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 农民日报 2025-09-12 10:10:14
从负债200万元到“家底”1亿元,从“上访村”到“样板村”,管口新村的“逆袭”不是偶然,而是一场把“三资”账本当作钥匙、把千亩农田当作舞台的集体奋斗。管口新村党组织从清理集体资产和盘活集体资源入手,带领全村通过加强组织建设、规范土地流转、做活土地文章、深耕粮食产业、壮大集体经济,走出了一条农业变强、农村变美、农民变富的“蝶变”之路。
近日,记者走进山东省济宁市兖州区漕河镇,在管口新村的番茄大棚里,村民郭宗芝穿梭在果茎枝条间。“我这才刚来,今年气温高,正午那阵子能把人烤化,一般都是下午3点以后再来干活儿。”她抬手抹了把额头的汗珠,笑得爽朗,“我家的地都入股到村里了,不到7亩,一年能有将近8000元的分红。不用种地了,闲着也没事,不如在村里找点活儿干。每天我就管这5个大棚,一个月能有2000多元的工资,比光种地还合适呢!”
从“一人富”到“一村富”,管口新村的账本越写越厚。10年前,这里却是另一番光景,村集体经济负债累累,村党组织软弱涣散,村民内斗频频。2014年以来,管口新村党组织从清理集体资产和盘活集体资源入手,带领全村通过加强组织建设、规范土地流转、做活土地文章、深耕粮食产业、壮大集体经济,走出了一条农业变强、农村变美、农民变富的“蝶变”之路。
从软弱涣散到安定平稳,找准集体资产流失的“病根”
管口新村的原管家口村和山东大多数村庄一样,以农业生产为主,村子既不临城靠厂,也不靠近交通要道,又无其他资源,是一个地地道道的传统农业村落。
曾经,这里基础设施相对老旧,年久失修导致部分村巷的排水管道堵塞严重,一到下雨天,雨水横流,村路就变成了泥塘,乡亲们怨声载道。
原管家口村党支部书记管建红回忆起那段日子,只剩一声叹息:“不是不想修,村里欠了200多万元的外债,实在是没钱修啊。”
怨气像野草般疯长——村民们对村班子意见很大,多次集体上访;村民之间也勾心斗角,常常因为些小事动辄打架斗殴。村子落后,越穷越乱,越乱越穷,像两股麻绳,越缠越紧,把管家口村勒得透不过气。
村里的老会计李洪德告诉记者:“以前村里也搞过养鸡场、砖窑厂,但是我们这帮人办法老、思路旧,啥都没干起来,像老牛拉破车,跟不上时代,也拖不动村庄。”
2014年村“两委”换届临近,村里几位德高望重的老党员私下找到年轻村医王法义,提出由他来接任村党支部书记一职。原管家口村村委会主任管邦明说:“法义是大学生,我看着他长大的,知道他的性格和为人,相信他一定能带着村子变好。”
彼时,王法义不仅当上了村医,传承了老中医父亲的医德,还和妻子一起在漕河镇上开了24家诊所。最忙的时候,他一个人能负责3家诊所的门诊,单店一天的收入能有上万元。
要不要舍弃这一切,回村扛起这副担子?王法义犹豫不决,身为村医,他见多了因为没钱治病错过最佳治疗时机而留下遗憾的故事,他希望家乡能彻底摆脱穷根,大家都能有钱治病。
家人却表示不解,父亲对他说:“法义,你不知道村子里有多复杂,不是你想的那么简单。别看你当大夫、开诊所干得挺好,管一个村比你管100个诊所还难。”父亲的这番话反倒激起了王法义的斗志,决心解解这个难题。
最终,王法义放弃了原有的事业,背水一战,转身走向了那条尘土飞扬的乡村土路。2014年12月,经过全村党员选举,王法义当选为管家口村党支部书记。
刚接手村里的工作,王法义面对的是一大堆多年想解决而没能解决的矛盾和管理混乱的组织。
