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 农民日报客户端 2025-09-11 10:53:30
9月10日,国家林草局相关负责人在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表示,在全社会共同努力下,“十四五”期间我国共完成国土绿化面积5.49亿亩,其中造林面积1.85亿亩,相当于一个福建省,新增森林蓄积量相当于一个大兴安岭林区。目前我国森林覆盖率超过25%,为全球贡献了大约25%的新增绿化面积,成为世界上增绿最多、最快的国家。主要的变化特点可以概括为三个方面。
科学推进大规模国土绿化,由单一种树植绿向生态系统治理转变,绿色的家底更加厚实。在重点生态区域,组织实施“三北”工程、“山水工程”等,持续筑牢国家生态安全屏障。在城乡生活区域,持续推进绿化、美化、彩化,全国城市建成区的绿化覆盖率达到43.32%,村庄的绿化覆盖率达到32.01%,城乡居民“推窗见绿、出门入园”,清新环境可感可及。与此同时,“增绿就是增优势,植树就是植未来”理念已经深入人心,全社会爱绿、植绿、护绿已经蔚然成风。
着力壮大林草产业,由发挥森林的生态效应为主向发挥多重效益为主转变,生态惠民利民更加凸显。2024年全国林草产业总产值超过了10万亿元,带动6000多万人就业增收,浙江安吉的竹子产业创造了192亿元的产值,带动了当地近4万竹农增收。生态护林员队伍全国稳定在170多万名,在家门口就能实现就业。我国森林食物年产量超过2亿吨,成为继粮食、蔬菜之后第三大重要农产品,仅油茶种植就达到7500万亩,茶油年产量超过了100万吨,丰富充实了老百姓的“米袋子”“菜篮子”和“油罐子”。
建立健全全国的国土绿化制度体系,由注重扩绿已经转向了扩绿兴绿护绿“三绿”并举。坚持规划引领,按照“多规合一”制度,推动绿化相关规划和国土空间规划相衔接,科学确定造林绿化目标任务和空间布局。创新绿化机制,优化天然林保护修复、禁牧休牧和草畜平衡、生态保护差异化补偿制度,有力激发造林绿化的内生动力。强化法治保障,制修订了森林法、湿地保护法、《古树名木保护条例》等法律法规。全面推行林长制,在全国设立五级林长,总共有130万人,严格资源保护监管,这几年森林草原的火灾次数和受害面积都处在历史低位。
作者: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记者 杨梦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