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贫攻坚 黔东南战法经典案例 | 雷山县脚尧村:率先实现小康梦

来源: 州融媒体中心记者 吴会武 李林 李林果 2025-09-11 16:39:22

开栏语:

脱贫攻坚是一场必须打赢的硬仗。黔东南贫困面大、贫困人口多、贫困程度深,是贵州脱贫攻坚主战场,是最难啃的硬骨头。要打赢这场硬仗,向贫困挑战,需要智慧和力量,更需要战略战术。在攻坚克难的冲锋号角声中,黔东南紧紧围绕“基础设施建设、易地扶贫搬迁、产业扶贫、教育医疗住房‘三保障’”四场硬仗,集聚广大干部群众的智慧,凝聚起强大的攻坚合力,先后涌现了像雷山县脚尧村这样依靠一台挖掘机,开山辟出产业路,率先建成小康村的全国先进典型;丹寨县洋浪村竖碑立志“我要脱贫”,依靠群众内生动力摘下贫困帽等一个个精彩出列、真实反映黔东南州脱贫攻坚战法的经验典型。

从今天起,本报推出“脱贫攻坚——黔东南战法经典案例”系列报道,展示贫困地区广大干部群众决战决胜脱贫攻坚战斗风采、辉煌成就,为今后黔东南乡村振兴和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借鉴。敬请关注。

冬至,海拔1380米的雷山县西江镇脚尧村云雾缭绕。

“雾当被盖地当床,秋风扫地月灯光,生活年年靠救济,有女不嫁脚尧郎。”这首村民自编的民谣,描述了过去脚尧村自然环境的恶劣,勾画了脚尧曾经的贫穷凄凉景象。

为了生存,脚尧村的几十代人与恶劣的自然环境抗争了近300年。不认输的脚尧人与天斗、与地斗,发扬不畏艰难、勇于挑战、苦干实干、科学发展的脚尧精神,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率先将脚尧村建设成为雷公山区小康第一村。

资料图

探新路 兴产业 奔小康

“以前我们脚尧生活困难,种水稻三年两不收,大家吃的基本都是包谷、南瓜这些粗粮,住的房子就像老人们常讲的‘千柱落脚,万盏明灯,风来风扫地,月来月点灯’。”时隔多年,回忆起当年的窘境,村民吴先炳仍频频叹气摇头。

脚尧是苗语,译为汉语是秘境的意思。在这神秘之境,常年云吞雾锁,山寒水冷,年平均气温12摄氏度,受气候影响,粮食产量极低。过去,村民们常年吃不饱饭。

穷则思变。为了解决世代人的吃饭难题,八十年代初期,时任脚尧村党支部书记吴秀忠带领不足百人的脚尧村民,发扬愚公精神,开荒造田,引进粳型水稻品种,推广良种试验,大力发展种植养殖业,最终获得成功,实现了全村粮食的自给有余。

肚子填饱了,怎样让荷包鼓起来?

经过探索与思考,吴秀忠和堂弟吴秀祥率先放弃传统农作物种植,在“一片叶子”上做起了文章。两人分别在自家的耕地上搞起了示范茶园。

谁承想,这些种不好庄稼的耕地,却是茶叶生长的理想场所。四年以后,在吴秀忠的带动下,脚尧村全村都种上了茶叶,面积从最初的6亩发展到了120多亩。

然而,茶叶丰收,并没能给村民带来喜悦。摆在他们面前的却是难以解决的销售难题。

“茶叶采下来要挑到雷山县城去卖,但茶青在路上就开始发酵,等到了县城,茶叶都坏了。”吴秀祥说,原本村民们日思夜想的“致富茶”,最终只能无奈地以每公斤四角钱贱卖。

吸取经验和教训后,村里决定自办茶叶加工厂,先把茶青加工成半成品,再销售给茶叶公司。这个决定不仅使得销售难题迎刃而解,也促进了脚尧村茶叶产业的快速发展。

经过15年的艰苦创业,1996年,脚尧人终于告别了贫穷的历史,经济收入年人均达2580元。同年,脚尧村被中共贵州省委、贵州省人民政府授予“小康村”称号。

资料图

立志气 展勇气 畅通道

地处雷公山腰,脚尧村开门见山,出门爬坡下坎。在全面实施农业开发后,交通,成为制约脚尧发展的“拦路虎”。修路,势在必行!