“我们村有个组曾经一年内一口井修了500次水泵,而且还弄张红纸写了贴出来。我找小组长谈,他还跟我‘硬刚’说水泵就是坏了。我问他,每修一次水泵就得2天,修500次就是1000天,一年一共365天,你是会魔法吗?”王法义把这件事讲给记者,“这其实就是当时我们村集体资产流失、组织管理混乱的一个缩影。”
2016年原管家口村围村沟环境脏乱。
为了理清头绪,村“两委”班子给全村发放了调查问卷,村民反映的问题直指核心——“三资”管理不清。
比如,当年管家口村投资兴建养鸡场,每年花费6000元租了11亩空地,盖好鸡舍后向外出租,年租金才4000元,村里光年租金就要倒赔2000元,还不算建鸡舍的成本。如此不合理的合同居然一签就是几十年,这样的合同还不止这一个。
“村集体资产的流失,一方面,是因为村‘两委’管理集体资产不得当,责任缺失;另一方面,村民更多的是权衡自身利益,不考虑村集体的利益。集体资产的流失直接导致管口越来越穷。”王法义说。
怎么破局?村“两委”班子从“三资”清理入手,从根本上解决过去村集体“三资”私自占用、低价承包、无偿使用及承包合同不规范、承包费长期拖欠等突出问题,一点一点捋顺了集体资产。
“我们理清资产做的第一件事,是给村里修下水道。”王法义说,既然要修下水道,路两边集体用地上的违建棚肯定要拆,村民私自占地种的树、菜必须要拔。村民盼着通水通路,自然会主动清掉违建,那些被村民侵占的集体土地资产也就顺势收回来了。
“收回来的资产要用到刀刃上。比如,我们把养鸡场收回来后建成了有机肥料中心,能回收周边3.5万亩秸秆、4个乡镇养殖户产生的畜禽粪便,年生产有机肥万吨以上。”王法义说。
随后,村“两委”接连做这样的实事儿,一边做事一边清理流失的集体资产,同时积极对上争取政策、资金,用了两三年的时间持续投资,不断改造提升,更新林网、硬化道路、改造立面等,管家口村的生活环境得到明显改善。
一系列焦点难点问题的圆满解决,让村民们切实感受到村“两委”班子干事创业的决心和能力。干部群众心齐了、气顺了,村里各项工作从此打开了新局面。
村民管邦留说:“现在我们村环境好了,再也闻不到沟里的臭味,脚下是平平整整的柏油路,两边是亮堂堂的路灯和齐整整的绿植,村‘两委’真正把我们村子带动起来了。”
2019年治理后的原管家口村围村沟水清木华。
从12万元第一桶金到“家底”1亿元,村民和村集体共同创业
2016年,管家口村已经是一个安定平稳的村庄,在山东省农村综合类排名大幅提升。“但是,这个稳定只是一时的现象,是我们积极给村民‘画饼’才得来的暂时稳定。想要长期的稳定,关键还是要有钱,村集体有钱,老百姓有钱。”王法义说。
可管家口村是出了名的“没钱、没能人、没资源”,怎么赚钱呢?村子西侧的河堤成为了“突破口”。
这条河堤长1200米,两侧底下有面积、宽度不等的荒滩、荒地。历任村集体班子从没把这条河堤当成正儿八经的资源看待,村民们秉持着“谁占了就是谁的”原则,在河堤两侧种满了树。
村“两委”新班子在深入调查、充分论证、细致工作的基础上,对河堤进行了重新估算,把河堤从顶到向下4米处列为发包面积范围,并实行公开招标拍卖。村里提出的底价是每米10元,想参与投标的人很多,但前来投标的人都想压低价格,并在私底下达成一致,只出价1元。
为了破解“1元协议”,村“两委”提出,班子成员要参与投标,且提报价格要比村里提出的10元价格多5毛钱,但不参与整个招标的实施过程。有了这些参与投标的“托儿”,“1元协议”自动粉碎。最终,村里成功招标河堤收入12万元,这也是村集体赚的第一桶金。
