈云华进行为期1个月的竹编学习。“我每天早晨八点开始上课,学到晚上的九、十点钟,从砍竹破面到编成作品的所有技术流程全部学完了,一个月顶别人的3个月。”课程结束,刘小波向陈云华拜师,数月的勤学苦练,也让刘小波拿下了“中级工艺美术师”的称号。
“我后来才知道,陈大师是不会随便收徒的,他教了2万多名学员,但真正能够拜师成为徒弟的只有几十人。”刘小波笑道。谈起拜师的原因,刘小波表示自己出生于湖南湘西的侗族山村,村里竹林茂盛,祖辈会编一些粗糙的实用型竹编。“但来到兰沟村后我发现,陈大师将传统竹编融合了书法、绘画等,变成了集大成的艺术品,包含了无穷的创造力,值得深入学习。”
英语专业学士、比较文学和世界文学专业硕士,文化研究与海外传播正是刘小波的专长。基于此,陈云华把青神竹编海外培训班的宣传工作交给了他。“竹编技艺的出海是关乎国家战略的、实实在在的惠民举措,更是很好的文化外交方式,以陈大师为核心的青神竹编技艺传播团队,在做一件非常伟大的事情。”从新闻稿写作,到采访翻译,再到视频拍摄制作,刘小波愈发觉得传承和推广竹文化就是自己的使命。
后来,刘小波辞去教职工作,进入西南民族大学攻读博士学位,专门研究竹文化及其海外传播,并与陈云华一道,把青神竹编推向更广阔的世界舞台。
“这一路上,我结识了许多外国朋友。每当我向他们介绍说‘我对竹子很感兴趣,我非常擅长竹编艺术’时,他们都同我有着说不完的话题。在这个过程中我发现,我不光能够把中国竹子的故事讲给世界,也能把其他国家的竹文化带回中国,深度参与世界文明交流互鉴。”截至目前,刘小波已自费3万多元人民币,收集到了国内约90%有关竹子的资料,并搜罗了许多其他国家竹文化相关书籍,着手进行翻译工作。“这其中的文化交流和异变是非常有意思的。而且越是研究深入,越会发现,在当下这个时代,东方美学正在绽放着无穷的魅力。”
2019年,刘小波用英文写作而成的《编织梦想,传承竹艺》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中心组织的2019年亚太青年非遗故事大赛中获得优异奖,这是本次中国参赛者获得的最高奖项,也是刘小波“竹”梦的开始。后来,他通过来成都体验竹编的英国朋友,将竹编熊猫送到了英国剑桥大学李约瑟研究所,获得了该所东亚科学史图书馆馆长的感谢信;和师姐郑霞一起在位于意大利罗马的联合国粮农组织总部,现场展示青神竹编技艺;深度参与的《青神竹编:“以竹代塑”打造绿色竹意生活》案例,入选2024年度亚太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促进可持续发展”案例……刘小波一次又一次站在不同种族、不同肤色、不同行业的观众面前,声情并茂地讲述着青神竹编的故事,让青神竹编,一次又一次地,被全世界看见。
未来
“我们现在面临的困难啊,就是愿意学竹编的年轻人太少了。”邵晓玲感叹,20世纪80年代尚有许多竹编学习者无法沉下心来,随后放弃竹编,如今这个快节奏的时代更是如此。为了不让这份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慢慢消失在时间的长河里,培养年轻传承人刻不容缓。
2018年拜师学成后,刘小波打造了一个名为“竹够精彩”的竹编DIY社团,从曾经任教的四川工商学院,带到了现在读博的西南民族大学。这项“非遗进校园”活动前前后后辐射了两所学校和周边社区的四五百名年轻人。
“我为社员们备好篾条与工具,让他们沉浸式体验竹编编织的全过程。竹子本身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底蕴与东方美学,因此在教学中,我不仅传授竹编技艺,也会讲述竹子在中国传统文化及文学作品中的意象和内涵。”刘小波说,“实践中我发现,青神竹编等一些非遗技艺,有着艺术疗愈的作用。生活在快节奏都市的年轻人,许多时候是希望通过沉浸式手作体验让自己的心静下来的,所以DIY活动对于青神竹编的推广效果还是很好的。”
另一边,作为成都艺术职业大学竹产业学院院长,陈云华今年正与校方及学院负责人积极推进竹木类职业本科专业的申报工作,旨在培养竹产业链所需的高层次技术技能人才和青神竹编非遗传承群体。依托学校毗邻中国竹艺城的地理优势,新生入学后需完成传统拜师仪式,在校接受系统理论学习的同时,跟随青神竹编非遗传承人实践竹编技法。学生毕业时将同时获得本科学历与学位证书,并掌握青神竹编非遗技艺,实现非遗技能与文化传承的双重提升。
“就现在的情况来看,青神竹编技艺在年轻人群体中做不到大面积的推广,只能推行点对点传授。对整个国家和行业来说,青神竹编技艺传承是一项历史性的工作,我们都在尽最大努力不让青神竹编失传;但对于我而言,竹编也是家传的事,我的爷爷传给我,我也要传给我的孙子孙女。”陈云华的孙子陈宇阳退伍回到青神后,一度不想学习竹编。陈云华把孙子叫到中国竹艺城,劝说他进行了一个月的竹编学习。
“我25岁了,以前没有什么特别想要做好的事情,但是现在有了,我想把竹编学好,因为我觉得它是一门非常漂亮、非常艺术的技艺。不管是因为我的身份、我的家庭还是其他原因,能够得到如此好的学习机会就是一种幸运,我要好好珍惜。而且就我现在的状态来说,我不求有多少钱、月休几天,我只希望现在能够认真、踏实地学习竹编,慢慢来,未来什么都会有的。”这是采访当天早上,陈宇阳在微信上发给陈云华的一段话。
“你一定要把这段话写进稿子。”陈云华开心地对我说,“哪怕是下一代只有一个人能够完全掌握青神竹编这项技艺,只要他有着为社会服务和奉献的胸怀,能够继承着我的理念去开拓创新,我相信,哪怕是只有这么一粒种子,他也一定会在未来开花结果。”
作者: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记者 董家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