然而,要在山高坡陡的雷公山腹地修出一条公路来谈何容易。一个又一个的困难在考验着脚尧人。

1996年,省、州下拨了40万元“通村公路”修路资金给脚尧村。村里请来技术员,实地测量,要修通11.5公里的公路,需要250万元资金,巨大的资金缺口如何解决?

吴秀忠不等不靠,利用省委奖励给村委会的15万元奖金,从郑州买回来一辆推土机。但推土机只能开到山下与脚尧有600米海拔差距的黄里村,公路里程达11公里。而居于前段的另一邻村却不愿公路过境。

硬气的脚尧人决定人力抬推土机上山,先把村内这段路修起来。但必经之路是人称“猫鼻梁”的一处险地。

记者来到脚尧村5公里外、海拔1300米高的“猫鼻梁”,只见一边是直落深谷的陡崖,一边是坡度达70-80度、坡长近800米的盘山羊肠小道,地势就像猫的鼻子一样异常陡峭。

脚尧人不畏艰险,冒着生命危险,再次创造了奇迹。全村70多名劳动力劈石开路、搬石垫板,肩拉背扛,用了三天时间,硬是把7吨多重的推土机一寸一寸地拉到了施工地点。

奇迹!奇迹!邻村数百名围观者亲眼目睹,心悦诚服:“脚尧人真了不起!”

历经6年多的艰苦奋战,公路于2003年10月通车。正是有了这种敢和天争、敢与地夺的精神,脚尧村结束了肩挑背驮的历史。

此后,各类种植养殖产业不断发展壮大,脚尧人再次率先过上了全面小康的生活。

资料图

彰精神 励后人 代代传

柏油路修到家门口,村寨道干净整洁,吊脚楼古香古色,茶果园彩带连绵……家家户户都有“创业园”,一年四季都有钱赚,是如今脚尧村的真实写照。

脚尧人通过自己不屈的努力,突破艰苦生存环境的困扰,率先富起来了。

“现在的脚尧发展得太好,每户每年都有好几万元的净收入,以前的苦日子一去不复返了!”村民吴秀刚说。

如今,老支书吴秀忠虽然已离世了。但他着眼长远、多谋善断、敢作敢为的英勇壮举,带领大伙实干苦干,依靠科学摆脱贫困、创造美好生活的精神,始终激励着每个脚尧人。

吴秀忠的儿子吴先锐继承了父亲的遗志,作为现任村党支部书记继续带领脚尧人发展特色产业。“下一步我们要资金统一、产业统一、品牌统一,实现抱团发展。”吴先锐说,未来,他们将在“茶叶+旅游”融合发展方面下功夫,改变过去靠单一种茶和粗放的经营模式,努力在乡村振兴战略中“二次发力”,抢占发展制高点。

站在茶山顶,望着生机盎然的脚尧村,吴先锐的内心充满着无限希望:“这是生我养我的地方,我的使命就是要把这里建设得更好,让村民们学得高效、吃得营养、玩得舒心、活得健康!”


登录评论 我要评论
关于我们
三农头条
天下三农尽在手中
中国农业电影电视中心官方App
由中国农业电影电视中心全力打造三农领域新闻资讯互动平台
农视网微信公众号
微信号:nongtv
微信认证:中国农业电影电视中心
农视网是中国农业电影电视中心新媒体平台,三农信息及时传达,农影智造,专业有用
农视网官方微博
中国农业电影电视中心官方微博
中国农业电影电视中心官方微博,农影智造,专业有用
中国三农发布
抖音号:3nongtv
中央农办秘书局 农业农村部新闻办公室指导
中央农办秘书局 农业农村部新闻办公室指导、新闻宣传官方平台(权威 及时 聚焦)发布信息资讯、报道新闻要务 解读政策举措、回应热点关切 联播各地动态、宣传经验做法
中国三农发布
快手ID:1624436642
中央农办秘书局 农业农村部新闻办公室指导
中央农办秘书局 农业农村部新闻办公室指导、新闻宣传官方平台(权威 及时 聚焦)发布信息资讯、报道新闻要务 解读政策举措、回应热点关切 联播各地动态、宣传经验做法
中国三农发布微信公众号
微信认证:中国三农发布
中国农业电影电视中心官方App
中央农办秘书局 农业农村部新闻办公室指导、新闻宣传官方平台(权威 及时 聚焦)发布信息资讯、报道新闻要务 解读政策举措、回应热点关切 联播各地动态、宣传经验做法
友情链接 地图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