“我们要发展,还要让村民参与,土地是最好的纽带。它既是村民的有形资产,也是村集体实在的资产。通过有组织的资产链接,就能把村民和村集体捆绑到一辆战车上。我们的口号是,村民和村集体共同创业。”王法义说。
2017年,村“两委”决定采取“党支部+合作社+公司”发展模式,注册成立了济宁春粟农业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春粟公司”),村里以村集体资产和农业基础设施入股,占比60%,村民以土地经营权入股,占比40%。
漕河镇党委副书记陈述涛回忆,一开始村民是不愿意流转土地的,为此村里先后召开了40多场村民座谈会,村里的党员、村“两委”干部率先把自己的土地经营权拿出来入股给村集体,然后再发动自己身边的亲戚、朋友。村里一共1800亩土地,第一年实现入股800亩,是可喜的开头。
现场签订流转合同。
这一年,土地经营权入股的保底分红是每亩800元,二次分红每亩又分到174元,村民还能腾出手来外出打工,总体收入是远高于自己种地的。
看明白这个增收账之后,原本观望的村民纷纷主动签约,第二年就又入股了500亩土地经营权,这样下来两年共入股1300亩。其余的500亩土地,村民可以自种,也可以托管给村集体。
土地入股后,靠什么赚钱?这是新班子面临的新考题,同时市场上也有一些无组织者的声音。有人找到村里,提出以每亩900元的价格承包全村土地。“一亩地赚100元,1800亩地就能赚18万元”“你们年轻人没种过地,直接承包出去就是最好的”……一时间,各种声音充斥在村“两委”班子成员耳边。
“他能把村民的土地拿过去,一转手就挣100块钱,村民为什么自己不能挣这100块钱?我们必须自己经营土地,搞现代农业。”王法义说。
在广泛考察比较的基础上,村“两委”确定了济宁励耕农业公司(属南阳湖农场,以下简称“励耕农业”)作为合作对象,春粟公司凭借手中土地作为股东全程参与,励耕农业提供资金、技术,共同经营这1300亩土地,主要种植小麦、玉米。合作第一年种植商品粮(“济麦22”),村集体经济增收8万元,第二年育种(“济麦44”和“济麦229”),村集体经济增收35万元。
随后,以春粟公司为平台积极对接社会投资主体,与济宁双屹农业公司(以下简称“双屹公司”)开展合作,建成了葡萄园项目。村集体以上级扶持项目资金100万元、60亩土地入股占52%股份,双屹公司以100万元资金入股,占48%股份,项目由春粟公司统一经营。目前,该项目一年就能帮助集体增收15万元以上。
此外,春粟公司还与科研院所和大专院校技术团队合作,得到技术指导、信息支持、技能培训等全方位服务;与益海嘉里、白象、今麦郎等农业龙头企业签订订单收购协议,畅通销售渠道。
随着一系列投资、合作项目徐徐展开,村集体经济得以飞速发展,不仅偿还了外债,还结余了部分资金。
2020年,管家口村和谈村建制优化为管口新村,合村后的村集体资产占比,管家口村占60%,谈村占40%。与此同时,乡村振兴政策、配套资金也相应就位,考虑到下一步发展,春粟公司改由村集体100%控股,并且终止了同励耕农业的合作,开始独立经营。新村集体领办了春华农业种植合作社,村民加入合作社后依然可以稳定分红,并且不会造成村集体资产的流失。
2022年起,管口新村的村集体收入稳定超过80万元。截至今年6月底,新村集体“家底”也已经达到1亿元左右。
从“不差钱”到投资现代农业,幸福是奋斗出来的
如今,管口新村的集体收益中,60%用于村级公共事务开支,20%用于入股土地农民二次分红,10%用于村内帮扶等公益事业,剩余10%作为党员群众创业带富扶助基金。用一句以前流行的话来说,村集体现在“不差钱”。
村民的幸福感攀至历史新高,今年66岁的管口新村村民吕井华用一句话道尽了满足:“现在的生活已经好到顶了,再往上也没处好了。”
但村“两委”始终抱有忧患意识。春粟公司刚成立的时候,村“两委”班子定了个规矩:20年之内,集体资产的收益将优先用于发展集体经济和公共服务建设,暂不安排直接面向村民的钱物发放。春粟公司负责人姜福田说:“公司赚的每一分钱都是集体的,我们村集体经济仍然很薄弱,需要通过资产再生来滚动投入、扩大经营。”
“而且,发钱发物容易让村民养成‘不干活也有钱花’的惰性。”王法义说,“集体资产在村子的发展中起到支撑作用。其实管口新村现在的发展面临很大危机,我们确实没底子,一步踏错后果不堪设想。”
在管口新村,经常能听到的一句话是:“幸福是奋斗出来的!”拿什么奋斗?管口新村的回答是现代农业。
搞农业,村民们非常自信,跟土地打交道一辈子,种地的经验一箩筐。到底是老经验更好用,还是新技术更有效?村班子认定了结合的路子,做给村民看。
2018年,葡萄园项目落成过程中,村“两委”组织村民参与种植,每位种植者都得到一棵葡萄树。待到第二年葡萄成熟时,村民们迫不及待地品尝了亲自种下的葡萄,“明明是同一批苗,怎么村里种的葡萄这么甜,家里种的又酸又涩?”“这就是技术的力量。”王法义说,从那之后,村民们坚定了跟着村里学习现代农业技术的决心。
与此同时,管口新村已经把全部基本农田建成高标准农田,指针喷灌、固定式喷灌设备实现全域覆盖。种地再也不是面朝黄土背朝天,而是机械化设备、数字化技术的“全托管”。
管口新村已经把全部基本农田建成高标准农田。
面对发展的新阶段,王法义又开始琢磨新课题,如何实现粮食、蔬菜种植的新突破?
中国工程院院士、小麦遗传育种专家赵振东在一次活动中发现管口新村土地已经连片经营且面积较大,非常适合做小麦育种。于是,在赵振东院士的引导下,管口新村从种粮食逐渐转移到小麦育种方面来。
2022年,管口新村又引进了济宁红地种业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红地种业”),并与其共同建立了小麦良种联合育种实验室。红地种业负责人宁洪娣介绍:“我们通过模拟不同的温度、湿度、光照、二氧化碳浓度等,为小麦育种研究提供可重复、可控制的实验环境。研究人员可以通过控制环境条件因素,了解这些因素对小麦生长的影响,进而选育出最适宜当地环境条件的品种,就是未来的‘兖麦一号’。”
记者还看到,管口新村积极推进“智慧农业”建设,全力搭建现代农业大数据平台,通过数字化技术重构农业生产模式,实现了精准化种植、智能化管理与高效化运营。在技术层面,通过建立全方位物联体系,实时采集空气、温度、湿度、土壤pH值、农作物病虫害等关键生长因素信息,搭建并优化作物生长数据模型,实现了从“看天吃饭”到“靠数据管理”的转变。在经济层面,通过精准灌溉、施肥和环境调控,提高产量和品质,降低生产成本,提升农产品市场竞争力。在社会层面,通过数据要素赋能农业,探索数字乡村发展新模式,为乡村振兴提供技术支撑和产业示范。
从负债200万元到“家底”1亿元,从“上访村”到“样板村”,管口新村的“逆袭”不是偶然,而是一场把“三资”账本当作钥匙、把千亩农田当作舞台的集体奋斗。未来,管口新村将继续把钱投向技术、投到种子、投给下一代的高素质农民,让土地里的“芯片”不断升级,让乡村振兴的“密码”永远掌握在奋斗者手中。
(本版图片由漕河镇人民政府提供)
作者: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记者 韩松妍